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琴
【摘 要】真實性學習情境的出發(fā)點是真實世界的需求,落腳點也是真實世界的需求,因此,具有生活價值是真實性學習情境的核心生命力。根植于生活價值的情境教學既切合兒童現階段的心理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又契合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是語文課程落實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重要形式。
【關鍵詞】真實性學習情境 真實性 生活價值 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情境”一詞出現46次,“真實”一詞出現18次,其中有7次“情境”與“真實”相輔出現,如“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真實情境”“真實生活情境”等,可見,情境創(chuàng)設與具有真實生活價值的學習密切相關?!墩n程標準》更明確指出:“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奔热唤逃哪康氖恰盀榱苏鎸嵡榫场?,那么知識的學習也應該“根植于真實性情境”。
一、真實性學習情境
在教學中,知識如果被舍去情境,僅作為抽象的概念呈現,就失去了應有的彈性和意義內涵,成為了單一、枯燥、抽象的形式,學生理解起來就艱深晦澀,談何學以致用?這些難以在真實生活中被激活,難以在復雜的情境中被使用,只能頑固地“宅”在某個學科、某個單元或某節(jié)課里的知識,英國學者懷特海稱之為“惰性知識”,習得這種知識無助于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例如,一支球筒里能裝12個羽毛球,40個羽毛球要裝幾支球筒呢?學生回答:三又三分之一支。有“三又三分之一支”球筒嗎?這個案例是生活中極有可能出現的真實問題,學生只做了數理上的運算和處理,卻忽略了問題背后的真實價值,這正是知識去情境化的生動表現。《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睂W生要習得的關鍵能力,必然不是“惰性”的,而是普適實用、可操作可運用,能夠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境”大于“情”加“境”。創(chuàng)設真實性情境就是要搭建一座“抽象世界”通往“現實生活”的橋梁。李吉林老師認為情境課程應具有四大特點:形真、情深、意遠和理寓其中。語言文字具有抽象性,為了切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應從抽象回到具體,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生發(fā)真實情感,讓兒童如臨其境體驗問題,實現跨越。真實的情境讓兒童產生自居,將自身代入其中并獲得激勵,把情緒和體驗上升成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寓言”為主線組織了四篇課文:《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腿和鹿角》《池子與河流》。寓言教學時,可以先感知文本,梳理故事內容;再聚焦角色沖突,體會故事寓意;然后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最后延伸內化,巧妙地將兒童引入文本,在角色中自居,思考具有生活價值的命題。例如,在教學《池子與河流》時,可以問學生:“池子安逸,河流忙碌,你愿意成為池子還是河流?池子經年淤堵,河流長流不斷,你愿意成為池子還是河流?你是誰?你愿意成為誰?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通過反復叩問,把兒童帶到價值選擇之中,文本與兒童自身產生關聯,兒童在情境中自居并超越。
二、“真實性”不等于“真實”
真實性情境學習,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未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其最終指向核心素養(yǎng)。但值得注意的是,真實性情境雖然包含真實的特征,但并不意味著就與“真實”畫上等號。好比大學生在參加模擬招聘面試時,其內心感受到的緊張感與真實經歷相似,模擬招聘面試的環(huán)境布置等也與真實招聘面試時相似,這樣,大學生在情境模擬時就能錘煉自己的應試能力。
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勸告”的情境設計為例。下課時,有一個低年級學生坐在樓梯的扶手上往下滑。高年級學生看到了,勸他別這么做。A學生勸說:“你這樣做太危險了,有可能會撞到別人的。”B學生勸說:“你怎么不遵守學校紀律呢?太不應該了!”C學生勸說:“小同學,別這么玩!扶手很滑,如果沒抓穩(wěn)的話,你就會摔傷的。”你覺得那個低年級學生更有可能接受誰的勸告,為什么?情境不等于“真實”,但要“逼真”。荷蘭學者范梅里恩伯爾提出的三種逼真度: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和物理逼真度,同樣適用于情境。
上述情境因生活中可能存在而“逼真”,并不是一定要親身經歷過事件才能夠學習和演練。在創(chuàng)設真實性學習情境時,可以從客觀層面上考慮其操作成本、風險和可能性,還可以從學習層面上考慮其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遵循學習的規(guī)律,是否便于控制學習的進度,是否能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及是否有利于學生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真實性”取材于“真實”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本單元以“留心觀察”為主題,編排了《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精讀課文,以及《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兩篇習作例文?!墩n程標準》第二學段要求學生學會“觀察周圍世界”,本單元四篇文章的寫作素材均來自于周圍世界中的“小事”“小物”“小景”,創(chuàng)設本單元的學習情境,要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在課外運用課堂所學。學校有塊植物園,課間時,筆者常和學生在植物園里玩耍,學生在日記里親切地稱植物園為“歡樂田”。于是,筆者以“歡樂田”為背景設計單元教學情境:
下課時,“歡樂田”里總有我們“歡樂”的笑聲,我們在“歡樂田”里玩耍,每天都有許多新奇的發(fā)現:紫色的毛毛蟲、奇奇怪怪的蟲卵、沒長大的胡蘿卜苗、長著青的黃的小木瓜的木瓜樹、只剩下漂亮葉脈的枯葉、從樹上掉下來的樹果……許多同學把自己的觀察和收獲寫在了日記里。這個單元,我們將有機會學習大作家們觀察和寫作的好方法,用上這些好方法,我們也可以成為觀察和寫作的小能手,把我們在“歡樂田”里的新奇發(fā)現寫得更加生動有趣。
“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要從真實生活中尋找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型,用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如李吉林老師所說的“情動而辭發(fā),境現而思揚”。真實性學習情境讓學生從可觀可感可想的真實世界著手,從已有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fā),用鮮活的形象世界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世界的文字與概念。
四、“真實性”回歸于“真實”
美國學者戴維·鉑金斯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中提醒我們要思考教育的歸宿,倡導我們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而教,建構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因而,真實性教學中也應當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情境,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情境,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價值的情境。
《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要求學生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積極思考,運用多種方式呈現自己的觀察和探究所得。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編排的大主題是“觀察世界”,從觀察校園(《大青樹下的小學》)、觀察課堂(《不懂就要問》)、觀察同學(習作“猜猜他是誰”),到觀察秋天(第二單元“金秋”主題)、觀察生活(第五單元“留心觀察”主題)、觀察自然(第七單元“觀察自然”主題),再到第七單元口語交際與習作“觀察社會”,課文的主題與語文要素緊扣“觀察世界”這一大主題,從學生最容易代入和產生情感聯結的“校園”出發(fā),逐漸引領學生到“觀察社會”,生動體現了學習的“生活價值”。在解析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也應該緊緊圍繞“生活價值”。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和“習作:我有一個想法”,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將兩部分內容整合設計:先用班級內或校園里的一件小事導入,讓學生有代入感和參與感,再引導學生表述自己對現象的看法以及解決辦法,進而引導學生把視野拓寬,將當下的社會熱點事件拿來討論。這樣,就使情境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知識在情境中流動貫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教育的目的是“為未來做好準備”。戴維·鉑金斯提出“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在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追問“是否具有生活價值”,在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情境時也是如此。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笏石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5.
[2]戴維·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M].楊彥捷,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44-46.
[3]陳理宣.論知識的結構形式選擇與知識的教育形式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46-51.
[4]劉徽.大概念教學: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