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以克隆人凱茜的視角回憶了在黑爾舍姆成長的克隆人作為人類器官捐獻者短暫而悲慘的一生。小說中的至高權力者將克隆人隔離在黑爾舍姆使其處于法律被懸置的狀態(tài),淪為“赤裸生命”,受到一系列規(guī)訓,剝奪其生命價值。本文從??潞桶⒏时镜纳卫碚摳拍畛霭l(fā),解讀小說中克隆人的“神圣人”狀態(tài),以及其受到的一系列規(guī)訓和生命價值困境,引發(fā)人類思考后現(xiàn)代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未來的命運。
[關鍵詞] 《別讓我走》? 生命政治? 赤裸生命? 規(guī)訓? 生命價值
[中圖分類號] I06? ? ? ? ?[文獻標識碼] A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于2005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一經面世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是石黑一雄首次嘗試科幻題材,以生物克隆技術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克隆人短暫的一生。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并沒有直接描述克隆技術的過程,而是想象出了一個克隆人與普通人共存的社會,探討后現(xiàn)代人類的生存與命運。小說從一個女性克隆人凱茜的視角,以倒敘的方式講述與在黑爾舍姆一同長大的伙伴露絲和湯米之間的友情與愛情故事??寺∪俗哉Q生之日起就成為人類的移植備用器官,在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和監(jiān)管之后“捐獻”出重要的身體器官后逐漸走向衰亡。
《別讓我走》作為石黑一雄的經典作品,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學者麗貝卡·沃克維奇發(fā)現(xiàn)克隆人的功能與人類社會作為商品的動物的方式有相似之處,認為石黑一雄在《別讓我走》中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約翰·馬克斯則探討了克隆技術的生物倫理意義,認為小說強調了生命本身被生命政治工具化的風險。國內學者也從不同角度解讀過這部作品,李丹玲認為小說是主人公凱茜對個體、集體創(chuàng)傷歷史的記憶和書寫,而任冰從殘疾研究視角解讀小說中的道德和哲學問題,揭示作家對人類生活境況的思考。小說關注了克隆人的規(guī)訓及隔離、克隆人的醫(yī)學“捐贈”和克隆人的生命價值與權利等主題,文本敘事中充滿生命政治的表征和隱喻。本文從??潞桶⒏时镜纳卫碚摮霭l(fā),針對小說中克隆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命運,解讀石黑一雄作品中克隆人的赤裸生命、規(guī)訓身體和生命價值。
一、赤裸生命
《別讓我走》講述了在黑爾舍姆一同長大的一群克隆人被當作正常人類的備用移植器官,淪為意大利政治學家阿甘本筆下的“神圣人”(homo sacer),處于“赤裸生命”(bare life)的狀態(tài)。阿甘本指出,在古羅馬法律中,“神圣性這個特性首次同人的生命捆綁在一起”[1],“神圣人”是可以被任何人不受懲罰地殺害的人且不可以被祭祀。在《別讓我走》中,作者想象出了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科技社會,克隆人被量販制造。他們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目的就是拯救患有疾病的正常人類,他們經過三到四次的“捐獻”身體主要器官之后就會逐漸衰亡,進入“赤裸生命”狀態(tài)。掌握社會主權的正常人類將克隆人制造出來,賦予他們生命然后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培訓教育,將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xù)品,而正常人類可以不受社會法律的懲罰?!皬脑~源上看,sacer一詞原本含有分隔、分離、與公共社會隔絕的意義,而homo sacer(神圣人)在字面上就是指被區(qū)分開來或是被排斥在外的人”[2]。小說中黑爾舍姆處于三面環(huán)山的山谷地帶,除了學校中的監(jiān)護人沒有其他正常人類的參與,克隆人被隔絕在偏僻地帶?!翱寺∪藢φ嫦嗟牧私馐艿絿栏竦目刂疲麄兣c‘正常人隔離開來,被委婉的說法所掩蓋,除了‘捐贈證明他們的身份和目的,他們看不到其他的前景”。成年時期的克隆人去到村舍之后也是如此,村舍同樣位處郊區(qū),是“一處荒廢閑置的農場”[3],遠離正常人類社會。而各處克隆人醫(yī)療捐獻機構同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這些克隆人作為“神圣人”被社會主權者隔離在正常社會之外,不受社會法律的保護,被孤立為另類生命體存在。
福柯指出,“長期以來,最高權力的典型特權之一就是生殺大權”。在小說的最后一部分,監(jiān)護人埃米莉小姐的身份浮出水面,她似乎就是整個黑爾舍姆的至高權力者。埃米莉小姐是整個克隆人項目的發(fā)起者和推進者,她以坐在輪椅上的形象出現(xiàn)在凱茜和湯米面前,她本人也在等待克隆人的器官捐獻,“期盼不必永久需要輪椅這種新式設備”。阿甘本在《神圣人》一書的導論中就提出在希臘語中兩個表示life的詞:“zoē(近漢語‘生命義)”和“bios(近漢語‘生活義)”,前者是指簡單自然狀態(tài)下的“一切活著的存在(諸種動物、人或神)”[1],后者則是指“一個個體或一個群體的適當的生存形式或方式”,bios是指“生活在政治之中,被政治所架構的生命”[2]。凱茜等克隆人被政治生活至高權力者生產制造并納入政治權力之下,但她們的生命可以被權力者隨意剝奪,喪失政治生命,淪為類似于“zoē”的自然狀態(tài)下的另類生命體??寺∪耸冀K沒有生存權利,生活在壓抑的監(jiān)護氛圍之中,被排除在主流社會邊緣之外,成為“赤裸生命”。
除了“赤裸生命”,阿甘本總結了生命政治理論中另一個重要概念:例外狀態(tài)。“例外狀態(tài)就是神圣人所棲居之地,“神圣人”就居住于例外狀態(tài)這樣一個晦暗的領域中”[13],而黑爾舍姆就是這樣一個類似于例外狀態(tài)的領域。阿甘本在《例外狀態(tài)》一書中認為,“例外狀態(tài)乃是國家權力對于最極端的國內沖突的直接回應”[5]。例外狀態(tài)可以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的懸法制度,在例外狀態(tài)下,法律體系本身基礎結構的法律統(tǒng)治暫時懸置,將生命納入生命政治意涵。例外狀態(tài)的一個典型例子是二戰(zhàn)時期的納粹集中營,在這里法律被懸置,成為法律秩序與生命、生活之間的無人地帶,“在懸法期間的一切作為都被徹底地排除于任何法律決定之外”[5]。黑爾舍姆作為克隆人的棲息地,社會法律也被懸置,埃米莉作為黑爾舍姆這種例外狀態(tài)下的主權者將凱茜隔離在主流社會之外,將一切阻礙移植器官的因素都排除在外,隨意奪取克隆人的生命。
二、規(guī)訓的身體
克隆人成年之前被圈禁在黑爾舍姆,遠離公共社會且受到一系列的身體規(guī)訓和監(jiān)管。??轮赋錾蜗笳髦鴻嗔κ┬械默F(xiàn)代形式,其中一方面就是身體的規(guī)訓。在??驴磥恚鼨嗔κ且环N權力技術,“通過監(jiān)視、等級、審查、訴狀的系統(tǒng)建立起懲戒技術,試圖支配人的群體”[6],黑爾舍姆看似是一所制度完好的寄宿學校,事實上卻是一所遠離正常人類社會生活的克隆人“監(jiān)獄”,克隆人無時無刻不在受到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視。根據福柯所說,“紀律的實施必須有一種借助監(jiān)視而實施強制的機制”[7],這便是“層級監(jiān)視”,黑爾舍姆就存在著這種“層級監(jiān)視”。首先,黑爾舍姆的環(huán)境和布局就提供了一種無形的監(jiān)視氛圍。黑爾舍姆地處“一個四周都是高地的平整山谷中”[3],這就形成了一種監(jiān)視的環(huán)境,從黑爾舍姆“主樓幾乎每個教室的窗口,甚至是從體育館往外看,你都能有一個開闊的視野”?!霸诤跔柹崮?,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到處都是可以藏身的地方:櫥柜、屋角、樹叢、樹籬”[3],而無論藏在哪里,黑爾舍姆的監(jiān)護人總會知道藏身的地方?!氨O(jiān)督要依賴人實現(xiàn),但是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關系網絡的作用……這個網絡‘控制著整體,完全覆蓋著整體”,黑爾舍姆的各位監(jiān)護人則構成了另一層監(jiān)視。監(jiān)護人之上也存在著一級監(jiān)視,埃米莉小姐作為黑爾舍姆的負責人對克隆人的生長環(huán)境保持著持續(xù)的監(jiān)視,“夫人”的存在更是對各位克隆人學生甚至監(jiān)護人都起到一種無形的震懾作用,如果監(jiān)護人違反規(guī)定同樣會受到懲罰并被逐出黑爾舍姆,例如監(jiān)護人露西小姐在向我們透露一些秘密之后被逐出了黑爾舍姆。在黑爾舍姆內部,這種“分層的、持續(xù)的、切實的監(jiān)督”[7],變成了一種內在的體系,對凱茜和克隆人同伴在無形中構成規(guī)訓作用。
除了“層級監(jiān)視”,克隆人在成長過程中還存在著“規(guī)范化裁決”,包括監(jiān)護人所規(guī)定的各種秩序條例和規(guī)訓懲罰。在黑爾舍姆,每周一次的身體檢查是克隆人的必做事項,實現(xiàn)克隆人生活的規(guī)范化和常態(tài)化。所有事情都有固定的時間,“黑爾舍姆的一天總是從晨會開始的”[3],黑爾舍姆的各種交易會和拍賣會也充斥在克隆人的日常生活,“夫人”的畫廊也成為學生趨之若鶩之地,在這些平常的規(guī)定中,規(guī)范和秩序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凱茜和同伴的腦海中?!耙?guī)范化的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并不是某種普遍化的紀律社會,其懲戒機關遍布并最終覆蓋所有空間”,黑爾舍姆作為克隆人的規(guī)范社會充斥著紀律和懲罰規(guī)定。學生們必須按照學校的規(guī)范秩序行事,固定的時間上課學習,不允許私下進行交談,如果有學生違反了學校秩序,監(jiān)護人會關這些學生禁閉,罰他們打雜或者剝奪各項權利。學校中流傳的關于樹林的可怕故事也透露了黑爾舍姆的懲罰方式,從黑爾舍姆跑出去的男孩,其尸體被發(fā)現(xiàn)綁在樹林里的一棵樹上并被砍斷了手腳。樹林原本不是恐懼的來源,但卻成為學生不敢逾越的雷池,樹林也是黑爾舍姆之外世界的象征,暗示了危險和殘酷。
三、生命價值困境
石黑一雄利用克隆人凱茜作為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描繪了克隆人真實而短暫的一生,作品充滿了壓抑陰暗的氛圍,讓讀者對克隆人產生同情之感,引發(fā)讀者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叭藗冊趽碛懈鞣N力圖培育、鞏固、改善、保護生命的技術的同時,也有各種旨在監(jiān)禁、隔離、驅逐、殺戮生命的實踐”[8],克隆人是人類社會出于自身利益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人類干預、控制生命的產物,在經過幾次“捐獻”之后生命就會走向終結,成為人類生命政治的犧牲品。當克隆人的生命進入政治領域并遭到干預控制,他們的生命價值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克隆人是人類社會為提高自己生命質量的產物,只是一個調節(jié)人口的工具,在正常人類社會看來,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身份地位,沒有喜怒哀樂,“捐獻”自己的器官是他們應盡的職責。而小說中,克隆人的情感、思想和活力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黑爾舍姆,克隆人會舉辦交易會來出售自己制作的任何東西,包括油畫、陶器和雕塑作品,他們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天賦,卻被人類社會忽略和拋棄。彩色雜志上面的“一間漂亮的現(xiàn)代敞開式布局的寫字間”吸引了露絲的注意,她說道,“這才是一個愜意的工作場所”,她羨慕那些“充滿活力、勇于進取的人”,向往自由向上的生活和生機勃勃的生命氣質。盡管知道自己的未來,但他們仍然有著自己的夢想,心中充滿對未來的希望。
克隆人被視為人類的工具,由低等的社會生命原型(例如社會渣滓、色情雜志中的女孩等)復制,克隆人有著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卻被人類社會排除在人類倫理道德的考量之外,生命價值陷入困境??寺∪瞬粌H身份得不到承認、未來沒有希望,還遭到人類社會的道德漠視。埃米莉等監(jiān)護人在黑爾舍姆培養(yǎng)撫育凱茜等克隆人并不是出于社會道德和溫情,而是為了利益。但“大多數監(jiān)護人并沒有意識到自身職業(yè)的邪惡本質”[9],當凱茜找到埃米莉推遲“捐獻”時,卻被無情告知推遲“捐獻”是謠言,并聲稱他們?yōu)榭寺∪恕疤峁┝吮幼o所”[3],給了克隆人自己的童年。凱茜和湯米推遲“捐獻”的希望破滅,只能被迫接受命運的安排,而埃米莉卻冷漠旁觀,還在關心自己房間的櫥柜是否會被工人搬走。人類社會將克隆人這群受害者貶低為下層人,拒絕與他們接觸,并且說服自己:克隆人不足以成為人類,至少不是正常意義上的人類。于是心安理得地將克隆人看作正常社會的邊緣人物并汲取他們的價值。人類社會“能夠為他們自己和其他人施加在受害者身上的事情找到的理由就是相信:受害者是次人類,他們活該被屠殺”。人類為自己的道德冷漠和加害行為尋找合理的借口,將自己的殘酷行為粉飾成提高人口質量的正當行徑,而克隆人就在這種行為中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四、結語
《別讓我走》設想了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科技社會,克隆人被量販制造,石黑一雄通過對主人公凱茜的回憶敘述了克隆人悲慘短暫的一生。人類社會憑借規(guī)范化裁決、紀律和監(jiān)視奪取克隆人的生命,使其處于被法律棄置的“赤裸生命”狀態(tài),成為不受道德法律保護的“神圣人”,以實現(xiàn)生命管理的目的??寺∪吮痪砣肷蔚暮榱髦?,處于生命價值被剝奪、遭受壓抑管控的生存狀態(tài)。生命權力在治理人口健康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具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使得人類社會對克隆人技術趨之若鶩,卻忽視了現(xiàn)代人類的生存狀況。小說以隱含的生命政治書寫促使后現(xiàn)代時期下的人們去反思人類對科技發(fā)展的選擇和對未來命運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 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權力與赤裸生命[M].吳冠軍,譯.北京:中央編譯局,2016.
[2]? ?藍江.從赤裸生命到榮耀政治——淺論阿甘本homo sacer思想的發(fā)展譜系[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4).
[3]? ?石黑一雄.別讓我走[M].朱去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 ?鄭文濤.赤裸生命、例外狀態(tài)與命運共同體——論阿甘本生命政治的困境及其解決[J].世界哲學,2018(2).
[5]? ?阿甘本.例外狀態(tài)[M].薛熙平, 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
[6]? ????必須保衛(wèi)社會[M].錢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 ? ???規(guī)訓與懲罰[M].劉北城,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8]? ? 張凱.生命政治[J].外國文學,2015(3).
[9]? ?李丹玲.《千萬別讓我走》中道德冷漠的社會生產[J].外國文學評論,2016(3).
[10]? ???性經驗史[M].佘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1]? Kelman H. Violence without Moral Restraint: Reflections on the Dehumanization of Victims and Victimizers[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3(4).
[12]? Elliott J,Attridge D. After Life[C]//In Thacker, E. Theory After “Theory” .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Croup, 2011.
[13]? Ward B W. Life and Truth in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J]. Life and Learning, 2020.
(責任編輯 羅? 芳)
作者簡介:曹琳,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英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