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是小學音樂課程中的必修模塊,此模塊是音樂審美高層次、高要求的體現,對學生的切身體驗和感受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對這一模塊的教學,不能再沿用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而且容易影響學生對音樂的熱情。那么,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音樂 鑒賞 體驗式教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在關于課程的性質中這樣闡述:在音樂課程中,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當前在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和充分挖掘有音樂天賦的學生,音樂的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當前我們音樂教師必須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法,特別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品味音樂、感悟音樂。
一、積極開展課內型體驗教學,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學生通過對音樂表演活動的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享受音樂表現的樂趣,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由此可見,體驗與學生審美情操是緊密聯系的。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只注重教材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體驗和審美,這種方法比較單調乏味,難以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的共鳴。課堂上雖然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只要我們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切身體驗,學生自然就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例如,在音樂欣賞課《快樂的羅嗦》的時候,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教學。
(一)先不著急講新課,而是通過網絡資源搜索不同地域典型的民歌播放給學生聽,引導學生通過耳朵體驗,或者說先聲奪人。(讓學生明白原來民歌也可以這么動聽)
(二)緊接著老師對當地的風俗人情進行講解和進一步的認識。(審美初體驗:讓學生學習明白民歌的重要性)
(三)學生體驗:結合上面的播放和老師的范唱,鼓勵學生大膽地開口唱。(審美親體驗:感悟民族的魅力,切實體驗不同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
(四)教學創(chuàng)新體驗:繼續(xù)播放一段有特色的民族舞,然后鼓勵會跳舞的學生跟著老師一起來跳民族舞。(審美再體驗: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我國的多彩文化)
這樣通過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有不同形式的體驗,這樣的教學方法既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的單調乏味,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確了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和無窮魅力,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二、有效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情感是歌曲蘊含的一種深層次的內容,因此情感體驗往往是音樂教學的重點,而如果能夠結合歌曲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
例如,在引導學生鑒賞《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可以先從網絡下載古典韻味的圖片,然后把笛子演奏融入其中,制作成音樂視頻播放給學生聽,圖音結合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理解其中的情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引導學生欣賞《在農場里》《梅花鹿》等歌曲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歌詞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內容表演出來,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驗歌曲的情感。再如引導學生欣賞《國旗國旗真美麗》《流水的聲音》的時候,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相關的背景,或者講述相關的故事,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我國的壯美,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這樣的一種情境與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無形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yǎng)了審美觀。
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在教學方法的建議中指出: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是提升學生鑒賞水平,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操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音樂鑒賞課中,音樂教師要選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鑒賞課可以采取對比鑒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不同樂段間對比、不同主題中對比,在反復對比和多種對比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
例如,在教學鑒賞課《春節(jié)序曲》這首經典作品的時候,教學的難點在于主題的把握,因此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主題呢?具體方法如下。
(一)先給出多段洋溢節(jié)日氛圍的歌曲片段,然后引導學生初步分析。(形成第一印象,印象對比)
(二)然后播放這幾首歌曲,讓學生通過聽來對比。(由前面的第一印象上升到聽的體驗,聽中對比)
(三)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演唱,把這幾首都演唱一遍。(親身體驗不同,唱中對比)
(四)然后再回到《春節(jié)序曲》,引導學生從前面的不同對比中進行分析總結,分別從速讀、力度、情感幾方面總結。
(五)最后再次聆聽全曲,提示學生在聆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分辨出主題出現的次數以及所用的樂器音色的變化。
這樣的對比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的體驗中進行對比、不同的曲目中進行對比,不僅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反復的對比中讓學生的審美情操得以提升,鑒賞方法也掌握到位。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以新課程標準為教學的導向,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改變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當然,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操的策略不止于此,還有賴于我們全體音樂教師的進一步探究,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做研究型的教師,善于總結,在音樂鑒賞課中更好地發(fā)揮體驗式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