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要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就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物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師生提供了智慧學習環(huán)境下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捷的學習路徑。本文基于物聯網技術視角,梳理高校智慧教育的特點和優(yōu)勢,以《新時代大學進階英語》教材為例,探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努力打造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學英語金課。
關鍵詞:物聯網;智慧教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丁小龍(1977-),男,河南鄭州人,重慶機電職業(yè)技術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一、引言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同時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位于首位的便是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020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高校積極探索在線教學,努力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發(fā)展。本文基于物聯網視角,以《新時代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和《新時代大學進階英語長篇閱讀》(以下分別簡稱《綜合教程》《長篇閱讀》)為例,探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二、物聯網技術下的高校智慧教育
物聯網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具有獲取、傳送、處理和施效信息的功能,整體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是物聯網的基本特征。其與互聯網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可與各類傳感器相聯,人們無需鍵入即可獲取和處理信息。
物聯網技術下的高校智慧校園凸顯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的智能化特點,主要體現在環(huán)境智能化、應用智能化和控制智能化。首先,環(huán)境智能化。智慧校園通過“物聯設備+智慧監(jiān)控系統(tǒng)”實現數字化,支持師生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利的學習工具。智慧教室改變了傳統(tǒng)教室的空間布局,可根據教學模式動態(tài)調整座位。其次,應用智能化。目前,多校區(qū)辦學已成常態(tài),智慧校園應用智能化就是在充分考慮師生信息應用能力基礎上,實現智慧學習環(huán)境的智能便捷。再次,控制智能化。對教室各種系統(tǒng)及多媒體設備進行調度,系統(tǒng)可實時調節(jié)室內教學設備的運行情況,保障各類教學活動的開展。
物聯網技術下的高校智慧教育強調以人為本,著力在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多方面下功夫,通過技術與環(huán)境的結合,重塑教育教學形態(tài)。首先,教學環(huán)境。智慧教室是目前高校建設相對完善、技術較為成熟的智慧教學環(huán)境。其次,教學方法。結合智慧教學環(huán)境,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形式,鼓勵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積極采用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形式。再次,教學資源。搭建具有智能交互性的云平臺,囊括教學需要的所有資源,方便師生實時共享交流。第四,教學軟件。包括設備控制、教學管理、課堂互動、數據采集等。一是對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全流程管理,二是通過處理收集的數據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撐。第五,教師理念。新時代教師應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熟練使用智慧教學軟硬件設備,將信息技術有效應用于教學過程,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第六,學生學習。物聯網技術為學生提供了開放、自主和多樣的學習模式,改變了學生單純依靠紙質學習的方式,智慧教育的多元化、可視化評價可使教師獲取客觀精準的學情分析,為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供幫助。
三、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有效路徑
物聯網技術下,大學英語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構建了智慧化教學環(huán)境和學習空間,也影響和改變著師生教與學的理念、內容和目標,促使“教學更個性、管理更精細、育人更科學”?;谛畔⒒暯?,教師提煉、整合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和育人功能,在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用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完善思辨能力和學習策略。現以《綜合教程》和《長篇閱讀》為例,探討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一)拓展課程思政元素,教學內容體現時代特征
教材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最重要的支撐材料,教師應以教材知識為基礎,拓展課程思政元素?!毒C合教程》每單元均由主題闡釋、Text A講解、Text A課后練習補充、Text B講解素材、思辨與展示素材五部分組成,教師可多模態(tài)呈現思政素材,更好地解讀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第一,正確的人生觀。如在《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Generation Z and education”的教學中,教師課前通過池館App推送電影《花木蘭》片段,讓大學新生直觀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奇青年英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鼓勵學生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第二,正確的價值觀。如《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五單元“Sports and motivation”的教學中,通過影像補充中國女排的故事,讓學生在語言教學中感受女排精神。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體育文化,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三,正確的義利觀。如《長篇閱讀》第一冊第二單元“Money and respect”的第二篇課文是“Money talks”,在組織學生討論英美國家主流文化的同時,引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觀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第四,正確的幸福觀。如《綜合教程》第三冊第三單元“Stress and happiness”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內容,播放“中國共產黨永遠為人民謀幸福”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幸福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的進取精神。這些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深度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彰顯課程育人價值,教學活動契合培養(yǎng)目標
課程思政應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始終,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通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實現育人目標。教學活動可依照單元主題設計,其中蘊含思政元素,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以《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三單元“Social media and creativeness”為例,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推動培養(yǎng)方案個性化、資源推送智能化、教學活動智慧化、教學評價多元化和教學反饋即時化,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課前準備。物聯網技術下的課前準備不僅涵蓋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備課環(huán)節(jié),還包括基于平臺的學情分析。課前,教師通過池館App隨時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學生通過池館App提前預習、討論,教師可實時了解和統(tǒng)計學情。主題拓展素材“美國關于社交媒介調查報告”通過圖表詳盡展示全球社交媒介的情況。其次,課堂教學。在課堂互動中,播放習近平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強調我國“堅持以人類共同福祉為根本,堅持網絡主權理念,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在闡釋生詞環(huán)節(jié),提醒學生漢語和英語表達的區(qū)別,比較反思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物聯網為課堂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展現分享、探究學習、隨堂檢測和總結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撐。再次,課后反思。傳統(tǒng)課堂留存的教學數據非常有限,學習數據會隨著課程結束而消失。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生在線上的每次操作都會留下足跡,可生成數據軌跡。教師可借助物聯網技術拓展思政渠道,開展課后討論,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三)開展課程項目探究,教學要求側重思辨能力
《綜合教程》每個單元都有重點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部分。如第一冊第一單元“Generation Z and education”指出,書店雖還是大家購書的主要場所之一,但年輕人更喜歡在書店選定圖書后,去網絡上找到相應的電子資源。讀書已成為年輕人社交的一種形式,在社交媒介上,人們更愿意通過聊書建立朋輩關系。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ussion部分要求學生就此進行思辨討論,學生會有話可說。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體現在語言表達的流利度上,更體現在對問題的判斷與分析上。
教師應鼓勵學生基于主題進行自主探究。如第一冊第四單元“China and the world”的教學中,讓學生以“你最想向外國友人介紹的中國習俗”為題進行項目探究,旨在幫助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首先,學生3-4人為一組,發(fā)現項目學習線索,提出研究問題,如“你會展示哪種習俗?”“習俗何時舉行?”“這種習俗有哪些值得介紹的內容?”“為什么外國友人會對這種習俗感興趣?”。其次,小組各個成員分別梳理問題的主旨內容,進而通過討論組織主要觀點,列出主題句和支撐觀點并根據優(yōu)先級排列。最后,教師通過對優(yōu)秀范例的點評,肯定學生合乎邏輯的表達與判斷,并組織學生討論哪些觀點可以融入小組展示中。
(四)倡導自主學習模式,教學環(huán)境實現智能多元
傳統(tǒng)教學大多依托紙質教材,通過課堂向學生傳授文本知識。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移動終端學習平臺得到廣泛應用,紙質教材只是教學起點,課程內容更多呈現于互聯網平臺。
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高校基本實現教學環(huán)境的智能化。在教學活動中,池館App學習平臺能實時把控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以調整教學活動。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方面,池館App會根據學生的需求,上傳涵蓋主題內容的資源與知識點,便于學生及時準確把握課程進度。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提供的視頻、圖文進行課堂導入,并圍繞補充素材設計課堂活動。當學生以小組形式對“社交媒介如何調動創(chuàng)造性”進行討論與分享時,智慧教室中移動的桌椅和便利空間極大方便了師生互動。同時,學生通過移動終端把疑難問題上傳到班級討論欄,顯示在教室白板上,便于師生展開討論。
四、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是大學英語課程育人價值的重要體現?;谖锫摼W技術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要努力打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學英語金課。智慧學習環(huán)境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捷的學習路徑,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也幫助學生強化思辨能力和學習策略,促進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黨建,2018(10):4-6.
[2]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18.
[3]徐瑾劼.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教育體系的應對與在線教育的挑戰(zhàn):基于OECD全球調研結果的發(fā)現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20(6):3-10.
[4]晨曦.說說物聯網那些事情[J].今日科苑,2011(20):54-59.
[5]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鋒.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fā)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6]余鋼,郭衍超.地方本科院校智慧教學的關鍵問題思考[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76-80,86.
[7]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73.
[8]SIEMENS G, LONG P. Penetrating the Fog: Analytic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J]. Educause Review, 2011(4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