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游戲化改革的第二步支架要求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其中包括觀察、記錄、評價幼兒發(fā)展和進步情況的能力。文章以項目課程“濾水凈化器”為例,探究運用敘事性觀察和非敘事性觀察手段來觀察、記錄和評價幼兒學習情況的教學策略,旨在通過觀察及反思來推動幼兒學習經驗的“加深”與“變廣”。
【關鍵詞】觀察;項目課程;游戲材料
作者簡介:張倩怡(1996—),女,江蘇省昆山市柏廬幼兒園。
觀察是教師獲取幼兒真實活動狀態(tài)和學習需求的關鍵手段,是教師有效進行教育干預和教育支持的基本前提。本文以幼兒園項目課程“濾水凈化器”為例,闡述如何運用觀察手段構建能夠引發(fā)幼兒深度學習的項目課程,以期使幼兒獲得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觀察,生成課程—洞察幼兒的游戲興趣
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兒童是課程的起點,而觀察就是了解兒童的起點。發(fā)展適宜性課程的設計需建立在了解幼兒的需求、興趣和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上,這是生成課程的第一步。在項目課程生成的過程中,筆者將觀察作為推進課程發(fā)展的主要手段。
(一)觀其行,捕捉游戲行為與熱點
四月的柏廬園落英繽紛,一場春雨打落了一地的櫻花,星星點點的櫻花飄落在水池中。在一次玩水的過程中,小j把中班小朋友種的土豆打翻在了水池里,這下水池里混著花瓣、泥土和樹葉。
觀察:小w看到水池臟了 ,大聲說道:“小j!你把水池都弄臟了!”小j看著小w,沒有說話。筆者馬上問:“水池臟了該怎么辦?”小w說:“要把水池清理干凈?!庇變簜冮_始行動。小w、小d、小a和小c拿著水桶,進入水池中,彎腰把漂浮在水面上的花瓣一片片撿進桶中。清理水池的工作持續(xù)了五分鐘之后,水面上還是有很多花瓣。小d說:“好累呀,這里的水還是好臟?!毙說:“這根本撿不干凈嘛,就算花瓣撿完了,還有這么多泥,怎么辦呀?”小w說:“有沒有什么工具可以幫忙?”聽了小w的提議,幼兒們開始尋找工具。
分析:小w看到水池被弄臟之后,馬上就大聲責備小j,這和她的性格有關。同時,小w知道要把水池清理干凈,說明她是一個比較有規(guī)則意識的孩子。四個孩子能夠合作清理水池,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并且能夠堅持一定的時間,體現(xiàn)出他們具有一定的責任感和毅力。當遇到問題時,小c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小w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體現(xiàn)了他們具有一定的問題解決意識和能力。
由于戶外活動的時間有限,在游戲結束時,幼兒們沒能將水池清理干凈,小w等幾人倒是從材料框中找到了幾樣可以用來清理水池的工具。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小w和小d主動分享了當天的游戲過程與發(fā)現(xiàn),幼兒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項目活動逐漸從“清理水池”發(fā)展到“過濾水池”。
[基于觀察的支持]
活動從一名幼兒的無心之失開啟,由幾名幼兒的小范圍活動慢慢發(fā)展為全班幼兒的大范圍活動,這少不了教師對“過濾水池”這一游戲生長點的推動與支持。教師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展開積極討論,使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投入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中。接下來,教師為后續(xù)的活動預設并準備了必要的操作材料。
(二)觀其境,盤點幼兒經驗與興趣
通過游戲前的談話、游戲中的記錄和游戲后的梳理,筆者了解到幼兒在縱向發(fā)展軌跡中已經獲得的主要經驗,掌握了幼兒大致的興趣傾向,并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分析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可能性,提煉核心經驗,解讀和梳理項目課程蘊含的教育價值。
二、基于觀察,推進課程—助推幼兒的自主學習
觀察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教師要將注意力放在觀察目標上,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的實際操作和互動過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筆者利用觀察的方式了解幼兒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分析其學習需求,及時調整課程,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支持,從而推動課程的發(fā)展。
敘事性觀察是一種較常用到的觀察方式,具體包括軼事記錄(一種簡短的觀察記錄方式)和持續(xù)性記錄(一種敘事性的、開放的、時間較長的觀察記錄形式)。筆者結合這兩種觀察方式,記錄了項目課程“濾水凈化器”的整個過程。
(一)思其行—調整材料,隱性支持
為了更好地觀察實驗的變化,幼兒將一杯泥沙水帶回班級里,并且在科學區(qū)找到了一些過濾材料。
觀察:小y和小t在科學區(qū)進行實驗。小t拿出漏斗和量杯,把石頭放進漏斗,然后一下把水全倒進漏斗中,水順著石頭漏到量杯中。小y觀察水的變化,說:“水還是很臟,我們試試沙子?!钡诙螌嶒炦€是小t操作,他倒水的動作比上一次要慢,等水漏下去一點,他再繼續(xù)倒水。水倒完后,小y觀察水的變化,說:“沙子也不行。”小t說:“怎么水更臟了?”兩個人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分析:小y和小t兩人能夠合作進行實驗,在實驗中,他們能自主選擇實驗材料,并能夠正確使用實驗工具。在兩次過濾實驗中,小t倒水的動作是不一樣的,第一次是連續(xù)的、快速的,第二次是停頓的、慢速的,說明他已經能夠感知石頭和沙子兩種材質過濾水的區(qū)別—石頭之間的縫隙大,濾水快;沙子之間的縫隙小,濾水慢。兩個人都能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觀察和記錄。
[基于觀察的支持]
沙子是從沙池中找來的材料,本來就比較臟,所以用沙子來過濾水,水反而變得更臟了;石頭之間的縫隙太大,濾水效果也不好?;谝陨嫌^察,師幼通過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引入了更為有效的濾水材料,繼續(xù)開展實驗。
在一次次的實驗中,筆者經歷了觀察記錄、分析問題、了解幼兒學習情況、調整材料、推動課程發(fā)展的過程,幼兒經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猜想、尋找材料、操作實驗、解決問題、獲得發(fā)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共同推動了課程的發(fā)展。
(二)思其問—鏈接問題,建構知識
隨著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和相關經驗的豐富,幼兒們生發(fā)出了更多的問題—“怎樣能讓水變得更干凈呢?”“過濾之后的泥沙水能喝嗎?”“什么樣的水才能喝呢?”……觀察到幼兒的興趣不減反增后,如何及時地支持幼兒繼續(xù)游戲是教師要思考的方向。
當幼兒在游戲中提出問題時,教師就要從觀察者轉變?yōu)橐龑д?、參與者。例如,為了讓幼兒了解飲用水從哪里來,筆者請來了人工智能操作系統(tǒng)小度。幼兒在與小度的互動中知道了自來水取自河或湖中的水,經過沉淀、加入藥劑消毒等過濾步驟處理后,通過水管進入千家萬戶。
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幼兒建構知識的過程。多樣的探究方式激發(fā)了幼兒探索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還發(fā)展了思維能力。
三、基于觀察,評價課程—支持幼兒的自我審視
觀察是一種評估手段,也是一種具有發(fā)展適宜性的評價方法。在本次項目課程中,筆者主要采用了非敘事性觀察法觀察幼兒的學習情況,記錄和評價幼兒的表現(xiàn)。
(一)靈活動態(tài),巧評價
筆者在課程開展的不同階段,對照《指南》與核心經驗,根據幼兒的表現(xiàn),設計了具有針對性的、符合他們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濾水實驗材料檢核表和濾水實驗材料評定量表,力圖展現(xiàn)幼兒每一階段的進步和成長狀況。
(二)自評互評,會反思
除了利用圖表記錄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筆者還引入了自評互評圖,將幼兒納入評價過程中。筆者結合幼兒的興趣特點,設計了色彩鮮艷、充滿童趣的自評互評圖,引導幼兒使用涂鴉、符號、數(shù)字等創(chuàng)意表達方式對自己各方面的表現(xiàn)和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自評和同伴互評,讓幼兒學會反思,并從反思中獲得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巧茹.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J].學前教育研究,2021(5):93-96.
[2]李靜.2016年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術年會在南京召開[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7(1):95-96.
[3]沈路遙.利用科學知識圖畫書促進幼兒自然觀察能力的實踐研究:以《花園里有什么?》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6.
[4]宮梓惠.論學前教育階段自然科學教育的應用[J].華章,2013(3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