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詩堯
摘 要:游泳是一項非常有益的運動,能夠幫助人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F階段,我國大多數高校開展了游泳課程。游泳教學作為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實現體教融合,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和技術訓練的開展。高校體育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設計多樣化的課程內容,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在游泳課程中提高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
關鍵詞:體教融合;高校;游泳課程;教學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在體育課程中設置了游泳項目。在體教融合視角下,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和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對游泳教學進行改革,可以將游泳課程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 體教融合的概念
體教融合是指將體育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體教融合的實現需要教育和體育兩個領域之間的密切合作,通過體育教育的實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意識、合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通過體教融合的實踐,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推動教育和體育的全面發(fā)展。
2 高校游泳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第一,部分高校安排的游泳課程較少。在一般情況下,適合游泳的季節(jié)為5 月—10 月,其中,最佳時間為7 月—8 月,但是這一時間段中包含暑假,無法安排游泳課程。導致游泳課的課時量較少,無法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第二,游泳教學內容較少。通過對部分高校游泳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也較少,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游泳教學的流程如下:①游泳理論知識講解;②下水前做熱身運動;③下水實踐。這樣的課程流程會導致課堂內容比較單一,缺乏實踐指導,影響學生對游泳運動的深度理解和學習效率。
第三,缺乏游泳實踐訓練指導。當前,很多高校受條件、環(huán)境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多數情況下,游泳教學只是由教師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和動作示范,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第四,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有限。一些教師自身對游泳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了解較少,無法真正對學生進行游泳方面的訓練指導。
3 體教融合視角下高校游泳教學改革策略
3.1 合理安排游泳課程次數
在安排游泳課程次數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果學生需要提高身體素質和游泳技能,那么可以適當增加游泳課程的次數,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但如果學生的學習需求較低,就可以適當減少游泳課程的次數,以免過度訓練導致身體受損。同時,還要考慮教學資源的供給情況。如果學校有足夠的游泳館場地和教練資源,就可以增加游泳課程的次數,同時也可以提高游泳課程的質量;但如果教學資源有限,就需要適當控制游泳課程的次數,以免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和訓練。另外,還要考慮學校的專業(yè)課程安排。如果學校的專業(yè)課程安排較為緊張,就需要適當減少游泳課程的次數,以免影響學生的其他學習任務;但如果學校的專業(yè)課程安排較為寬松,就可以增加游泳課程的次數,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訓練需求。因此,合理安排高校游泳課程的次數,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資源的供給情況和學校的課程安排等多個因素。一般來講,每周2—3 次的游泳課程是比較合理的安排,但具體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資源的供給情況進行調整,而且每節(jié)課的時間應控制在45 分鐘到1 小時,以免學生過度疲勞。
3.2 科學調整游泳課程結構
高校游泳課程結構在調整的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游泳課程教學流程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①熱身:在游泳課程開始前,進行適當的熱身活動,如慢跑、跳繩等,使學生的身體溫度升高,防止受傷。②技能訓練:根據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課程安排,進行難度不同的技能訓練,如自由泳、蛙泳、仰泳、蝶泳等。教師需要逐步傳授學生正確的游泳姿勢、呼吸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游泳技能。③耐力訓練:在技能訓練后,進行適當的耐力訓練,如長距離游泳、間歇性游泳等,以提升學生的耐力和游泳能力。④活動結束:在游泳課程結束前,進行適當的放松活動,如伸展運動等,以緩解學生的疲勞和緊張情緒。⑤課后反思:在游泳課程結束后,可以進行課后反思,與學生一起總結和評估課程效果,幫助學生發(fā)現和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并為下一次上課做好準備。
在課程難度設置上,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初學者應該從簡單的泳姿和動作開始練習,然后逐漸增加難度和強度,以提升學生的游泳技能。同時,游泳課程的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于初學者,主要應該讓其掌握正確的游泳姿勢和呼吸方法,以及基本的游泳技巧。對于已經掌握基本技能的學生,可以增加訓練強度,增加游泳的距離和時間,提高游泳的速度和耐力。以自由泳教學為例,以下是教學進度及目標的設定:
第一課:游泳基礎理論。了解自由泳基礎動作的理論知識。
第二課:熟悉水性。①技術動作:能夠在水中行走10 米、憋氣漂浮10 秒、漂浮滑行5 米、水中站立、水中憋氣。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水環(huán)境的特性、漂浮和滑行的動作要領。
第三課:自由泳腿部動作。①技術動作:自由泳扶板打腿10 米、自由泳徒手打腿5 米。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打腿技術動作要領。
第四課:自由泳腿部加手部動作。①技術動作:扶板打腿15 米、徒手打腿10 米、扶板打腿+ 交替劃手4 次。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劃手的動作要領。
第五課:自由泳單邊劃手加呼吸。①技術動作:扶板打腿換氣5 次、扶板打腿換氣單臂游進15 米。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換氣要領。
第六課:自由泳雙臂加呼吸。①技術動作:扶板打腿換氣5 次(雙臂)、扶板打腿換氣雙臂游進10 米。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劃手換氣配合的動作要領。
第七課:自由泳雙臂加呼吸。①技術動作:扶板劃手打腿換氣20 米、徒手游進10 米。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劃手換氣配合的動作要領。
第八課:游泳基礎理論。講解游泳相關知識,設計問題并提出問題,要求80% 的學生能夠正確回答。
第九課:自由泳雙臂加呼吸。①技術動作:扶板換氣25 米、徒手游進20 米。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劃手換氣配合的動作要領。
第十課:自由泳完整配合。①技術動作:徒手游進25 米。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的基本動作要領。
第十一課:自由泳完整配合。①技術動作:改善自由泳腿部動作技術。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腿部動作的主要作用。
第十二課:自由泳完整配合。①技術動作:改善自由泳手部動作和呼吸的配合。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完整配合的動作要領。
第十三課:自由泳完整配合。①技術動作:提升自由泳游進速度。②理論知識:學生口述自由泳主要推進力來源和發(fā)力環(huán)節(jié)。
第十四課:自由泳技術評價測試。
第十五課:自由泳速度測試。
第十六課:自由泳理論考試。
3.3 加強游泳訓練方式指導
體教融合視角下,高校教師在游泳教學的過程中,要意識到游泳訓練方式指導對于學生掌握游泳運動技能的重要性,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游泳水平和訓練需求,為每個學生制訂適合的訓練計劃,包括訓練強度、訓練時間、訓練內容等方面的指導。教師應該通過示范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游泳姿勢和呼吸方法,糾正學生不良的游泳習慣,以提升游泳技能和減少不必要的體力消耗。以自由泳為例,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訓練方式指導與理論實踐的結合。在理論指導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自由泳姿勢、自由泳呼吸的技巧、自由泳的動作順序等。教師在進行自由泳動作訓練時,應該通過示范,讓學生看到正確的姿勢和動作順序,將自由泳的動作分解成不同的步驟,讓學生逐步掌握每個步驟的正確技巧,然后逐步合并各個步驟,形成整個動作的流暢性。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還應注重安全管理,提醒學生注意水深、水溫、水質等問題,避免過度疲勞和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3.4 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
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高校游泳教學改革,實現體教融合。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參加相關的培訓和學習,參加游泳協會或其他機構的培訓課程,或者參加相關專業(yè)的研討會和講座,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還可以觀摩其他教師的教學活動,掌握體育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學習到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以及了解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水平學生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要具備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能夠制訂有效的教學計劃,合理配置資源,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保證游泳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教師還應該注重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情緒,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4 結語
在體教融合視角下,高校游泳教學改革要綜合當前教學現狀,了解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合理安排游泳課程次數,科學調整游泳課程結構,加強游泳訓練方式指導,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從而改善游泳教學的現狀,發(fā)揮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海強. 高校體育教學困境與教學改革探討:以游泳課為例[J]. 給水排水,2022,58(2):185.
[2] 彭月亮. 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游泳教學的困境及解決策略[J]. 體育視野,2021(3):85-86.
[3] 張博棟. 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游泳教學改革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