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地優(yōu)化教學模式和作業(yè)內(nèi)容,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強化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基于“雙減”政策構筑教、學、評一體化的語文教學模式。文章分析了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語文課堂時,教師如何構建關注文章關聯(lián)性、思想性、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開展指向學習主體的引導式、任務式、開放式教學活動,并聚焦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讓教學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關鍵詞】“雙減”背景;教、學、評一體化;小學語文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評一體化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Z2022GH0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洪(1981 —),女,福建省福清市陽下鎮(zhèn)北亭中心小學。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堅持學生為本、回應關切的工作原則,遵循教育規(guī)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在“雙減”背景下,教師不僅應確保作業(yè)設計科學合理,還應避免使用灌輸式教學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給出的教學評價也不能太過簡單、枯燥。為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嘗試構筑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提及,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認識到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接受將評價融入教學的觀念,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也需要讓學生理解評價的目的和價值,鼓勵其積極參與評價活動,接受評價結果和教師反饋的意見。此外,要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教師也需要根據(jù)評價結果和反饋信息不斷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評價方法,從而逐步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
一、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
(一)關注課文之間的關聯(lián)
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理應遵循“雙減”政策的要求,圍繞《課程標準》整合教學內(nèi)容,做到應教盡教。因此,教師需要找到具有關聯(lián)性的教學內(nèi)容,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提供合理的教學評價[1]。
例如,在教授《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時,教師應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語文課堂,以引導學生學習相關修辭手法、掌握描寫景物的技巧。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先帶領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讓學生深入品味作者如何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地展現(xiàn)景物。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本單元的其他課文,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同時加深對相關修辭手法的認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閱讀本單元的《美麗的小興安嶺》《海濱小城》這兩篇課文,找出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段落。在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后,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如讓學生試著用修辭手法描繪校園環(huán)境。在學生完成上述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而學生進行實踐嘗試之后,教師則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他們對于修辭手法的應用情況給出合理的評價,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
(二)關注課文的價值取向
為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價值取向,確保語文教學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積累文化知識。
比如在教授《落花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分析主人公價值觀念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之后進行自我反思,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感悟。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出“父親”對花生的評價,討論這樣的評價蘊含著什么樣的價值觀、人生觀,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認為良好的人生是什么樣子的。此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和他們的表達對他們進行評價,激勵學生繼續(xù)認真分析課文內(nèi)容,進行反思與總結,從主人公的身上獲得啟示。
(三)討論課文的創(chuàng)新性
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讓學生有效發(fā)展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授《母雞》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于作者使用欲揚先抑的創(chuàng)作手法的看法。在自主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可以和作者一樣,使用富有新意的手法描寫事物,但要確保自己的描寫是符合事物的特征的。
二、指向學習主體開展教學
(一)組織引導式教學活動,搭建學習支架
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使用直接灌輸?shù)慕虒W方法,也要避免布置簡單、枯燥的作業(yè),而是要結合小學生的學情和思維發(fā)展特點搭建學習支架,對他們進行引導,讓學生體驗從理解知識到探究知識再到運用知識的學習過程[2]。
比如在教授《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這兩篇課文前,為了讓學生熟悉這類文章的寫作特點,了解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教師可以設計難度逐步提升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這兩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并據(jù)此畫出“導游圖”,同時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寫作順序;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尋找一個自己想要描寫的景點,并據(jù)此選擇適合描述這一景點的寫作順序,然后嘗試寫作;最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分享創(chuàng)作成果,并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分析彼此選擇的寫作順序是否合理、如何調(diào)整。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了解課文特點,掌握語文知識,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課堂設計是指向學生主體、符合“雙減”政策要求的。
(二)組織任務式教學活動,調(diào)動學習興趣
小學生往往活潑好動,樂于完成豐富多樣的學習任務。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可以設計任務式教學活動,讓學生完成一系列難度逐步提高的學習任務,這樣能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探究、參與練習、相互評價。
圍繞《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等課文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閱讀和寫作科普文章的技巧。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1.跟隨教師的指導閱讀《琥珀》,分析這篇文章的特點;2.自主閱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兩篇科普文章,總結這兩篇文章講述的科學知識;3.嘗試總結科普文的特點,分析科普文和記敘文的不同之處。要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教師還需要及時地提供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在學生完成上述學習任務后,教師應當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確保學生扎實地掌握科普文這一文體的特點,對自主探索相關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組織開放式教學活動,培養(yǎng)應用意識
開放式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應用語文知識。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應當先教授自主學習的方法,然后組織開放式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應用語文知識,最后評價他們的實踐成果。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等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總結描寫事物的有效方法。接下來,教師可以布置觀察任務,鼓勵學生分小組到戶外觀察某種動物或者植物,寫下觀察日記。在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記錄之后,教師則應鼓勵學生在小組內(nèi)分享觀察日記,分析如何觀察、如何寫觀察日記更加有效。要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教師應當采用多種評價方法來了解、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學的效果。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觀察日記、相互評價等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三、聚焦核心素養(yǎng)進行評價
(一)培養(yǎng)文化自信素養(yǎng)
要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還需要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進行評價。在語文課上,教師可以組織主題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學習、探究傳統(tǒng)文化知識,然后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yǎng),使學生愈發(fā)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心。
古詩詞作品往往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設計主題閱讀活動。比如在教授《山居秋暝》《楓橋夜泊》《長相思》這三首詩詞作品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閱讀這些詩詞作品之后眼前浮現(xiàn)的景象。隨后,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評價學生的觀點,帶領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詩詞作品描繪的意象,以及詩詞作品中的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簡潔、優(yōu)美。
(二)培養(yǎng)語言運用素養(yǎng)
在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及時給出評價和指引,確保學生學足、學好。
比如教授《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這兩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整理文章中的信息,明確課文描寫了哪幾個時間段的哪些場景中的什么事,標注作者詳寫和略寫的內(nèi)容。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自主學習《藏戲》等課文,提取這些文章的關鍵信息,整理這些文章的結構順序,分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并用思維導圖歸納這些信息。在學生繪制出思維導圖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思維導圖,評價同學的思維導圖。在這樣的應用和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可以得到培養(yǎng)。
(三)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切實掌握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手法,并使用積極的評價語言鼓勵學生進行更多的創(chuàng)作嘗試,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在教授《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課文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分析這些文章的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然后指導學生結合這些描寫方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點,讓學生掌握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的方法,同時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在學生對這幾篇文章的主人公形象有一定思考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模仿這些文章嘗試描寫自己身邊的人。當然,在學生完成創(chuàng)作嘗試后,教師也應當組織互評活動,并及時給出反饋。
結語
要在“雙減”背景下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必須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設計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教學活動,同時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讓學生在科學、系統(tǒng)、生動的語文課程中高效學習,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呂虹.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評價的優(yōu)化[J].教學與管理,2021(32):32-35.
[2]趙永攀.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的四個著眼點[J].教學與管理,2022(1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