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美星小學 紀慧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強調各學科間的緊密聯系,以實現綜合性課程教學,滿足實踐性教學需求。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小學語文教學迎來了嶄新的發(fā)展契機??鐚W科融合教學模式指的是將其他學科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改變了過去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還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質量和效果,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搭乘新課標理念的“東風”,積極探索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方法,以此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新課標》明確地對小學不同學段的語文跨學科學習內容提出了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圍繞這些內容及要求設置跨學科學習主題活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學習主題可以劃分為四大類別,即創(chuàng)意設計、觀察記錄、調查研究、參觀體驗。這些主題旨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從而實現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在不同學段中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的目標也不相同,需要教師以層層遞進的方式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如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及身邊的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有所關注,學習、理解、弘揚出現在學習中與生活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民俗文化,讓學生在歡慶佳節(jié)的過程中深深沉浸于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盡情領略民間風俗的獨特魅力,從而使他們在歡樂的時光里,體會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進而增強民族精神的自豪感。
在第二學段教學時,教師可以以“關注民間工藝、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風情等”為跨學科學習活動的主題,將美術、科學等學科知識綜合運用起來。在第三學段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書法、戲曲等與民俗文化有關的活動,使學生在參與跨學科學習活動中獲得經驗與感受。
要想促進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需要先為學生選擇合適的跨學科主題,可以從《新課標》進行提煉,也可以圍繞教材內容為學生設置跨學科學習主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對教材提出的學習要求以及教材課后的練習題進行充分挖掘,結合挖掘內容為學生確定跨學科融合學習主題。如,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詞句段的運用,即元旦節(jié)快到了,請你用能夠打動人的宣傳語及好看的圖畫設計一張元旦海報吧!教師可以將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美術等學科整合起來設置跨學科融合學習活動。
在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需打破學科界限,引導學生探索不同學科知識的關聯,讓學生在思考中得以領悟、在實踐中獲得收獲,并在運用多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融合多學科知識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探討,師生共同尋求最終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fā)現跨學科知識的奧秘,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多學科的魅力。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使他們在探究不同學科知識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竹節(jié)人》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任務:創(chuàng)作一份竹節(jié)人制作指南,并教授學生如何進行玩耍。針對此任務,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數學、勞動和信息技術等學科融為一體,展開跨學科融合學習活動。具體而言,教師提出一系列啟發(fā)性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竹節(jié)人有多大呢?制作過程中需要運用哪些工具?如何將竹節(jié)人的各個部位緊密連接在一起呢?”使學生在這些問題引導下逐漸對制作竹節(jié)人手冊產生思考,并在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中鼓勵其整合其他學科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此外,為了降低學生完成任務的難度,教師可以融入信息技術知識,借助多媒體設備將竹節(jié)人及制作過程進行展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其生動、形象的特性。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不僅思維變得更加靈活,還能真正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從而將課堂所學變?yōu)樽约旱募寄堋?/p>
表1 《魯濱孫漂流記(節(jié)選)》綜合性學習任務單
教育理念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在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持續(xù)促進教學活動的豐富與發(fā)展?;谶@一理念,教師可以為學生策劃各種精彩紛呈的實踐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在綜合性學習任務的引導下,學生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成效和質量。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流落荒島”,讓學生在情境中直觀感受,并激發(fā)他們的思考“若你與魯濱孫面臨相同困境,你將如何應對?”為后續(xù)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翻譯成英語,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感受到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同時結合歷史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西方社會風情,幫助學生對魯濱孫的處境產生深入理解,進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具體的學習任務單如表(1)所示。
盡管小學生的年紀還很小,但是他們的模仿技巧比較出色。因此,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種策略,營造一個優(yōu)秀的語言學習氛圍,并將這些策略和其他學科的有益資源和技巧融為一體,讓學生真實地融入學習中,深度理解課程語言,逐漸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在審視教材內容時,筆者發(fā)現其中一些知識相當抽象,為此筆者融入繪畫元素,用更為直接的方式影響和感染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使其掌握創(chuàng)作美感、欣賞美的作品的技巧。
例如,在《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由組合,在小組中進行探討和交流,然后依據他們的思考或直接用圖像的方式展示課文情境。然后,引導學生用語言向其他同學展示個人繪畫作品,從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依據自己所繪的圖像進行獨立表演。通過繪畫和表演,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增強,同時也掌握了實際操作的技巧。在引領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需仔細研究每一個圖像的細微之處,分享自我體驗,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被視為學科整合教育的關鍵支撐,其中把人的智力劃分為音樂節(jié)奏、身體活動、數理邏輯、口頭表達等。為了更好地增強各學科的整體性,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理解他們的學習模式和特質,并將這些因素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從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火燒云》教學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火燒云的照片,引導學生思考曾經有沒有目睹過火燒云,隨即向學生提問“我們自己對火燒云的描繪與作者的描述是否存在差異呢?”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示自己所見到的或者是基于文章作者的描述而產生的火焰云形象,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領悟文章的寫作精髓,同時提升學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鑒賞方面的能力。
在朗讀時,部分學生對“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的描述感到困惑,甚至有學生質疑:“為何火燒云的顏色會有如此豐富的變化呢?”此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科技解答學生的困惑,豐富學習資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火燒云的形成原理。在教師的引導和激勵下,學生對火燒云的認識得到了更深理解,能夠領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還應該著重于提升他們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扎實地掌握學習方式。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相似的詞匯引導學生辨別,這對于學生來說無疑具備一定的難度,如“座”和“坐”的劃分。如果教師只采取枯燥的意義闡述和詞匯使用方法,盡管這樣做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但并不會帶來更好的教育成果。相反,設計游戲并借助字源,就能將復雜的問題變得更容易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插畫來闡述“座”和“坐”的含義,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游戲,如“指一指”,由教師講述詞、學生提供準確的組詞;“說一說”,使用某個詞構建句子,方便教師考查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借由這類小型游戲,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記憶,有效提升學生從不同視角進行思考的能力。
在小學階段,將科學教育納入課程,這樣做的核心意義在于加深學生對嚴密性和科學性的理解,從而讓他們逐漸建立科學的思考方式,并能夠以更為公正和客觀的視角理解和處理各種事物。對此,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一些科學元素,通過一些微型實驗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激勵他們基于實驗結果產生疑惑,同時也能指導他們親身參與實驗,驗證自己的答案。
例如,在《揠苗助長》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栽培兩株植物,根據教材的要求,先給其中一株植物施加肥料,讓其慢慢生長,在一定時間過去之后再進行檢查。另外一株植物,則像文中人物那樣拔一拔,隔天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學生更為深入地體驗了揠苗助長的影響,對課文體現的觀點有了明確認識,明白了應當遵循自然的原則,避免打破事物的內在和發(fā)展模式,不應過分追求速度,因為這樣可能使問題變得更為嚴重。可見,通過親身體驗和操作,學生能夠深入領會教材的含義,熟練運用這些人文知識,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敢于嘗試的精神。
教學評價能夠有效評估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活動的效果。教師應結合具體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與之對應的評價量表,要求相關學科教師及學生家長進行評價。這種量化成果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各項能力做出全面分析和評價。
在教授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時,加深可以結合該單元的課文、口語交際《小小講解員》和習作《中國的世界遺產》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和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主題為“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村落”的跨學科融合學習活動,并全方位評價學生在參與跨學科融合學習過程中的各項表現,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與過程性表現,以及學生參與學習后所獲得的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以此設置評價量表,開展好跨學科教學活動。
在實施語文跨學科綜合評估時,教師需要構建科學的評估準則和評估框架,而非僅依賴于正確或錯誤的判斷。評估的范圍并非只有學生,還應涵蓋對課程主題、學生以及教師的反饋,需要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強調其多維度。在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時,教師需始終秉承語文課的核心特征,確保學生的語言掌握、語文知識的使用及其成長的基石,并在實際中充分體現其教育的重要價值。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理念引導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跨學科融合教學充分利用起來,以此豐富課堂教學、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讓跨學科融合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得以高效落實,進而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閃耀其獨特的光彩,使小學生在多學科課程融合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語言能力、語文技能與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