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依托。因此,教師應著力進行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文章結合作者自身的經驗,從教學目標、教學途徑和教學調控這三個方面入手,具體介紹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策略,為相關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7-0024-03
實現歷史學科育人價值,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針對如何實現歷史學科育人價值這一問題,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張漢林提出如下觀點:引導學生認清當下、認同群體、認識自我,并就此提出實施情境教學的教學建議。情境教學為過去和現在搭建了一架橋梁,便于學生在遷移已有知識經驗的同時,應用多樣的途徑、方法,探尋蘊藏在特定歷史時空中的歷史知識,由此建構歷史認知,發(fā)展歷史思維能力,增強情感體驗。鑒于此,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應嘗試實施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教師聯系教學需要和學生學情,站在整體角度,統(tǒng)籌安排教學目標、教學途徑和教學調控,推動情境教學一體化,達成預期目標的教學活動[1]。對此,教師應以教學目標、教學途徑和教學調控為入手點,應用適宜的策略實施初中歷史情境教學。
一、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情境教學起點
(一)確定知識與能力目標,明確情境教學起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是顯性的教學目標,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程度的標準進行了描述。歷史情境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助力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確定知識與能力目標便于教師確定情境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研讀教學內容,確定知識與能力目標,明確教學起點[2]。
以“洋務運動”為例,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之一是了解洋務運動的背景。史料是學生了解這一史實的“工具”。對此,教師以此目標為情境教學起點,選擇歷史地圖,展現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太平天國極盛時期的控制區(qū)域、英法聯軍的侵略路線、俄國割占的領土。在歷史地圖的作用下,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清政府內憂外患的局面,由此了解洋務運動的背景,同時發(fā)展時空觀念。
由此可見,確定知識與能力目標有利于教師有方法地實施情境教學,達成預期目標,增強教學效果。
(二)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情境教學起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呈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的描述。同樣,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有利于教師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歷史學習過程,形成歷史認知,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所以,
在實施情境教學時,教師要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教學起點。
以“戊戌變法”為例,本節(jié)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分析戊戌變法的影響,發(fā)展歷史綜合評價能力。對此,教師在講到戊戌變法的影響時,應用角色扮演法,
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維新派、頑固派、實業(yè)家、準備科考的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依據戊戌變法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的身份,展現不同的場景,借此表現出戊戌變法對自己的影響。如維新派與頑固派辯論;實業(yè)家們干勁十足,建立各種實業(yè)公司。扮演角色的過程正是學生多角度分析戊戌變法影響的過程,如此有利于達成預期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三)確定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情境教學起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對“人”的關注,是對學生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描述。此目標貫穿歷史情境教學始終,便于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發(fā)展多樣能力的同時,
培養(yǎng)良好素養(yǎng),由此實現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對此,
在實施情境教學時,教師要明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教學起點。
以“新文化運動”為例,本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了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樹立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圍繞此目標,教師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中華民族的艱苦探索過程,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走進具體的歷史中。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中華民族艱難的“求生”歷程及近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由此感受到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產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豐富教學途徑,推動情境教學順利開展
(一)應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
語言是教師實施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聯系教學內容,應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展現歷史本身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使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進入特定的歷史場景,產生情感共鳴,感受鮮活的歷史,建構良好認知[3]。因此,在實施情境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
以“鴉片戰(zhàn)爭”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感受歷史人物身上的愛國情感?;诖耍處熞躁P天培為對象,應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他帶領軍民浴血奮戰(zhàn)的場景:“年過六旬的關天培,面對英軍毫不膽怯。在負傷十余處之際,仍親自開炮火,還擊英軍?!痹诮處熋枋龅倪^程中,大部分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在腦海中描繪具體畫面,由此直觀地感受到愛國軍民的不懈抗爭及大無畏精神、愛國情感,便于受到良好熏陶,實現預期目標。
(二)應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
多媒體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工具,應用多媒體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引發(fā)學生調動形象思維,促使學生自主建構認知[4]。所以,在實施歷史情境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再現歷史場景。
以“洋務運動”為例,留美幼童是洋務運動的內容之一?;诖?,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播放紀錄片《幼童》中的相關片段。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進入直觀的情境,感受當時的社會現狀,了解中西方在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差異。結合學生的了解情況,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洋務派要排遣幼童到美國留學?”
在此問題的作用下,學生積極思維,聯想視頻內容,遷移已有歷史認知,從軍事、科技等方面分析清王朝與西方國家的差異,由此了解到:清末的中國軍事、科技等落后于西方國家。立足于此,教師繼續(xù)提問:“洋務派代表的是誰的權益?為什么要派幼童到美國留學?”借此驅動學生深入探究,探尋開展洋務運動的根本原因。
在直觀的情境中,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中西方國家的差異,由此深入探究歷史內容,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學生也會因此潛移默化地發(fā)展時空觀念,一舉兩得。
(三)應用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思維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助力[5],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在歷史課堂上,教師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不斷地提出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思維的作用下,可以一步步地解決問題,順其自然地建構歷史認知,同時提升思維水平。對此,在實施歷史情境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特征,提出問題,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感悟歷史。
以“新文化運動”為例,陳獨秀是此運動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切入點。在課堂上,教師以陳獨秀為抓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展現陳獨秀的簡介,借此引導學生“經歷”陳獨秀的人生歷程。此時,教師可提出一系列問題:(1)為
什么陳獨秀高中狀元后,沒有入朝為官,而是走上了反清的道路?(2)面對當時的時局,先進的仁人志士們做過哪些探索?結果如何?(3)陳獨秀在二次革命失敗后被捕入獄。入獄后,陳獨秀做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做?這些問題由易到難,學生在問題的作用下,思考當時中國的時局情況,探尋仁人志士的做法,思考陳獨秀的做法,由此了解新文化運動。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角度綜合分析歷史事件,有利于發(fā)展歷史綜合分析能力。
(四)應用活動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歷史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究。實際上,經歷活動的過程正是學生生成、體驗情境的過程。歷史課堂上的活動多種多樣,如角色扮演活動、辯論活動等。在實施歷史情境教學時,教師要依據課堂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活動,由此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促使學生體驗、探究。
以“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為例,法國大革命是本節(jié)課的要點之一。政治團體的爭斗是學生了解法國大革命的關鍵。對此,在課堂上,教師圍繞政治團體的爭斗,將全體學生分為八個小組,引導學生扮演僧侶、貴族、商人、農民、激進派、自由派、溫和派和保皇派。同時,教師設定角色扮演目標:政治團體進行斗爭,起草使大部分法國人有幸福感的憲法;政治團體在爭斗的過程中,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取得四個社會階層的支持。為了使學生順利地達成目標,教師為他們展現詳細的角色扮演方案。在角色扮演目標和方案的作用下,各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利用多樣方式收集歷史資料,了解時代背景、階層特點以及法國大革命的來龍去脈,借此豐富歷史認知。
在做好準備后,學生利用充足的課堂時間扮演角色,生成“真實”的歷史情境。在學生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具體情況,及時進行引導。如教師向學生發(fā)問:“在新政府執(zhí)政下,哪些社會階層擁有選舉權?國王扮演何種角色?貴族扮演何種角色?”等。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探究情境中的歷史內容,由此建構歷史認知。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體驗角色扮演活動,既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儲備,建構了良好的歷史認知,又自然而然地發(fā)展了歷史思維能力,學會再現歷史史實,解釋歷史現象,有利于增強歷史學習效果。
三、調控教學情境,保障情境教學效果
(一)因勢利導
在情境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出現不良情緒,會影響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在實施教學之際要關注學生,及時發(fā)現他們的不良情緒,就此因勢利導,促使學生轉化不良情緒,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教學活動。
以“全球航路的開辟”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剛提到新航路開辟的積極影響,一名學生就發(fā)聲:“我感覺新航路的開辟一點都不好。新航路的開辟就是一場‘掠奪活動,給亞、非、美洲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現在講新航路開辟的積極影響,有些‘歌功頌德的意味。”從如此發(fā)聲中,教師感受到了學生的不良情緒。對此,教師沒有做簡單的處理或給予忽視,而是因勢利導:“那么,你覺得新航路的開辟只有消極影響,沒有積極影響嗎?”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展現相關圖片,如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連成一條線,思想的傳播等。在圖片的作用下,該學生開始總結新航路的積極影響。在該學生總結后,教師概述新航路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這樣不僅使學生變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還使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學會批判地看待、評價歷史。
(二)“堵”“疏”結合
在情境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的思維會誤入歧途,遠離教學目標,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面對此情況,教師可以結合“堵”“疏”,應用適宜的方式,控制學生思維流程,使學生回歸正確軌道,積極探究學習內容。
以“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為例,在教師提到古代勞作特點時,一個學生突然說道:“我感覺古代的勞動方式挺好的,相比之下我們現在太粗放了,有很多問題?!痹搶W生的觀點跳出了原有情境,對此教師進行調整。教師提出問題:“你的如此說法是不是表明了古代勞作方式沒有缺點,我們現在還應該沿用古代的勞作方式?”此時,大部分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中,聯想到各種觀點,并積極表達。如有學生說道:“古代的勞作方式有些落后,不適合今天。今天,機器替代人力,看似粗放,但未嘗不是一種新的‘精耕細作。這種‘精耕細作能提高生產速度,滿足更多人的生存需要。”由此可見,“堵”“疏”結合,不但將學生的思維引回了正確軌道,還使學生建構了正確的認知,有利于增強情境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確定教學目標、豐富教學情境、調控教學情境是影響情境教學效果的三大因素。在實施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時,教師可以這三大因素為入手點,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情境教學起點,豐富教學情境,推動情境教學順利開展,調控教學情境,保障情境教學效果,借此讓學生在情境中有效地學習歷史,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呂玲.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策略初
探[J].考試周刊,2021(A2):142-144.
石倩凡.善用多元情境模式 促進教學相長:淺析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J].求知導刊,2021(44):34-36.
何麗珍.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及應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3):149-150.
龔世宏.初中歷史課堂中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2):54-55.
劉琛.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20):33-34.
作者簡介:徐海濤(1994.1-),男,浙江臺州人,
任教于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潛溪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