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妹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難以攻克的障礙。沒有詞匯作基礎,即使語法學得再好,也很難實現英語交流。掌握一定量的詞匯是學生提高自身英語能力的必要條件。然而,面對龐雜且豐富的高考英語詞匯,很多高三學生采取死記硬背考綱詞匯的方式,不僅枯燥乏味,難以堅持,而且耗時低效,遺忘得快。此外,由于學生的詞匯儲備參差不齊,他們若只是千篇一律地背考綱、記筆記,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個性化詞匯手冊,建立詞與詞之間的聯(lián)系,變被動背誦為主動積累,從而提高詞匯記憶效率、擴大詞匯量。
高三學生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與儲備,擁有的詞匯各不相同,創(chuàng)建個性化的詞匯手冊有利于他們更有針對性地積累詞匯、提高詞匯學習的有效性。在多年高三英語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教師探索并總結出了以下四種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個性化詞匯手冊的策略。
人們常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缺少語境的機械式背誦學生遺忘得快,也難以堅持。逐頁背誦考綱詞匯的方式單調、乏味,這種沒有邏輯的、混亂無序的詞匯系統(tǒng)顯然不利于學生記憶。教師應有效利用語篇資料,積極引導學生在語境中學習、積累詞匯,將語境詞塊收入自己的詞匯手冊。
語境即語言環(huán)境,指人在說話時所處的狀況和狀態(tài)。語境制約著語言的使用。同一個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含有不同的意思,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上下文進行推斷。詞塊指人們在語言輸入和輸出過程中使用的短語、成語、固定搭配或句型,它有時候是固定存在,有時候呈現半固定的形式。這種固定或半固定的短語結構既承載詞匯意義,又承擔句法功能,它們呈現一定的模式化,整體存儲在人的大腦中,供人們提取和使用。
詞塊可分為詞和短語、搭配詞、慣用語及句子框架和引語四類。劉易斯(Lewis)提出語言不是由詞匯化的語法構成,而是由語法化的詞匯即詞塊構成。這些詞塊分布在具有生成力的連續(xù)體上,是人們理解模式的原始數據(賈保方2012)。
語境詞塊指教師根據文本中提供的話題語境引導學生整理總結的詞塊。實踐證明,語境詞塊的頻繁輸入和輸出可以大量增加詞匯儲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使用短語、習語、固定搭配和句型的能力。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擴大您的詞匯,讀詞典都無濟于事。詞語嵌在上下文里頭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保ㄞD引自劉麗君,2019)由此可見,語境詞塊的積累是語言習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能力,利用文本創(chuàng)建語境詞塊是一條有效途徑。
1.實踐案例
歷年上海高三各區(qū)模擬卷中出現的絕大部分文本體裁豐富,題材多元,語言地道,主題傳遞正能量,對學生來說是很好的語境詞塊學習資料。例如:2022 年楊浦一模卷閱讀A 篇中有很多關于人物動作描寫的詞塊,這些詞塊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情感狀態(tài)。
...And he,alone on the end of the bench,becamequite pale,begging thatthey leave him in peace.
All at once,Frantisprang upon a bench.Pretending that he was carrying a basket on each arm,heaped the motherof Crossi when she used to come to wait for her son at door.Many began to laugh loudly and Crossi wastrembling and turning red with anger.
Suddenly Crossi seized an inkstand andthrew it at the other’s head with all his strength,but Franti moved aside,and the inkstand struck the master who entered at the moment,full in the breast.All flew to their places andbecame silent with terror.The master,quite pale,went to his table,and said in a controlled voice ...
文本是記敘文,主題是關于四個男孩模仿班級同學克羅西(Crossi)的媽媽提籃子的樣子激怒了克羅西,致使克羅西朝他們扔了一個墨水瓶,卻打到了老師身上。
由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組織了大量的訓練,學生掌握了分類歸納記憶法。教師要求學生迅速鎖定上述文本中的一些動詞,如第二段的spring,先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熟悉的詞義,包括名詞(春天,溫泉)和動詞短語spring up(涌現),而在文本中這些意思顯然都不符合語境。然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spring upon the bench 的意思。學生經過思考后將其譯為“跳上長凳”,spring 作為“跳躍”的意思躍然紙上。此外,通過鼓勵學生查閱考綱,教師幫助他們復習spring 的過去式sprang 和過去分詞形式sprung,并拓展其他意思,如“彈簧”“反彈”等。這樣,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spring、spring up、spring upon the bench 摘錄到個性化詞匯手冊中。如果學生在日后的復習中看到相關詞匯,文本語境所提供的spring up the bench “跳上長凳”的畫面會自然浮現在腦海中。這樣,學生在語篇理解的基礎上,就能更形象、立體地輸入該詞匯。這種利用語境記憶詞匯,結合考綱進一步鞏固拓展詞匯的策略,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全面復習與掌握詞匯的用法,提高詞匯學習效率,擴大詞匯量。
又如第二段的ape his mother,學生閱讀上下文后猜測ape 的意思是“模仿”,在查閱考綱后發(fā)現,ape 作為動詞“模仿”的意思在高考考查范圍內,而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只講解了其“類人猿”的意思,動詞詞義沒有涉及。通過該文本中ape his mother的上下文語境,學生可以輕松習得ape 的動詞詞義,這種對考綱詞匯的理解、記憶效果顯然優(yōu)于機械記憶。語境讓單詞“活”了起來,提升了學生對詞匯的理解,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通過語境理解,詞匯學習才有了生命力,才能在交際中被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從而實現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
2.實踐效果
在語篇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向學生強調不要單純關注單個詞的意思,更應注重語境詞塊的積累。根據文章語境,不同的學生關注點不同,整理出的個性化詞匯也迥然不同。有些學生關注其中描述動作的詞塊:seize an inkstand、throw it at the other’s head with all his strength、leave him in peace,有些學生則更喜歡描述人物形象的詞塊:tremble and turn red with anger、become silent with terror、become pale。學生根據不同類別歸納整理詞匯,在語篇的基礎上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個性詞匯庫。
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多學生已經學會通過閱讀語篇,按照自己的英語水平總結詞匯,建立自己的專屬詞匯手冊。高三的很多習題文章都是不錯的學習材料。依據不同的文體,學生可以積累不同的詞匯。記敘文中有較多描寫環(huán)境和人物的詞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神態(tài)的詞匯按主題總結在自己的個性化詞匯手冊中。說明文的語言準確、簡明;議論文是說理的文章,要講清道理,其語言特色主要體現在準確、鮮明、概括力強上。針對這些不同文體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主題語境積累詞匯。一篇文章總結的詞匯數量少則兩三個,多則可達十幾個,一學期下來,一本個性化詞匯手冊就建立起來了。這些帶有語境的詞塊,既加強了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幫助他們避免了孤立乏味地死記硬背,又為其正確運用詞匯奠定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學習效率,擴大了其詞匯儲備。
從近幾年的上海高考題中不難看出,中譯英的中文句子更加具有文采,中文的成語、四字詞語頻頻出現。例如:2019 年上海春考卷中75 句翻譯:這家博物館疏于管理,展品積灰,門庭冷落,急需改善。2020 年上海春考卷中75 句翻譯:當這首歌在今年藝術節(jié)上首發(fā)時,因為它節(jié)奏明快、風格詼諧而引發(fā)轟動,然而這只是曇花一現。2021 年上海春考卷中75 句翻譯:這條小河蜿蜒流淌,陪伴世代居住在這里的村民,見證了這個村莊的日新月異。這幾句翻譯幾乎是由四字詞語堆砌而成。
四字詞語是中國漢語文字的精髓,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結構簡潔,意思豐富,多含有引申義,隱含了很多歷史典故、文化知識。在翻譯四字詞語時發(fā)現,漢語和英語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因此需要在理解漢語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意譯,這就要求轉換原來的句法結構,用地道的英語表達出漢語的引申義,這一點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構成了巨大挑戰(zhàn),這也是上海高考英語試卷的難點之一。高考的出題方向是教師教學的“指揮棒”,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則需要注意訓練學生中英文思維轉換能力,提升其四字詞語翻譯能力,幫助其積累四字詞語庫。在日常教學中,對于翻譯練習中出現的四字詞語,以及閱讀語篇、聽力材料中的一些英語表達,教師會引導學生嘗試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其翻成中文的四字詞語。
例1:2019 學年楊浦二模完形填空中:Another 32 percent of the greening change in China,and 82 percent in India,resulted from intensive cultivation of food crops.其中的intensive cultivation,可翻譯成“精耕細作”。
例2:2021 學年黃浦一模聽力第8 題
M:I don’t know whether Keven favors the new car or not.
W:He said he liked it.But he didn’t want to sign a contract.
Q:What can be concluded about Keven from the conversation?
選項D.He doesn’t always say what he means.結合語境,學生翻譯出了不止一種表達:他總是口是心非/ 表里不一/ 言不由衷。
例3:2021 學年寶山一模閱讀A 篇:I asked my serious-minded student friends the same question。看到serious-minded friends,教師補充了like-minded friends,學生很快就答出了“志同道合”的意思。
例4:2021 學年浦東一模詞匯題:Privileged young European graduates(31)pioneereda trend where they traveled across the continent in search of art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 upon their graduation.學生將其中的pioneer a trend 譯為“引領潮流”。
此外,教師鼓勵學生多關注一些可翻譯成四字詞語的單詞,如restless(焦躁不安,心神不寧),flawless(完美無瑕),visionary(高瞻遠矚),boundless(無邊無際,廣袤無垠),unprepared(措手不及),relieved(如釋重負),countless(數不勝數,不計其數),undoubtedly(毋庸置疑),perfect(無懈可擊,完美無瑕),people-oriented(以人為本),seriously(一本正經),unconsciously(不知不覺)等。
在教師持之以恒的引導下,學生對四字詞語的敏感性大大增強,在文章中、句子里一看到四字詞語就會及時整理。例如,上文的2022 年楊浦一模卷閱讀A 篇,學生整理出的四字詞語:tremble and turn red with anger(怒火中燒),lose my head(失去理智),become pale(臉色蒼白)。日積月累,一學期下來,每位學生都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含有數百個四字詞語的詞匯手冊。下頁圖1、圖2是隨機抽取的兩位學生積累的四字詞庫的一小部分。
圖1
圖2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對于高三學生來說,試題中的閱讀文本、報刊文章等是很好的輸入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長期堅持閱讀英語讀物,從中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及時整理、摘抄含有四字詞語意思的英語表達,鍛煉英譯漢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四字詞庫,擴大詞匯儲備,從而提升四字詞語的漢譯英輸出表達能力。
學生對單詞不熟悉分兩種情況:一是全然不認識,屬于對詞匯掌握的初始階段;二是張冠李戴,屬于積累了一段時間,有了一定的詞匯儲備,可還沒有完全掌握,只能模糊記憶其中文意思,但不記得如何拼寫了,在默寫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張冠李戴,這種現象在高三階段時常發(fā)生。例如:additive(添加劑)/ addictive(上癮的),prey(獵物)/ pray(祈禱),damp(潮濕的)/ dump(傾倒)/ dumb(啞的)/dawn(黎明),deliberate(故意的)/ liberate(解放),delicate(精美的)/ dedicate(奉獻),instinct(本能)/distinct(不同的),evolution(進化)/ revolution(革命),這些詞只有一兩個字母的差異,學生很容易混淆。還有些詞并不相似,可學生還是會混淆,如possess / obsess,infant / defend,desperate / separate,assemble / assume,proceed / exceed,estimate / eliminate,poison / polish,accelerate / accumulate 等。
英語詞匯中存在大量讀音相近、拼寫相似的詞匯,這些詞被稱為形近詞。英語中的形近詞不但種類繁多,涉及面廣,而且很容易被混淆、錯用,產生歧義。學生在翻譯、寫作中錯用形近詞的現象屢見不鮮(譚亞平2004)。對于形近詞,每個學生掌握的程度不同,混淆的詞就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建議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本子,在默寫、翻譯中拼錯了,在完形填空中發(fā)現自己混淆了,就立刻記下來,利用零散時間隨時整理、記憶。這樣點滴積累著,有些學生已積累了幾百組形近詞。圖3、下頁圖4 為兩位學生的形近詞詞匯本的一小部分。
圖3
圖4
對于形近詞的掌握,無捷徑可談,唯有主動積累,思考辨析。教師應指導學生做有心人,針對自己容易拼錯,在音、形、義上容易混淆的詞,及時記錄、整理、辨析、理解,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形近詞詞匯手冊,用心思考、觀察、比較,不斷地復習鞏固,從而熟練、準確地應用,擁有大量的詞匯儲備。
詞匯手冊的背誦對學生來說枯燥乏味、耗時低效,這種高強度、大量的單詞堆砌在一起記憶,遺忘速度很快。看到一本厚厚的詞匯手冊,學生往往望而生畏,無從下手,但詞匯手冊的記憶在幫助學生奠定閱讀的詞匯基礎方面極其重要。進入高三,如何重構詞匯手冊加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呢?教師的慣常做法是在高二暑假讓學生閱讀詞匯手冊,圈出自己沒有掌握牢固的單詞、短語,制成個性化的專屬檢測卷,用于檢測自己的掌握情況,從而形成自己的詞匯庫。詞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以檢測單詞為主,詞匯基礎較好的學生以檢測短語為主,詞匯基礎扎實的學生以檢測句子為主。有些學生的檢測卷以10頁為一個單位,有些學生的檢測卷以字母為單位。下頁圖5、第74頁圖6是兩位學生各自出的不同形式的檢測卷的一小部分。
圖5
學生有的獨自出卷,有的幾人分工合作出卷,這樣一本三百多頁的詞匯手冊就變成了一沓二三十頁的檢測卷。這樣做的好處:(1)可以讓學生每天像打開盲盒一樣抽出檢測卷來測試自己的詞匯掌握程度,能激發(fā)其學習、記憶單詞的興趣和積極性;(2)促進學生參與、篩選、思考、編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加深記憶,提高記憶效率;(3)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借鑒個性化詞匯手冊,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4)方便學生利用零散時間翻閱檢測卷的錯詞,鞏固記憶效果。
優(yōu)化高三階段的英語詞匯復習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英語詞匯龐雜而豐富,因此,幫助高三學生建立自己的個性化詞匯手冊是極其必要的。只要教師堅持利用文本,多引導學生創(chuàng)建語境詞塊、四字詞語、形近詞匯,多使用“盲盒”式的檢測單,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增加詞匯儲備,從而拓展詞匯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高三詞匯手冊是學生自己的歸納和總結,能有效促進他們的英語學習,幫助他們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