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林海
摘要:課題研究之事,需要憑借“研究方法”之“器”才得以完成。研究方法是課題研究得以展開的支持性扳手,其標準體現為研究內容的適合性、研究對象的適切性和研究條件的適宜性。這種合適性標準體現在具體的方法實踐中,又需要結合具體的方法類別,包括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加以細化思考。在此基礎上,課題研究方法還需進一步“具體化”,這就要把握具體可“見”和具體可“鑒”這兩個原則,以實現后續(xù)研究的可落地、可實施。
關鍵詞:課題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條件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5-0026-05
如果把“課題研究”視為一件意欲完成之“事”,那么,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利器”加持。這里的“利器”,其實就是“課題研究方法”。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事”是意欲達成的目標,“利器”就是有助于達成這一目標的方式或手段。如果細研深究,“利”字既可做形容詞用,即為“鋒利的”“銳利的”,在本文中可謂“適合的”“恰切的”“有力的”方法;也可做動詞用,即為“使其鋒利”“使其銳利”,在本文中可謂“使方法更有力”“使方法更適切”。這兩種理解恰好構成了本文的基本要義和主要內容,即,既要“合適地”選擇那些真正“有力的”研究方法,又要去細化這些方法、精致這些方法,使這樣的方法更加有力、更加有助于實現“善事”之目標。
一、如何理解課題研究方法
選擇與精致“研究方法”的前提,是深入地理解“研究方法之本質”。應當說,無論研究者的方法論的觀念體系或哲學取向有何差異,研究方法的功能性意義基本是一致的,即,研究方法是一個搜集各種支撐性的信息以解決問題的工具。這里的“信息”,其實覆蓋面很廣,各種理論、數據、資料等,都可以成為有支撐力的信息來源。而研究方法的“工具”定位,則表明了它在解決問題中的“兩重特質”:一重特質是“支持性特質”,即它是問題解決的重要支持機制,是破解難題的“扳手”;另一重特質是“輔助性特質”,即它只能輔助問題的解決,而不能替代問題的解決,“問題”永遠是課題研究的“第一要點”。
接下來,我們可以舉一例來說明上述的“方法之本質”。在“具有‘中國心智的國際化人才中學培養(yǎng)模式”課題研究中,有一個子課題是:如何分析具有“中國心智”的國際化人才的學生學習特征,并由此凝練出國際化人才的南外(即南京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南外”)經驗?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展開研究。具體地,可以通過研究畢業(yè)的南外學生,形成一個個具體的案例(需要選擇那些具有國際化背景、且對中國有深厚情感和理解、最好是知名或著名的校友等),通過研究來搜集信息(這些信息包括他們當年在南外的學習經歷和體驗,如一些關鍵學習事件、關鍵成長體驗等),在分析整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子課題。顯然,“案例研究”就是一個工具,它被用來搜集多個畢業(yè)生的回憶信息,并由此提煉出結論,最終解決研究問題。由此可見,“事”就是“解決問題”,“器”就是“研究方法”,“器”是“事”的重要支撐性條件。
二、如何理解方法選擇的“合適性”
在眾多的可選擇的方法之中,要盡可能選擇“最利之器”,即“最合適的方法”,這樣才能“快刀斬亂麻”“一眼見本質”。那么,一個關鍵問題由此自然地顯現出來,即什么才算是“合適”?這其實也就是“合適的標準性問題”。筆者在此提出“方法選擇”的三個“合適性”標準,即研究內容的適合性、研究對象的適切性、研究條件的適宜性。
所謂“研究內容的適合性”就是指,所選擇的研究方法要與所研究的內容相互吻合,要有適合度。仍然以上述的課題為例,如何基于國際化人才的學生學習特征,來凝練出國際化人才的南外培養(yǎng)經驗?最適合的方法自然就是“案例研究法”,即通過研究一個個優(yōu)秀的、有著國際化經歷的畢業(yè)生校友案例,通過對他們的口述史訪談,逐步地凝練出南外優(yōu)秀的培養(yǎng)經驗。反之,如果采用問卷調查法,顯然就不適合了。其原因在于,人才培養(yǎng)經驗其實是很開放的,是無法做到精細預知的,也是無法預先編制問卷來進行調查的。通過訪談,挖掘出真正深入的、超出一般俗見的教育規(guī)律,是這個課題價值的深層彰顯。
所謂“研究對象的適切性”就是指,所選擇的研究方法要盡可能找準研究對象,要關注研究對象群體的特征與本課題研究的“匹配性”。還是以上述的課題研究為例。當研究者選擇“案例研究法”作為研究的方法時,還需要同時考慮一個關鍵問題,即選擇什么樣的案例來研究?如果選擇現在正在南外就讀的學生來研究,顯然就不合適,因為他們還不是國際化人才(或者說,處在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可能性中),他們的經驗并不能充分地解答課題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選擇“現在任教的老師”作為案例,雖然是一個可選項,但并不足夠好,原因在于這些教師個案所反映出的學習特征,是一種“間接的經驗”,他們并不是親歷學習過程的“直接當事人”。因此,選擇那些已經畢業(yè)的且從事國際化工作(或在國際化環(huán)境中工作)的、優(yōu)秀的學子作為個案研究對象,他們的學習體會、感受和經歷直觸要義、至為重要,選擇這樣的研究對象為個案,可謂“選擇了適切的研究對象”。
所謂“研究條件的適宜性”就是指,在選擇研究方法時,要考慮到“是否具備使用這一研究方法展開研究的條件和基礎”。即使研究方法滿足內容適合、對象適切的基本要求,但如果所需條件過于苛刻、所需資源過于繁多,超出了研究者的能力限度,這樣的研究方法也只能是一種理想化的“方法烏托邦”。仍然以上述的子課題研究為例。要尋找那些優(yōu)秀的且有國際化經歷的畢業(yè)生為個案,去探究他們在南外就讀的學習體驗,首先就面臨一個難點,即如何去找到這樣的個案?很明顯,如果課題的研究者是學校的一線教師,他所能得到的研究資源其實很難充分地支撐起這樣一個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這里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無法找到充足的“需要研究的個案”。即使能找到,這些個案是否愿意接受訪談,是否愿意提供本課題所需要的信息,都有不確定性。很顯然,這個子課題對于普通的一線教師而言,就不太具備“研究條件的適宜性”。而從另一個視角來說,承擔這一課題的適宜主體其實是整個南外,即學校作為研究主體,去進行整體性的聯(lián)絡、安排和統(tǒng)籌,才能滿足本研究的條件需求。
三、如何“合適地”選擇具體的研究方法
秉持著合適性的標準,研究者該具體地選擇哪些研究方法呢?對于各個具體的研究方法而言,如何進行“合適性”的考量呢?在本文中,筆者提出如下五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即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并對這五種方法選擇的“適切要義”給出解析。
“文獻研究法”是一種基于文本信息解讀的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搜集各種文獻資料,并由此進行理論辨析和思想闡明。顯然,“文獻研究法”特別適合課題研究中的理論探討和思辨構建之相關工作。例如,在“具有‘中國心智的國際化人才中學培養(yǎng)模式”的課題中,有一個子課題是“具有‘中國心智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體系的內涵、特征與基本要素研究”。對于這個子課題,研究者需要圍繞“中國心智”和“國際化人才”等相關文獻進行深度解析,梳理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厘清“中國心智”和“國際化人才”之間的關系等。這些思辨探討、理論建構的工作,極其依賴于對相關文獻的細致搜集和辨析探查,此時最宜采用的具體研究方法就是“文獻研究法”。
“問卷調查法”是一種基于問卷開發(fā)、數據搜集、數據分析進而進行模型建構的研究方法,該方法特別適合課題研究中的現狀分析、整體把握的相關工作。例如,名為“教師‘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及其形成機制研究”的課題,其中的一個子課題是“教師‘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的現狀調查”。顯然,這個子課題就是指向“現狀把握”這個研究目的,特別適合使用“問卷調查法”展開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來搜集數據,就可以更加具體地解決這個子課題所提到的兩個研究問題:教師在“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上的基本現狀是怎樣的?不同群體的教師(如不同職稱層次的教師、不同年齡段的教師、不同學科的教師)是否在“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上存在現狀上的差距?我們可以看到,研究者需要把“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可操作化,進而“問卷化”,通過問卷調查來進行數據搜集,進而把握整體和分群體的特征。
“案例研究法”是一種基于對個案進行深度解析、特質探究而獲得研究結論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像問卷調查法那樣可以對群體的普遍的、整體的狀況進行“面上的”把握,而是需要沉于“案例深處”,深入事物發(fā)展的“肌理之中”,以獲得更深、更細的洞見。例如,在上面論及的課題“教師‘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及其形成機制研究”中,有一個子課題名為“教師‘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的形成機制研究”。很顯然,這個子課題重點要探討的是“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即生成的機制是什么?這是一個需要進行特質探究、深度解析的子課題,最適合的方法就是“案例研究法”。研究者需要找到那些真正的“斯霞式好老師”,通過對這些“斯霞式好老師”的個案進行“個案解析”,來對他們的“育人品格”的生成機制進行剖析、歸納與概括。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基于研究者自身的行動、反思、改進而展開研究的方法。行動研究法通常需要研究者自己沉入“實踐行動”之中,自己既是實踐者,也是研究者,在對自身實踐的體驗和反思的基礎上,來獲得對研究問題的解決和深層規(guī)律的把握。在教育實踐研究中,“行動研究法”特別適合進行實踐策略建構或實踐模式建構的相關工作。例如,在“具有‘中國心智的國際化人才中學培養(yǎng)模式”這一課題中,有一個子課題為“指向學習力培養(yǎng)的無邊界課堂整體研究”。這個子課題意圖解決的問題是,要培養(yǎng)具有“中國心智”的國際化人才,如何通過構建一種“無邊界課堂”,打造積極的、自主的、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由此,這個子課題的重點就是提煉出“無邊界課堂”的教學流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原則等各種“實踐要義”。這就需要研究者自身深入實踐情境中,邊做邊研,逐步凝練出有實踐效力的“策略模式”。
“實驗研究法”是一種基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干預效果的比較,進而歸因出干預有效性的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法是一個被廣泛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它的思想精髓在于“控制”——即排除干擾因素的“純凈化”歸因思想。它適合進行因果推斷和比較判別的研究工作。例如,在“教師‘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及其形成機制研究”的課題研究中,有一個子課題是“教師‘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的建構與形成機制效果評估”。這個子課題試圖把前面的“個案研究”中所得到的“形成機制”進行進一步的實證驗證,其實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指向因果推斷的“穩(wěn)健性檢驗”,即論證前面?zhèn)€案得到的“形成機制”的確是一個“穩(wěn)定的因”。所以,研究者既可以設計“單組的前后測比較”的實驗來驗證,也可以進行“多組的前后測比較”的實驗來驗證,從而獲得“因果推斷”的強證據結果。當然,“多組的前后測比較”在本課題中似乎實踐可行性不大,且本身的實驗難度和條件要求度亦更大。
四、如何“適當地”細化研究方法
方法選擇之后,其實需要進一步細化對“方法的表述”,這個細化的過程就是進一步認識、進一步規(guī)劃、進一步完善之過程。其實,也只有對所選擇的方法做進一步的細化表述,才能為后續(xù)的“落地”與“實施”提供基礎、提供支持。那么,細化闡釋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具體化”,只有具體,才可能落實。圍繞“具體化”,又可以延伸出兩個關鍵要義,即,具體可“見”和具體可“鑒”。所謂具體可“見”,就是要讓讀者、自己和其他研究者看到方法的細節(jié),明晰關鍵的行動情節(jié);所謂具體可“鑒”,就是要讓讀者或其他研究者能從中獲得直接的借鑒,即,它是可模仿的、可學習的。
我們還可以結合前面的五種具體研究方法分別進行“可見和可鑒”之闡釋。對于“文獻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細化要點是:搜集整理哪個主題的文獻資料?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搜集(如關注什么樣的數據庫或文本庫)?預期搜集多少數量的文獻?如何去分析所搜集的文獻?
對于“問卷調查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細化要點是:問卷如何編制?調查樣本怎么選?。空{查樣本量大約是多少?調查的方式是怎樣的?調查后的數據分析將采用什么樣的統(tǒng)計工具和統(tǒng)計方法?
對于“案例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細化要點是:準備選擇幾個案例?所選擇的案例對象的具體情況是什么?如何去搜集案例的數據(訪談還是觀察)?對案例數據的分析方法是什么(人工分析還是通過質性統(tǒng)計軟件來分析)?
對于“行動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細化要點是:誰來行動?行動研究的整體流程是什么?行動中的數據如何搜集?行動數據如何分析?
對于“實驗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細化要點是: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是什么?實驗組和對照組如何進行設計和考量?如何設計實驗的時間長度和干預方法?實驗數據如何分析?
接下來,筆者結合一個課題案例進行具體的展示。比如,一個研究的課題指向“對高中學生的深層學習及其影響機制的文化特質”之揭示。很明顯,這個課題將主要依賴于實證研究,特別是問卷調查方法。由此,項目組將在前期的訪談研究和理論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開發(fā)中國高中學生深層學習的調查問卷,用來測量學生在“深層學習”“努力美德”“目標導向”“沉默行為”等方面的具體狀況(指向“如何開發(fā)問卷”)。問卷調查的樣本將按照江蘇省的高中類型分布、地域分布,進行學校抽樣;按照年級、性別等,進行學生抽樣(指向“樣本如何選取”)。預計抽取10所高中、每校100~200人,總樣本數1000~2000人作為樣本框(指向“樣本量大約多少”)。項目組將聯(lián)系和聯(lián)合各校的教務部門共同展開本項調查的數據搜集工作(指向“調查的方式是怎樣的”)。項目組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借助數學統(tǒng)計方法(描述統(tǒng)計、推斷統(tǒng)計和因果推斷分析等)進行實證分析(指向“如何統(tǒng)計和分析調查數據”)。
課題研究的方法,是課題研究的工具、支撐,用之“善”,則為“利器”,用之“不妥”,則為“添足之物”。但更需警惕的是,方法并不必然地構成課題研究的關鍵,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才是需要瞄準的目標,才是課題的靈魂之所在。失去了對目標的關注,或是“僭越”了對目標的重視,那是方法的誤用,甚至是研究的偷懶行為。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