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認同是更深層次的認同,是增進民族團結的精神之鑰。新時代加強青年文化認同培育是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價值體認、抵御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銳利武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動力。當前,中華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培育青年文化認同正遭受著“文化失根”“文化圈層”“文化漢奸”等“假文化形態(tài)”的侵襲。為此,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要堅持中華文化主體地位、培養(yǎng)青年群體文化自信,厚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鏟除文化虛無主義土壤,打造“三位一體”教育生態(tài)、革新青年文化認同場域,推動新時代青年對中華文化從認知、理念到行為的傳承發(fā)展,助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關鍵詞: 新時代;青年;中華文化;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3851 (2024) 06-0322-07
DOI:10.3969/j.issn.1673-3851(s).2024.03.010
收稿日期:2024-01-17" 網(wǎng)絡出版日期:2024-05-13網(wǎng)絡出版日期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20ZD027)
作者簡介:文大稷(1965—" ),男,湖北恩施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way of cultivating youth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new era
WEN Daji a,b, LIU Yia
(a.School of Marxism; b.Hubei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identity is a deeper identity, and is the spiritual key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new era is to continuously recognize the value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al genes, to resist the sharp weapon of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ism, and to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t present, Chinese culture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 cultural identity is suffering from the invasion of \"1 cultural forms\" such as \"loss of cultural roots\", \"cultural circles\" and \"cultural traitors\". Therefore, to cultivat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young people, deepen the Marxist cultural view, eradicate the soil of cultural nihilism, create a trinity education ecology to innovate the field of youth cultural identity,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cognition, concept to behavior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new era; youth;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education
青年文化認同的本質是青年對中國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保?]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文化認同體現(xiàn)的不是“同一性”或“統(tǒng)一性”,而是在眾多文化中所凸顯的個性與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關系。所謂文化認同是指主體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充分確證,抑或是主體文化和客體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即主體以自我文化為先決,通過對客體文化的考量以達到認可、接納直至吸收的過程。簡言之,文化認同就是主客體間共同文化的確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保?]中華文化認同不是對各民族同質文化的認同,是汲取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價值共識,更是實現(xiàn)文化自卑、文化自覺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強邁進的銜接載體,這一跨越標志著文化“自我”向文化“他我”的深刻轉變。
當前,學界關于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以“文化認同”為主題從兩個視角展開研究:一是文化認同的宏觀視域。黃汀等[3]探討了文化認同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強調以文化認同為基點,推動當代青年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接受、認同到傳承發(fā)展;楊茂慶等[4]從文化認同角度出發(fā),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文化認同不斷深化的過程;唐代興[5]則從哲學視域分析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認同的邏輯理路。二是文化認同的微觀視域。馮雪紅等[6]提出了增強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培育機制;馮子珈[7]以兩岸文化認同為視角分析了兩岸青年文化認同的內涵和困境,提出以文化認同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實踐進路;張劍等[8]則從海外留學生的視角解讀了中國留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現(xiàn)實建構??傊?,學界對文化認同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就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路徑的具體研究還有待深化與拓展。新時代青年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生力軍,增強青年文化認同事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發(fā)展。因此,本文聚焦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的價值意蘊和現(xiàn)實困境,系統(tǒng)把握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實踐導向,提出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實踐理路,以期為新時代文化鑄魂育人實踐提供參考。
一、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價值意蘊
人是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主體。文化產生于人類實踐活動,提及“文化”我們不能單純地將其歸于精神范疇,而應視其為物質范疇和精神范疇所共通的產物。新時代青年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主體和中堅力量,與文化相伴相生。青年本身就是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鮮活主體,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不僅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銳利武器,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動力。
(一)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價值體認
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未間斷,中華文化也是如此。中華文化歷久彌堅、一脈相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保?]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生存發(fā)展進程中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xiàn)實反映精華,其中五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中華文化體系。中華優(yōu)秀文化代代相傳、始終如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文化標識,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紐帶,是我們走向世界文化浪潮的自信底氣。中華文化認同既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民族問題,也是一個推動民族關系融洽的切入點[10]。誠然,中華各民族因地域特點、傳統(tǒng)習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導致不同民族之間存在文化認同“隔閡”,這種文化認同“隔閡”是具體的、歷史的,也是現(xiàn)實的,諸如各民族之間不同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等。中華文化認同需要中華兒女明晰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差異,欣賞和借鑒各民族先進和優(yōu)秀的文化,對于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應秉承尊重和傳承的態(tài)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保?] 青年人有開闊的眼界,是國家之希望、民族之未來,更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之靈魂的中堅力量。打破中華文化認同“隔閡”不是強行劃定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或“同一”,而是重在發(fā)揮青年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鮮活主體作用,鼓勵青年積極創(chuàng)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用中華優(yōu)秀文化浸潤青年的中華文化基因。在認同“一個中華文化”的前提下,著力賡續(xù)中華文脈、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激發(fā)中華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的活力,推動多元文化匯聚成為共同文化,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元素在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突出地位,努力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文化相融相通,致力實現(xiàn)以文化交流取代文化隔閡、文化認同取代文化孤立的價值期許和文化愿景。
(二)抵御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銳利武器
增強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是抵制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現(xiàn)實需要。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文化紛紜激蕩,“軟實力博弈”成為文化博弈的核心競爭力。在文化領域,世界各國文化相互激蕩,“普世價值”思潮涌現(xiàn),這種潛藏的、隱蔽性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表現(xiàn)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文化霸權主義橫行,企圖在文化上影響、孤立并同化其他民族的不平等的文化交流現(xiàn)象。美國國務院連續(xù)多年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推進所謂的“網(wǎng)絡人權”調查,并發(fā)布“年度國別人權報告”,在2022年發(fā)布的報告中用長達141頁篇幅詆毀、攻擊和誹謗中國政府的國際形象[11],從而將社會主義制度推向全球道德審判的風口。資本主義國家與生俱來的“文化虛榮”將西方文化擅自標榜為世界文化之首,自詡資本主義“文化至上”的霸權思維,妄圖掌握一切文化的領導權和話語權,摧毀他國的文化根基,進行文化侵略和文化壟斷,實現(xiàn)文化資本變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由于西方長期掌握著‘文化霸權’、進行宣傳鼓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保?2]199文化認同是文化“反霸權”的重要依托,抵制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沖蝕要向全世界揭露文化霸權主義的本質,以全人類共同價值取代西方普世價值。文化霸權下的中華文化認同理念孕育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自強體系,激發(fā)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內生動力,通過推動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來適應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進程,以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破除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精神束縛。培育青年文化認同是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維護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銳利武器。從青年視角來看,西方各國推崇文化的“普適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國青年對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認同,導致青年文化認同迷惘,阻礙了新時代青年價值觀的塑造。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有利于我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構筑謹防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文化屏障,揭露文化虛無主義的虛偽面紗,解除青年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隔閡,警示中華兒女保持文化清醒、加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敢于同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作斗爭,增強新時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意識。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動力
馬克思主義把“共同體”視為人類共同價值取向的聯(lián)結。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結晶,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自覺意識的迸發(fā)注入精神源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源泉?!保?3]顯然,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是單一和單向的認同,而是各民族的文化自我認同、相互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文化認同的核心要義是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價值認同,以中華文化價值為準則,將構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視為中華民族多元共存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追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呈現(xiàn)就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文明家園,在特定場域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可視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即在中華文化體系下中華民族構建的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同世界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體。本文將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動力,而不直接將其視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源動力。文化認同所影響的范圍包含卻不限于文化領域,小到個體,大可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是一個典型的民族認同型國家,多元一體的身份意識促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各領域發(fā)揮著維護國家團結統(tǒng)一、民族共同發(fā)展的靈魂和紐帶作用。中華文化認同的前提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是中華各民族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華的凝練。青年人與新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培育文化認同將鑄就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激發(fā)新時代青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華文化認同和價值共識,使新時代青年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的主體力量。
二、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現(xiàn)實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12]3當前,中華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培育青年文化認同正遭受著“文化失根”“文化圈層”“文化漢奸”等“假文化形態(tài)”的侵襲。
(一)“文化失根”消解青年文化自信自強
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歷史底蘊始終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新時代,我國文化高質量發(fā)展和全方位轉型為文化繁榮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時代舞臺,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文化失真和文化失范現(xiàn)象的顯露,這類現(xiàn)象在景區(qū)文化建設中尤為突出。當下“以文塑旅,文旅融合”成為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全新路徑之一,然而一些景區(qū)為滿足追求經(jīng)濟效益,忽略文化本色,過度美化、嫁接和偽造歷史文化,導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淡化、價值迷失的問題產生。作為社會轉型的隱性元素之一,文化嬗變可用“靜水深流”來形容,其中消極的文化嬗變實質上是社會主義文化轉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文化失根”?!拔幕Ц笔侵敢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失去了自身的傳統(tǒng)和特點,表現(xiàn)為特定群體文化精神的認同感和歸依感的嚴重缺失?!笆ЦY”病因復雜多變,其背后揭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動搖和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猛烈進攻,中西文化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沖突在現(xiàn)代化社會轉型中滋生出消極的文化拔根力量,導致部分民眾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的缺失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道德認知的喪失。一方面,“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過時論”成為近年東西文化論戰(zhàn)的焦點。如何破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失根”,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前沿接軌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難題。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快餐文化占據(jù)文化傳播高地,極易出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邊緣化、解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價值等現(xiàn)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固步自封的,需要主動適應社會客觀條件的變化。另一方面,中華傳統(tǒng)文化自信力深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侵襲。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西方意識形態(tài)在我國各領域加速滲透,西方各國打著宣揚資本主義道路、唱衰社會主義制度的口號,試圖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文化領域中文化虛無主義的信徒通過隱蔽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輸出西方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妄圖通過“徹底否定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主張全盤西化”的形式侵蝕新時代青年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記憶、消解青年文化自信自強的意識,妄圖從人民群眾內部割裂中華文化認同。
(二)“文化圈層”模糊青年文化認同視野
馬克思認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保?4]數(shù)字媒體時代,人們有了更多自由表達的文化空間,主流文化和網(wǎng)絡亞文化碰撞、交流,網(wǎng)絡空間儼然成為當代青年尋求精神文化娛樂的主陣地、主戰(zhàn)場。文化在借助數(shù)字技術得以廣泛傳播的同時,也逐漸出現(xiàn)部落化趨勢,呈現(xiàn)出“文化壁壘”和“文化圈層”等現(xiàn)象?!拔幕印币跃W(wǎng)絡亞文化圈層為典型,通常表現(xiàn)為特定網(wǎng)絡群體的獨特審美觀和價值觀的間歇性流行文化,成為青年群體“最真實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其最顯著的特點是開放、分享、直接、大膽。文化圈層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年群體的文化認同日趨多元化,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也因此得到深度傳播,但也間接導致文化訴求分化。隨即而來的還有亞文化背景下滋生出的一種消極圈層意識形態(tài),即“圈層文化”,極具文化排外性和文化異質性。以“飯圈”“Cos圈”“電競圈”和“漢服圈”等為典型,這些小眾的文化圈層內部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通常有一位或多位意見領袖來推動圈層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實現(xiàn)圈層內部文化的正常運作。全媒體時代,圈層文化具有十足的網(wǎng)絡妖魔化意味,以“圈”群分、以“趣”類聚,匯聚了形態(tài)各異、特色鮮明的文化圈層,圈層內部文化唯我獨尊、黨同伐異。表面上看,圈層文化只是青年群體表達獨特文化追求的特定圈層,是青年人追求時尚、追趕潮流的時代表現(xiàn),其實不然。青年圈層文化透視出圈層內部青年人構筑了旨在避開文化規(guī)制的重要場域,以碎片化、娛樂性、反主流等方式,扭曲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念,消解圈層群體的中華文化認同感。毋庸置疑,圈層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元素迫害,是極端網(wǎng)絡亞文化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也將成為新時代模糊青年文化認同視野、禁錮青年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圈套。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要用中華文化滋養(yǎng)青年,打破文化傳播的圈層困境,提高青年的文化甄別能力和文化批判意識,引導青年積極“融圈”“破圈”“擴圈”,推動不同文化圈層之間的良性互動,在文化交流傳播中彰顯青年文化認同自覺意識。
(三)“文化漢奸”曲解青年中華文化歸屬
1944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是這樣論述“文化漢奸”的:“像魯迅所批評的梁實秋一類人,他們雖然在口頭上提出什么文藝是超階級的,但是他們在實際上是主張資產階級的文藝,反對無產階級的文藝的?!保?5]這些人打著為全人類創(chuàng)作的幌子,騙取文化創(chuàng)作的便利,實則在文化作品中違背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作的理念,迎合并服務于資本主義價值觀。進入新時代,這個文化幽靈陰魂卷土重來,現(xiàn)實生活中已出現(xiàn)新一代社會主義“文化漢奸”。這類群體通常緊跟西方“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的步伐,以創(chuàng)作文化作品為借口打掩護,人為制造文化分解和沖突,瓦解民族文化認同,暗中輸送西方價值觀,肆意詆毀馬克思主義,挑唆蠱惑中國青年崇尚西方普世價值,丟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近年來,“文化漢奸”現(xiàn)象層出不窮,已經(jīng)席卷到文化創(chuàng)作的時代洪流之中,他們通常鼓吹西方價值觀,美化中國歷史漢奸,丑化中華歷史文化,如“毒教材事件”“笑果文化‘House事件’”“南京玄奘寺事件”等,此類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惡果,背后透露出亟須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以“毒教材事件”為例,自2017年新疆“毒教材”宣揚民族割裂事件后,202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教材再度出現(xiàn)歪曲歷史史實、惡意丑化人物形象、隱喻暗示性元素和擴散西方文化等問題。足見,文化教育領域已然成為“意識形態(tài)叛徒”攻擊中華文化的前沿陣地。增強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必須堅持中華文化主體地位,把握文藝創(chuàng)作的時代動向,既要防止青年保守主義導致文化認同的僵硬,又要避免青年忘本主義滋生文化認同的虛無,必須始終警惕“文化漢奸”和“意識形態(tài)叛徒”曲解青年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自信力。
三、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實踐理路
文化認同是更深層次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16] 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實踐理路是推動新時代青年對中華文化從認知、理念到行為的傳承發(fā)展,要始終堅持中華文化主體地位,厚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打造文化認同教育生態(tài),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
(一)堅持中華文化主體地位,培養(yǎng)青年群體文化自信
新時代文化認同是對中華文化歷史底蘊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高度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各民族在文化上要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學習、互相借鑒。”[17] 世界范圍內,青年群體是一個匯聚不同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多樣性的群體,在跨文化交流中他們主動承擔弘揚本國文化、傳播世界文化的光榮使命,青年在不同文化視角下交流碰撞將打破文化壁壘和文化偏見。當下青年文化認同培育需要將中華文化視為文化認知主體,將人民群眾視為文化創(chuàng)造主體,將新時代青年視為文化傳承主體。
第一,堅守中華文化之“根”,鑄牢新時代青年文化歷史自信。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主干”和“枝葉”為譬喻形象描述了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凸顯了“中華文化興則各民族文化興”的文化真諦。增強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要科學診治中華文化失根的社會病態(tài),消除中華文化拔根的社會勢力,夯實中華文化扎根的社會土壤。堅守中華文化本原性,認同中華文化的歷史和時代價值,遵循中華民族向內扎根、向外輻射、多元一體的文化大發(fā)展格局,以文化認同鞏固中華民族大團結、共繁榮。這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關鍵奧秘所在。中華各民族文化具有個性,即民族地域差異和歷史文化特色所造就的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堅守中華文化還要基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尊重各民族文化符號,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充分肯定各民族文化價值。
第二,鑄就人民主體之“魂”,激發(fā)青年文化認同熱忱。文化究其本質就是人化,是人類本質活動的對象化或對象,可以視為個體意識在文化范疇實現(xiàn)的能動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客觀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的人作為文化發(fā)展的主體,在物質生產活動過程中能動地創(chuàng)造、轉化和傳承文化的過程。文化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fā)展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創(chuàng)作導向。新時代青年既是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也是中華文化的認同主體。應該引導廣大青年懷揣開放包容的視野和胸懷,觀古鑒今、洞察中外,深刻認識到“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的文化發(fā)展哲理。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fā)展理念,特別是重視青年群體對中華文化的內化與認同。作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實踐者和享有者,青年是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鮮活主體,理應不斷汲取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養(yǎng)料,以涵養(yǎng)新時代文化認同的歷史底蘊。
(二)厚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鏟除文化虛無主義土壤
中華文化認同事關國家安全,更關乎文化安全。當前,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敵對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不斷滲透,對我國文化滲透的花樣不斷翻新,青年文化認同正遭受嚴重的沖擊和挑戰(zhàn)。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重塑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需要厚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鏟除文化虛無主義滋生土壤,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征程中不斷增強青年的中華文化認同底氣。
第一,青年文化認同培育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厚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探究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文化建設實踐創(chuàng)立的科學文化體系。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邏輯起點,將實現(xiàn)人類真正解放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目標,表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人類文明成果的總和[18]。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指導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先進理論,能夠準確診治青年文化認同的發(fā)展桎梏,為中國文化發(fā)展指明前進方向。當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揭開了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嶄新篇章,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華民族造就的新的有機文化生命體,其中“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為賡續(xù)中華文脈、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提供了文化發(fā)展指南。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必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思想與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化的領導權。面對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現(xiàn)狀,要始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發(fā)展格局,在世界文化交流舞臺上牢牢掌握中華文化發(fā)展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進程。
第二,青年文化認同培育要鏟除文化虛無主義土壤,糾治文化虛無主義弊病。當代中國虛無主義是中國的現(xiàn)代性問題在思想領域的集中反映[19],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需要探尋文化虛無主義的本質。作為虛無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呈現(xiàn)形式,西方資本主義通過文化霸權妄圖顛覆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不斷腐蝕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脈,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構成威脅[20]。文化虛無主義以碎片化的形式摻雜在文化領域,突出表現(xiàn)為教材編寫、品牌設計、影視制作和教育交流的隱性滲透。因此,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還需要糾治文化虛無主義,堅決反對“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錯誤論調。針對少數(shù)青年“崇洋媚外”和“媚西貶中”等文化虛無主義心態(tài),相關部門應當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堅決鏟除國內文化虛無主義滋生的社會土壤,消除各類隱性文化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不良影響,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播話語體系,用中華文化滋養(yǎng)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意識,充分發(fā)揮中華文化在青年成長道路上的文化引領作用。
(三)打造“三位一體”教育生態(tài),革新青年文化認同場域
認知和理念認同能為行為認同提供前瞻性指導,文化認同的最終目的是使青年將中華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認同也必然成為人的社會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需要革新文化認同場域,打造“社會—學校—個人”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tài),運用多維合力實現(xiàn)青年對中華文化的思想內化和行為外化。
第一,社會場域要營造中華文化認同氛圍。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具生機活力和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培育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要在全社會營造學習和宣傳中華文化的良好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tǒng)的血脈?!保?2]167要鼓勵青年加入中華優(yōu)秀文化宣傳創(chuàng)作隊伍,并在全社會大力宣傳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歷史記憶,引領新時代青年汲取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養(yǎng)料,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傳承發(fā)展使命。
第二,學校場域要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一方面,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中華文化教育理應貫穿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全過程,培塑青年學生正確的唯物史觀和文化史觀。培育青年學生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必須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教師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對青年學生的文化思想引領和文化價值導向作用。另一方面,中華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學校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以及打造青年文化認同創(chuàng)新矩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校園文化建設要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的頂層設計,堅持顯性校園文化建設與隱性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為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營造認同環(huán)境、提供多元平臺,充分發(fā)揮青年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第三,青年個人場域要激發(fā)中華文化認同活力。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關鍵在青年,青年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主力軍。新時代青年要自覺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主動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刻領悟文化認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所凝聚的強大精神偉力。新時代下,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符合中華文化共同體建設的價值要求,青年更要主動地將自身敏銳思維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脈”,努力踐行“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觀點,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四、結" 語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本研究基于文化鑄魂育人的重大意義,從新時代青年視角出發(fā),挖掘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價值意蘊,并提出從文化主體認知、文化認同理念到文化教育行為領域探索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實踐理路,以增強新時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力、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自強。盡管本文從“文化失根”“文化圈層”“文化漢奸”三個重要角度詳細闡述影響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現(xiàn)實困境,但身處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時代,文化認同培育仍具有諸多阻礙。未來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準確研判并合理診治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弊病,消除新時代青年文化認同培育的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為新時代文化鑄魂育人實踐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3-10-29(00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
[3]黃汀,李卓群.文化認同視域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價值、生成與進路[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4):177-181.
[4]楊茂慶,周馳亮,楊樂笛.文化認同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機理與實踐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23(5):44-51.
[5]唐代興.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認同的邏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9(4):26-36.
[6]馮雪紅,鄭佳琪.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培育機制探析[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66-71.
[7]馮子珈.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文化認同視角:內涵、內驅功能、困境及路徑選擇[J].臺海研究,2023(4):34-44.
[8]張劍,汪洪瀾.海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108-113.
[9]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10]洪盛志.高校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機制與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6):69-76.
[11]羅艷華.美國《國別人權報告》的由來與實質[N].光明日報,2023-04-09(08).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
[1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57.
[17]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02).
[18]王鳳雙,沈麗巍.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引領的大學文化建設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1):70-73.
[19]劉白楊.當代中國虛無主義的理論樣態(tài)與演變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19(4):84-88.
[20]仰義方,向嬌.文化虛無主義的樣態(tài)透視、成因反思與治理進路[J].理論導刊,2022(2):117-122.
(責任編輯:陳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