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教師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精心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提高數學作業(yè)的有效性?
設計趣味性作業(yè)。小學生都喜歡游戲,教師可以在作業(yè)設計中融入游戲,使作業(yè)與游戲相結合,提高作業(y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例如:教學《簡單排列組合》后,筆者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告知學生明天上課前會設計3道關卡,闖關成功的學生才能回到座位上,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期待。
關卡1:小明的存錢罐密碼是由數字1和2組成的兩位數,猜猜看,他的密碼可能是多少?
關卡2:森林王國的進門密碼是由數字1、2、3中的兩個數字組成的一個兩位數,猜猜看會是什么呢?(提示:這個數的十位是3,個位是偶數。)
關卡3:課桌下放了3本書——語文書、數學書、科學書,猜猜看,它們從左往右的擺放順序如何?(提示:數學書放在第一本,第二本放的不是語文書。)
對于關卡1,因為密碼是由數字1和2組成的兩位數,所以只可能是12或21。對于關卡2,數字1、2、3可以組成12、21、23、32、13、31六個兩位數,根據提示可知密碼是32。對于關卡3,根據提示可知它們的擺放順序是數學書、科學書、語文書。闖關的作業(yè)形式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設計層次性作業(yè)。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yè),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筆者綜合平面圖形的知識,設計了右圖(由七巧板拼成的邊長為8cm的正方形)以及3個不同層次的作業(yè)題。
層次A:動手制作一份七巧板,可以參考講解視頻。
層次B:仔細觀察,這些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層次C:計算出每個圖形的面積。
層次A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在制作七巧板的過程中明確七巧板由7個圖形組成,其中有5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層次B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在觀察圖形的過程中發(fā)現三角形1和三角形2可以拼成正方形3,所以2個小三角形的面積與正方形3的面積相等;三角形1和三角形2還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5,所以2個小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5的面積相等;三角形1和三角形2還可以拼成三角形4,所以2個小三角形的面積與三角形4的面積相等;三角形4的面積等于三角形6或三角形7面積的一半。
層次C的作業(yè)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明確每個圖形的面積。
S三角形6=S三角形7=底×高÷2=8×4÷2=16㎝2;S三角形4=底×高÷2=4×4÷2=8㎝2;S三角形1=S三角形2=底×高÷2=4×2÷2=4㎝2;S平行四邊形5=底×高=4×2=8㎝2。
筆者繼續(xù)拋出問題:如何計算正方形3的面積?一名學生回答:S三角形6=底×高÷2=8×4÷2=16㎝2,因為4S三角形1=S三角形6,,所以S三角形1=4㎝2,又因為S正方形3=S平行四邊形5=S三角形4=2S三角形1,所以S正方形3=S平行四邊形5=S三角形4=8㎝2。
教師通過設計分層作業(yè),為數學作業(yè)增添了趣味性、實踐性與挑戰(zhàn)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中實現了數學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洪湖市雙語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