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 胡元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中的“學業(yè)質量”指的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yè)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yǎng)要求”。其中,語文課標中關于“語文課程學業(yè)質量標準”則強調,“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yè)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在義務教育結束階段,“學生到底該達到什么樣的狀態(tài)”,是既定的、可以描繪的,也是必須逐步提升的。
以語文課標中“交流與表達”的學段教學目標為例,小學階段寫作教學低效,甚至是反效的現象,相對常見。究其原因,與在教學中缺乏從“學業(yè)質量”角度回望過程、靶定方向有關。其實,語文課標中學業(yè)質量部分在第三學段“表達與交流”方面早有具體刻畫,如“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樂于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能用多種媒介方式表達交流”“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但即便要求明晰,學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現象依然明顯,可見他們對這些要求理解不透徹、執(zhí)行不到位。同時,有些要求執(zhí)行起來,并非想象中那樣輕而易舉。如“能圍繞學習活動展開調查,從多方面獲取活動各階段的材料,并用多種方式有條理地記錄學習活動過程,表達參與活動的感受”,此處的“獲取材料”“多種方式記錄”“有條理地表達”等,需要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
回想學生一年級入學時,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對表達有著由內而外的天然欲望。到小學畢業(yè)時,不少學生變得畏懼作文、厭煩作文。除了在考試時被迫杜撰華麗的作文外,日常與作文絕緣。而所得的高分作文,恰好構成對寫作的嘲諷——與年齡不相符合的辭藻,生硬套用的技法,疊加上高大的思想。作文成為可以“加工速成的產品”。
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語文課標提倡學生應該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習慣,要主動豐富自己的見聞,還要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寫作,就是將這些見聞、感受如實地記錄下來,表達出來,分享出去。然而,真正具備如此寫作情態(tài)的學生不多,達到這樣能力的學生很少。是否達標,不是看字數,更不是看“作”出來的“文”的結果,還需要關注寫作過程,顧及寫作心理,考量對寫作的意識、態(tài)度、習慣。
要想達到學業(yè)質量標準,必須在“終極檢測”到來之前,主動進行思考與改變。教學行為的校正,應延伸到之前的教學和開啟的階段。教師的執(zhí)教理念和行為,也須有所改變。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育學院的約翰·海蒂教授在《看得見的學習》一書中分析了涵蓋2.4億名學生、超過5萬個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比較了影響學生成就的各類因素,發(fā)現對學生成就幫助最大的四種因素是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清晰、及時的反饋;建立融洽的關系;對學生保持高期待;教授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
將這四大因素與寫作教學中的現象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我們在過往的意識和行為中,正在“反其道而行之”。例如,關于及時反饋,學生每學期寫8篇單元作文,每一篇從提交到教師批改發(fā)回,少則一周,多則半個月。當作文發(fā)還到學生手中的時候,學生都忘記自己曾經寫下了什么,只是關注著評分欄上的“優(yōu)”“良”等級以及生冷的評價語,這樣顯然反饋不及時,不產生效果。再如,關于關系的建立,通過“教”與“學”的互動,建立起來的很可能是“對立”的關系。教師不斷強調“要寫好作文”“寫作文很重要”,不斷告誡學生,學生則越來越感到畏懼、為難,師生關系因寫作而變得緊張。與此同時,倘若教師開始對學生的寫作提升失去信心,不檢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適當,這些也都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
必須承認,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在努力嘗試提升教學技能,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改良效果。例如,嘗試不實施過程性教學,僅在寫作后對作文進行精批細改;嘗試在寫作開始前給予過細的要求,要求學生自覺按要求寫成……但這些與寫作教學相悖的做法,帶來的是喧鬧的亂象,并沒有產生實際效果。
如何做,才能促進學業(yè)質量提升,確保學生在寫作學習中不斷進步?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改變。
最簡單但同時又是最艱難的改變是進行“當堂教寫”。根據語文課標要求,“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這就意味著應將所有的單元作文在課內完成,寫作教學應成為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承擔起語文課標賦予的教學任務,不能以“布置任務周末回家寫”來代替。
教師要在寫作教學“進行時”,伴隨學生的寫作過程,進行全程輔學。在寫作前予以組織互動、頭腦風暴;在寫作中予以關注、指導;在寫作后進行師生互動,把握目標,調整寫作方向,收獲寫作提升。只有師生都在寫作全過程中共同參與,教師才能夠給予學生清晰、及時的反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如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圍繞中心意思寫”,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商討如何確定中心;確定中心之后,怎樣寫,可以分步驟進行。例如,明確中心后,選擇什么素材集中凸顯中心,有利于表現中心;哪些內容予以詳寫,詳寫時怎樣從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三個方面展示,讓中心意思得以凸顯;如何增補相關內容,實現對中心的圍繞。這些過程的指導,不僅在單個段落寫作中可以進行,在全篇寫作布局中也需要輔助。如果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操作,等于放任學生自由,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按指令去寫,展示的是原有的水平,而只有教師的介入與伴隨,才能讓學生獲得相關的方法、技能與策略,實現認知提升。
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zhèn)湔n,深入研究,不能盲目發(fā)力。改變,從主動研究每一篇習作的“教學點”開始,即每一次習作教學不以“寫出一篇作文”為目的,而是以“獲取寫作知識,提升寫作能力”為目標。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流程,搭建支架,實時評估,切實讓學生掌握必備的方法。從長遠看,這樣的改變有助于不同學段的銜接,最終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小學階段的寫作能力系統(tǒng)。
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說明性文章寫作,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這四種常用的說明方法,更重要的是結合選定的說明對象,在教學寫作的過程中指導學生使用方法,恰當表達,讓對象更加明確,達到“說明白了為好”的效果。同時這一單元還強調“借助資料”進行說明。因此,教師在課前就應進入指導,提示學生收集資料;在寫作過程中,強調篩選融入資料;寫作后比對資料運用的效果,從而讓說明的對象更具體、更豐富、更全面。
科學的教學體現在能根據語文課標的指導意見,實施過程性評價,予以及時反饋。學生當堂寫作文,教師才能結合教學過程予以評價。過程性評價的前提就是學習發(fā)生在當下,教師與學生同處一個學習場域,評價才能夠及時嵌入學習過程中。評價與之前的“教學點”形成呼應,所教即所評。鮮活的片段寫就,教師即刻組織師生互動,圍繞著應達到的教學目標進行評估,而不是泛泛地說“寫得真棒”“詞語真美”等。
如說明性文章。當學生使用列數字進行說明時,如果未經測量就使用了準確的數據,教師可提醒其評估“是否恰當”。經過對習作例文《鯨》中具體案例的回顧、討論,學生能謹慎使用準確的數字。在未經測量時,可以在表達中增加“大約”“估計”等詞語,讓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更好地發(fā)揮表達效果。這一寫作細節(jié)的點評,必須在當下進行,學生才會更有感受。語文課標要求學生能自己修改,并能與同伴交換修改。這樣,當堂指導才能實現“寫完就改,改完就評,評完再改”,充分發(fā)揮同伴作用,實現互改能力提升的同時,讓“教、學、評”三者得以一致性推進。過程性評價帶來的及時反饋效果,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學習效果當場可見。
學業(yè)質量的描繪,分學段進行;寫作教學的提升,不同學段也有不同的目標。教師要更多關注并研究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實現逐步推進。同時,寫作進步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它也有著自身可以遵循的漸進變化過程。
例如,通過梳理語文課標可知,“聽”與“說”的能力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學段強調認真聽,能復述大意;第二學段強調認真傾聽,簡要轉述;第三學段強調認真、耐心、抓要點傾聽,簡要轉述??梢?,注重聽說能力確實是一以貫之的,但也講究循序漸進。又如語文課標中非常重視觀察能力,第一學段強調留心周圍事物,建立一種觀察的條件反射;第二學段強調觀察周圍的世界,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第三學段強調觀察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種意識、能力的升級。可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師應認清寫作提升的層級,對學生保持期待,看到學生的進步。做到了這一點,師生關系自然融洽,一切都會變得順理成章。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八個單元的寫作目的梳理為證。在該冊寫作目標中多次提及“寫清楚”。如第一單元“推薦一個好地方”中,讓學生寫清楚這個地方的特別之處,寫清楚推薦的理由;在第二單元“小小‘動物園’”中,讓學生寫清楚讓家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第三單元“寫觀察日記”中,寫清楚自己的觀察所得;在第五單元“生活萬花筒”中,要求寫清楚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順序寫清楚;第六單元“記一次游戲”,要求將游戲過程寫清楚……可見,“寫清楚”這一能力要求在整個四年級是不斷予以鞏固的。每一次寫作,都有不同的著力點。有的著重于清楚的順序,有的著重于看到、聽到、想到的清楚過程,有的著重于清楚的語言表達,有的著重于清楚的構思。如第四單元的“我和 過一天”以及第八單元的“我的心兒怦怦跳”,都要求先想清楚,之后再寫清楚。到了第三學段,這一要求又升級為“寫具體”“寫出真情實感”。寫作能力在進步的序列中、在提升的層級中獲得。教師應結合不同的階段,保有對學生不同的期待,并教授給學生必需的技能和策略,輔助學生達成目標。
語文課標在中小學義務教育結束階段,為“學習的最終狀態(tài)”做了描繪與刻畫,這正是教師調整教學方向的重要依據,也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小學階段的“交流與表達”的教學目標實現,更需要從質量規(guī)約、回望教學過程,實施科學的改進。期待這一改進,能為學生帶來實際的效果,能讓學生“交流與表達”的能力與素養(yǎng)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