潘健
《攀登尼采》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尼采30歲出頭的時候,他建議道:“讓年輕的靈魂帶著這樣的問題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迄今為止你真正愛過什么,是什么使你的靈魂飛翔?”歸根結(jié)底,這才是最該問的問題。
2007年,我工作第十年,被評為區(qū)教壇新秀,成為學校師生公認的好老師。但在內(nèi)心深處,我知道自己離真正的優(yōu)秀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渴望有一種力量能讓自己的靈魂自由飛翔。下一個十年該怎么走呢?
一
特級教師閆學曾說過:“一個真正的優(yōu)秀教師應有完善的知識結(jié)構(gòu):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chǔ)和開闊的人文視野?!币蔀橐幻嬲膬?yōu)秀教師,這三個板塊的知識缺一不可。
2008年,我加入?yún)^(qū)第四期青年教師教育理論讀書班,開啟專業(yè)閱讀之旅。在教研員的帶領(lǐng)下,大家共讀了三本教育理論書籍。與以往自由散漫式的閱讀不同,它強調(diào)閱讀時的深度進入,并要求我們付諸實踐,與當下發(fā)生積極的聯(lián)系。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我不知讀了多少遍。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在不斷的翻閱中,在與伙伴的共讀對話中,這本書融入了我的生命。我邊讀邊思,寫下多篇讀書筆記。
我之前一直對教學技巧很著迷,直到遇到施良方的《教學理論》,才意識到教育并非空洞的技術(shù)主義,背后要有理論的支撐。理論是源頭活水,是行動的先導。而《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打通理論與實踐壁壘的小冊子。它討論真正的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作者佐藤學多次強調(diào)在交往中學習,由此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更深刻。這樣的交往活動會克服常見的冷漠狀態(tài),有效形成“學習共同體”。這種教學方式,被佐藤學稱為“交響樂團式”教學,令人向往。
2009年,我參加新教育網(wǎng)絡師范學院網(wǎng)上研修活動。在干國祥、魏智淵、馬玲等新教育人的帶領(lǐng)下,我開啟了對根本書籍的知性閱讀。根本書籍,就是經(jīng)典書籍。知性閱讀,就是通過一字一句的“啃讀”,吸收、批判,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
我先后閱讀了《給一個青年詩人的信》《第56號教室的奇跡》《蘇菲的世界》等書。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信》很薄,我讀得特別用心,密密麻麻地圈劃批注,不時被里爾克的話語所擊中。里爾克在十封信中與那位無助的青年詩人談成長,談職業(yè),談寫作,談寂寞,談愛。他承認,一個人活著是艱難的,愛與性是艱難的,職業(yè)與工作是艱難的,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被艱難包裹的人生。但回避是不行的。請你一定要走向內(nèi)心,避開外面的浮華與喧囂,安靜地面對自己?!办o靜地嚴肅地從你的發(fā)展中成長起來;沒有比向外看和從外面等待回答會更嚴重地傷害你的發(fā)展了……”
痛苦,寂寞,孤獨,都是成長最好的養(yǎng)分。當時我也處于事業(yè)的迷惘期,教導主任事務繁雜,人際交往關(guān)系復雜,看不到前進方向,很是苦惱。讀這一封封溫暖的信箋,內(nèi)心逐漸釋懷。
2012年,我成為區(qū)首屆小語名師工作室成員,跟在導師后面讀書?!墩Z文科課程論基礎(chǔ)》《聽王榮生教授評課》《漢語修辭學》等放在案頭,悉心閱讀。每本書都是窗戶,都是空氣,都是陽光。我感覺自己正在原野上,四面八方的風向我吹來,內(nèi)心的喜悅是無以言表的。
我瘋了似地從網(wǎng)上大量購書,花大把時間讀書,寫書評。彼時,我是鳳凰語文論壇讀書空間版主,在論壇發(fā)讀書帖子,結(jié)識了一幫來自天南地北的書友。大家以書為媒介,自由聊書,薦書,寫書。我的專帖就是我的精神家園。
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我感嘆道:作者在提醒我——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對于土地的疏離與甘心背叛。很長時間了,我已不再關(guān)心大地上的事情,我被赤裸裸地拋在這個物質(zhì)的世界里。大地的印象只能殘留在童年的一些零碎的記憶中。我許久不做大地上的夢了——關(guān)于路途與草木,關(guān)于露水與月色。我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無天日。我活得太嚴肅了,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新生的葉片歡欣和激動。在這個匆忙的時代,我丟失了自己。
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我思索著:這本小說,貫穿其中的是對人性的洞察,包括人孤獨的本質(zhì),自我實現(xiàn)的困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及對人抵達的終點的思考。它認真而嚴肅地探討永恒的話題:理想與現(xiàn)實,生存與夢想,個體與群體,道德與自我……
讀朱自清的《經(jīng)典常談》,我領(lǐng)悟到:文化滲透在每個人身上,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左右著我們的言談舉止、接人待物及行為規(guī)范。中國人相處,不善講談權(quán)利義務,講求的是合情合理,有禮有義。源頭還在古典文化里?!丁叭Y”第五》講“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規(guī)矩。居喪以外,如婚姻、宴會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隨便馬虎過去;這樣是表示鄭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誠心?!蔽覀冮喿x經(jīng)典,接受生命中的熏陶與涵養(yǎng),也需要這份“敬意和誠心”。
讀何兆武的《上學記》,我懷想歷史上的那段自由時光;一心鉆進朱光潛的《談美》,我暗暗神往于“人生藝術(shù)化”;而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使我感動于作者的堅韌與信念;在心情低谷的時候,我不禁捧起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朱剛的《蘇軾十講》……
崔衛(wèi)平老師說,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個人?這段時光,我的閱讀更為自由,跳出教育圈子,向更廣袤的地方邁進。當我讀了史鐵生、高爾泰、吳思、劉瑜、林達、奧威爾、梭羅、葦岸等人的著作,我不能說心靈沒有震撼,不能說沒有得到某種啟蒙。一本本書籍猶如一盞盞明燈,將我面前的黑暗照亮。
二
閱讀對一個人的改變,如春日之草,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我的課堂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閱讀讓我保持必要的清醒,從關(guān)注自己的教到關(guān)注學生的學。
2010年,我上了一節(jié)全校古詩教學公開課。學生預習很充分,詩的意思都寫在書上。師生配合很默契,對話很流暢。晚上,我讀到肖川博士的一段話,大意是開放的課堂要關(guān)注學生當下的需要,關(guān)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與經(jīng)驗。我不禁捫心自問:這堂課上學生有多少“真實的收獲”?那抄在書上的標準答案可是學生主動經(jīng)過探究學習而獲得?學生提的問題有沒有經(jīng)過積極思維?學生可有思考的自由、發(fā)現(xiàn)的驚喜與智慧的快樂?原來我總是追求課堂上的“一路綠燈”,甚至“轟轟烈烈”的泡沫課堂,害怕自己忘了教學環(huán)節(jié),害怕學生的“一言不發(fā)”“旁逸斜出”,很少關(guān)注學生的需要。所以,學生在課堂上被我訓練得中規(guī)中矩。
之后讀到對我影響較大的書——孫紹振先生的《名作細讀》,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書中收錄了作者對中學語文教材經(jīng)典篇目的賞讀分析文章。全書采取文本細讀的方式,揭示文本內(nèi)部的矛盾,呈現(xiàn)出文本的張力與魅力,真是妙不可言。作者的一番話發(fā)人深?。骸霸谡Z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認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p>
我把孫先生的話作為從教準則,并暗下決心——今后要真正了解學生的學情,根據(jù)具體課文去探測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哪些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哪些是需要老師去指導的。
2014年,我參加區(qū)小學語文優(yōu)秀課評比,抽中的是古詩《觀書有感》。很巧的是,學生預習得也很充分,都會背,意思都會講。怎么辦?我對孩子們說:“語文學習,就是一次發(fā)現(xiàn)之旅。我們要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滋有味的。既然大家對這首詩都很熟悉,那么,我們就來換種眼光,尋找詩中美妙的風景吧!”于是,我?guī)ьI(lǐng)學生從古詩中觀一幅景、品一份情、悟一個理。我鼓勵孩子們摒棄已有的標準答案,大膽說出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認識。最終,我獲得區(qū)一等獎第一名,也因此獲得參加市語文優(yōu)秀課比賽的資格——我執(zhí)教《海底世界》,獲得一等獎第三名。
因為古詩教學,我迷戀上了中國古典文學。王富仁的《古老的回聲》剛剛放下,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就不期而至,由葉嘉瑩又讀到顧隨的詩詞講記,緊接著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錢穆的《論語新解》……中國文化亙古長存,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我從中體會到一種博大與曠遠,手握書卷,內(nèi)心也多了幾分堅定與從容。
這段時間,我有十多篇教學隨筆、論文陸續(xù)在《小學教學》《江蘇教育研究》《泰州教育》等刊物發(fā)表。2013年被評為市教學能手,2015年被評為市學科帶頭人,2017年被評為中小學高級教師,實現(xiàn)了兩年一次飛躍。
三
什么時候,我開始關(guān)注兒童文學閱讀并開展班級讀書會呢?應該還是之前埋下的閱讀種子不經(jīng)意間發(fā)了芽,開了花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兒童的閱讀,他認為“30年的經(jīng)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讀王泉根教授的《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書中提出“兒童文學理應成為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資源”。后來,我又接觸到國外的理念?!度Z言的“全”全在哪里》的作者肯·古德曼說:“好的教科書也許可以支援課程,但是,以整體為導向的老師,不會將教科書當成課程的全部,只會當成一種資源。”王愛娣在《美國語文教育》書中提到“在美國,文學教育成為人文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讀到這些,我內(nèi)心是有些想法的。
《朗讀手冊》一書催我上路,我從“大聲朗讀”起步。每天中午,我在班上大聲朗讀,和孩子們一起度過愉悅的時光——從《窗邊的小豆豆》到《夏洛的網(wǎng)》,從《長襪子皮皮》到《波普先生的企鵝》,漸漸地,孩子們的書桌上多了這些書。每天中午,教室里少了一些追逐嬉戲的身影,多了許多靜心閱讀的孩子。他們迫不及待地提前讀,不光是為了知道故事的情節(jié),還是為了與我有心靈互動。
后來,每天中午的“大聲朗讀”改為“持續(xù)默讀”,正如學生在日記中所寫:“我們班有個鐵打不動的班規(guī),那便是讀書時不可說話,每天中午,上課鈴一響,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每個人都在閱讀。”“持續(xù)默讀”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斯蒂芬·克拉生教授的《閱讀的力量》一書,他在書中強調(diào)“自由閱讀有力量”。
2015年,我們讀世界奇幻文學大師羅爾德·達爾的書,先從他的《女巫》開始。導讀課上,我給學生們講其中的一個故事《如何識別女巫》,學生們驚喜得睜大了眼睛,無數(shù)的問題也跟著冒了出來。充分調(diào)動興趣后,我們開始集體閱讀《女巫》。
《女巫》很快讀完了。我拋出了多元閱讀方案:
(1)畫一畫:想象羅爾德·達爾筆下女巫的樣子,畫下來。也可以畫一畫自己想象中的女巫,寫下她的故事。
(2)做一做:出一期讀書手抄報,包括內(nèi)容簡介、心得分享等。
(3)讀一讀:每天課前三分鐘輪流在班上分享女巫的故事。
(4)說一說:說說印象最深刻的情節(jié)或自己的感動。
學生個個興致盎然,有的買來羅爾德·達爾的經(jīng)典作品《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瑪?shù)贍栠_》《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整整一個月,我給學生講羅爾德·達爾的故事,讀他寫的故事,和學生們沉浸在他的奇妙想象和幽默豐富的語言中。
趁熱打鐵,我們又閱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為了促進他們深入閱讀,我每一章提一個問題,讓他們思考。比如,第1章:從哪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查理家里很窮?第2章:“故事”對于這個貧窮的家庭意味著什么?你覺得旺卡先生有何神奇之處?第6章:約瑟芬奶奶和喬治娜姥姥為什么討厭先得獎的兩個小孩?聯(lián)系書中內(nèi)容,說說你的觀點。
這樣做,緣于另一本書——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說來聽聽》,書中認為“閱讀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掃過一排排文字,比起興之所至的隨口閑聊,閱讀應當是一種更有生產(chǎn)力、更有價值的心智活動?!?/p>
如今,我每新接手一個班,立即爭取家長的支持,選書,組織班級學生閱讀與回應。月初,我會發(fā)給孩子一張閱讀目標單,印有25顆星星。每天讀指定書目30分鐘,由家長簽名證明。一張簽完,有獎勵。月底的讀書課上,孩子們大大方方走上前,推薦一本書;或者我們共同討論話題,如《小王子》讀書交流課,我們深入討論了“什么是馴服”“為什么孩子的世界大人看不見”等話題。
畢業(yè)多年的學生到??赐?,還提及童年讀過的書。我知道,這些書已成為溫暖的火焰,會一直在他們心靈深處閃閃發(fā)光——這就是教書的樂趣,這就是讀書的力量。
回顧2007~2017年這十年的生命歷程,是什么使自己的靈魂飛翔?是閱讀。它幾乎改變了我的人生。說實話,在家中的滿架圖書面前,我偶爾也會彷徨;在物質(zhì)生活面前,我有時也會失落;在貧瘠的教育土壤中,我或許也會沮喪,但是,在那么多好書里,我找到了最好的皈依。暢游書海,呼吸著自由的書香,沐浴著知識的光芒,對專業(yè)繼續(xù)葆有信仰,對教育依然存有希望,對未來永遠充滿向往!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師不是抱著投機的態(tài)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為人生的成長——一個穩(wěn)定而且持續(xù)不斷的工作服務。
“為人生的成長”,讀書,是為人生的成長;教書,同樣是為人生的成長。
一日有一日的領(lǐng)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為人生的成長”將一直延續(xù)下去,直到永遠。
(作者單位:江蘇興化市新生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