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姬
【摘 要】本文設計了“陸游組詩學習任務群”,將有一定聯(lián)系的課內外知識統(tǒng)整在一起,整合資源,重構古詩教學課堂。
【關鍵詞】 “雙減”背景 古詩教學 小學語文 重構課堂
《示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兩首詩的作者都是陸游,這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情感。怎樣把這兩首表達相同情感的詩教好,讓學生對陸游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呢?筆者設計了“陸游組詩學習任務群”。通過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重整,改變了語文教學單篇課文知識傳授的弊端,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課外閱讀、生活實踐融為一體,拓寬了課堂的容量與寬度。下面筆者就結合這兩首古詩,談談“雙減”背景下小學古詩教學的新探索。
一、比較教學,覓組詩教學的佳徑
為了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上同時學好這兩首古詩,筆者在教學時運用了比較法,將兩首詩進行對比,并穿插相應的知識,以達到整合課程,提升實效的目的。
1.比較詩之“同”。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主動走進兩首古詩中,發(fā)現(xiàn)兩首詩中都提到了“王師”。于是,教師課件出示北宋南宋時期的地圖,請學生根據(jù)課外資料及前置課中所學到的相關歷史知識,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學生了解到,陸游生活于宋金戰(zhàn)爭的烽火之中,受到祖父、父親等人的熏陶,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通過比較,學生對距離自己很遠的時代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陸游愛國思想的形成也有了更完整的認識,拉近了與詩歌的距離。可見,將兩首古詩中的相同部分進行整合教學,可以提升課堂的教學實效。
2.比較詩之“異”。
通過對比,學生較容易發(fā)現(xiàn)兩首古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創(chuàng)作的意圖不同?!妒緝骸肥顷懹闻R終前寫給兒子的,相當于是陸游的遺囑?!肚镆箤猿龌h門迎涼有感》是陸游被貶后在山陰老家時有感而發(fā)的,可以說是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感悟。進一步學習,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兩首詩的“題眼”不同,《示兒》中的“示”字,《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感”字,為學生打開了學習這兩首詩的窗戶。打開思路后,學生還發(fā)現(xiàn)了兩首古詩在寫法上的不同,這是在眾多不同中,本節(jié)課要重點探究的內容。
從“同”到“異”的任務探究,引領學生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促進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讓學生明白了,古詩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詩歌本身,而應該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生平等,這對學生學習古詩起了一個指導性的作用。
二、緊扣“詩眼”,知寫作方法的不同
比較之后,學生探尋出了兩首古詩的異同點,那么,如何從眾多的異同點中找到最有價值的一點來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呢?筆者將其定在了尋找兩首詩的“詩眼”,探尋兩首詩在寫法上的不同上。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打破了傳統(tǒng)古詩“逐首教學”和“逐環(huán)教學”的思路,大膽采用 “合—分—合”的教學思路,重構課堂,創(chuàng)新古詩教學。
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體會兩首古詩都表達了詩人希望祖國統(tǒng)一的情感;再緊扣兩首古詩“詩眼”的不同,設置問題: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整首詩的情感,這兩首詩你們覺得分別用哪個字最恰當?《示兒》這首詩,學生抓住“悲”字,體會詩人臨終前依然無法看到祖國統(tǒng)一的那份悲痛之情。筆者相機點撥學生:在寫作上,《示兒》是直抒胸臆來表達情感的,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則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兩者在寫法上有所不同。筆者引導學生抓住《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淚”字,感悟、體會詩人的情感。一悟此“淚”,是遺民之淚、是痛失親人之淚、是山河破碎之淚、是怒權貴不爭之淚 ;二悟此“淚”,是陸游的淚,更是國家的淚;三悟陸游借“淚”寫出心中的“悲”。
通過抓兩首詩的詩眼,將兩首詩再次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學生進一步投入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淚詩人所淚。這種縱向和橫向比照的方法,使兩首詩在教學上相互輝映,豐厚了古詩教學的文化底蘊。
三、發(fā)布任務,融入整本書閱讀方法
整本書閱讀作為語文課程的六大學習任務群之一,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深入地了解陸游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筆者設計了“注重整合 升華情感 認識詩人”的學習任務群,將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相融合,將新知與舊知相結合,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1.任務一:群文閱讀,了解背景。
引導學生查找、閱讀南北宋歷史資料及南北宋的疆域圖,了解北宋南遷的原因以及陸游對收復失地的迫切愿望。還可以讓學生復習學過的與宋朝有關的舊文,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夏日絕句》等,走進詩人生活的時代。這樣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知,讓新舊知識產生了勾連,還通過群文閱讀,拓寬了眼界,為更深層次地了解詩人打下了基礎。
2.任務二:暢聊陸游,激趣閱讀。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陸游,只了解歷史背景還不夠,筆者還推薦學生閱讀《陸游傳》。傳記類書籍相較于故事類書籍較枯燥,學生容易缺乏閱讀興趣,如果沒有指導,就無法達到整本書閱讀的目的。于是,筆者利用釘釘群,線上發(fā)布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逐章閱讀,重要的部分要求學生寫好摘抄筆記;利用閱讀交流課,線下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評價,分享閱讀心得;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梳理出陸游的生平。通過多種方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3.任務三:體會情感,隨文練筆。
通過對傳記類書籍《陸游傳》的閱讀,學生對陸游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更能體會到他的愛國之情。在閱讀中,學生也進一步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有了這份認識后,教師再相機指導習作,學生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師:《陸游傳》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他在山陰老家的生活總體上來說是遠離塵囂的,但他還是通過商販打聽北方戰(zhàn)線的消息。他的主導思想還是主戰(zhàn)……(課件出示《陸游傳》節(jié)選)我們班的一個學生在看到這段文字時,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出示學生閱讀筆記)
師:當你們讀到這里時,又會有怎樣的感悟呢?(出示插圖)結合插圖觀察詩人的動作、神態(tài),想象他此時的所思所想,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寫一段話。(課堂練筆)
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后,就要讓他們交流和表達,以達到相互促進的作用。課堂上,先以一個學生的感悟為引線,讓其他學生產生閱讀共鳴;然后抓住共鳴點,使他們心中的想法逐漸增強,情感不斷豐富。這樣,學生的寫作欲望也會不斷增強,以“讀”帶“寫”也就會更加順暢。
綜上所述,在古詩教學中, 大膽采用新思路,為古詩教學探尋新方法,是符合“雙減”整合課程資源,提升課堂實效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