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侯昆
摘 要:隨著高中學生基本素質(zhì)的日益凸顯,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重視對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就應立足于基本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基礎素質(zhì)的提高。通過改變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更多地讀書和積累,有針對性指導他們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通過培養(yǎng)學生自己的民族意志,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家國情感,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中華民族歷史使命感和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高中語文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完善,高中語文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建構已成為當前我們最普遍關心的話題之一,所以在教育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切實改善高中語文有效性、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是當前亟須破解的關鍵性問題。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時候[1],引領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語文學科中不乏家國情懷內(nèi)涵,教師們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時,要積極發(fā)掘家國情懷內(nèi)涵,通過合理設計的教學,引領學生感知家國情懷。
一、高中語文課堂的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對高中語文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已經(jīng)深深意識到語文教學不僅僅肩負著傳遞語文學科知識的重要使命,更關鍵的教育責任與使命在于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中生的必備品格。家國情懷思想是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細化,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高中語文課堂進行家國情感思考既能夠有效貫徹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要求,把語文知識與家國情感知識滲透的方法細化到語文課程中,不但能夠給高中學生提出養(yǎng)成必備品德的方法,同時能夠從思維角度對高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加以培養(yǎng)。高中學生正處在思想文化和心靈日益成長的關鍵時期,通過傳播家國情感思想對于指導高中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語文課堂恰恰是傳播家國情感思想的主要陣地[2]。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傳播家國情感思想既有助于提升高中學生的語言專業(yè)基礎素質(zhì),也有助于提升高中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zhì)。同時還可以培育其歷史道德精神,在高中語文課程中涉及大量的歷史內(nèi)涵,這些傳統(tǒng)教育內(nèi)容也具有引導其人文關懷意識,使其正確認識歷史人文精神的重要特點。通過教師引導,可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與高尚情操。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發(fā)揚,家國情懷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無論其如何傳承與發(fā)揚,都有屬于自身的特殊歸屬。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滲透中國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感,不但可以讓學生通過中國文化知識在思想上獲得提高,而且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的文化底蘊,可以展示人類聰明才智,從而幫助學生把自我認知和祖國民族情感相互聯(lián)系。學生在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精神引領下,不斷提升思想覺悟,并將其應用于學習與生活之中,將自己的遠大理想抱負與國家理想相結合,進而提升榮譽感與自信心[3]。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中,家國情懷就是特殊的德育,站在國家角度,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國家,并在歷史指引下,以史為鑒,真正意義上熱愛祖國,形成強烈的愛國意識。不僅如此,對于學生個人與其家庭成員之間,可使其更加熱愛家庭,形成家庭道德,養(yǎng)成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美德。
二、高中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
(一)領悟河山之美,樹立遠大志向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歌頌祖國山河之美的詩歌種類非常多。當我們看著這片大地時,心里就會產(chǎn)生感恩與崇敬之情。因此教師們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書來領略我們壯美秀麗的自然風光,使學生從內(nèi)心生出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心,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勵他們?yōu)楣枢l(xiāng)而拼搏奮進的壯志豪情。
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詞中寫道:“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教師以“看”一字引導學生總結全文,描述作者在橘子洲頭獨立看到的多彩的湘江寒秋圖,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江山的贊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特別注意引領學生進行聯(lián)想,并通過對學生語言知識的拓展,引導他們領略祖國江山壯美多嬌的自然風貌,從而增強了他們對祖國山水的喜愛之情和歸屬感。再指導學生分析“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時,教師要根據(jù)文章的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喚起學生的保家衛(wèi)國的意識,然后再聯(lián)系下面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钡仍~句,讓學生感悟青年時代的他的好朋友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國的聰明才智、意氣風發(fā),感悟英雄人物抨擊黑暗、宣揚真理、蔑視當時“萬戶侯”的斗爭作風和英雄氣概,引領學習者樹立遠大的政治意志,在領略祖國大好河山之美的同時,更要肩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帶領廣大學習者在領略大好河山之美的同時,樹立遠大的政治意志。
(二)深挖語文教材,呈現(xiàn)家國情懷
課堂是教師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基礎,這里少不了家國情感元素,同時又是進行家國情感教學的平臺。傳統(tǒng)語文課堂之所以沒有家國情感教學,原因在于教師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以授課內(nèi)容為課堂的中心。新課程要求教師作為教學資源的研究者,深入到教科書背后,發(fā)現(xiàn)家國情感要素,開展家國情感教學。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家國情感要素。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赤壁賦》之后,教師就要指導學習者們了解這節(jié)課文的重點,學習任務就在于對蘇軾的人生形成科學的認識,通過“賦”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了蘇軾的人生觀,以及他對家和國家的情感。基于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必須深入文本,對其所涉及的家國情感內(nèi)涵加以分析與研究。以蘇軾的生平事跡為重點,運用多種的方法,廣泛收集蘇軾的事跡,并著重搜集在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時期蘇軾的人生遭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人物介紹的形式,把一些相關的知識點介紹給學習者們,這樣不但能夠幫助學習者獲得知識儲備的充實,拓展眼界,還能夠幫助學習者建構知人論世,通過“人”認識到自己身邊良好的人,獲得家國情感的滋養(yǎng)。
(三)合理設計課堂,滲透家國情懷
教師透過將教材中祖國情感融入基礎知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獲取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家國情感的陶冶,從而潛移默化地建立了家國情感認知。為此,教師要理性設置課堂教學,立足傳統(tǒng)的灌輸知識點的課堂教學的不足,在進行家國情感教育的同時,教師要沖破常規(guī)講授的課程禁錮,以學生為中心,立足學生們的學習特性和興趣,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根據(jù)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推動他們進行主觀感受,使他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由感受。
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所表達的重要信息:燭之武在國家有難時聽命,舍生忘死,獨自游說秦王,以保衛(wèi)祖國安全的情節(jié),透露出了燭之武強烈的愛國之情。而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也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到燭之武身上的強烈家國情感,同時教師還可通過自讀課文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能力。通過閱讀原文內(nèi)容,在整體上形成了對課文內(nèi)涵深刻的理解。然后,根據(jù)學生的閱讀發(fā)展現(xiàn)狀,教師可以從文章中提取重要線索,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問題:“燭之武為什么一開始不接受鄭伯的勸說?這解釋了什么?為什么燭之武后來改變了態(tài)度,在危險面前選擇服從命令?”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可以進入文章,對燭之武前后言行的不同方面做出詳盡的研究,并借此體會到燭之武本身的偉大精神。
(四)注重傳統(tǒng)文化,傳承家國情懷
數(shù)千年的歷史沉淀,行走于詩歌風格詞韻里,沐浴中國歷史的魅力,體會古圣先賢的愛國情感。新課標的語文基本素養(yǎng)把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個課題加以整體學習,家國情感,與其說是心理感受,不如說是人生自覺的教育傳承。
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文中提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或者是陸游“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忠貞與執(zhí)著。家國情懷絕不僅僅是驚心動魄的歷史寫照,更是一種心靈與靈魂之間的精神歸屬感。對祖國人民的強烈團結意識,以人心為中心、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使命感。感慨在汩羅江畔沉吟的屈原,敬佩“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成輪臺”的陸游,敬佩“臣心一塊磁針石,不指南國不肯休”的文天祥,感悟杜甫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愁國憂民情緒。杜甫一輩子胸懷家國世界,國破時,人如浮萍,四處流浪,但是杜甫的詩歌,卻給了后代無窮盡的愛國主義能量。讓學生更明白了什么叫作胸懷世界,什么叫詩人的情感,在杜甫的詩歌中,使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祖國的命運一樣,與國是一家。在胸懷天地時,心中要有一個未成之士,使人們也能安居樂業(yè),有生計可依,而他自己也已經(jīng)在這種疲憊中蒼白了臉。就像一代文豪韓愈,在海隅受難,家破人亡的時候,還能關心全國人民,這真是難能可貴。“以國為本,以民為本,不違背心,不耗心,不浪費命”,這正是我國士大夫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家國情感深入到每一個愛國人士的生活經(jīng)歷里,深入到每一首充滿祖國情感的詩歌中,在親民族行為的熏陶下,培育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五)結合理論與實踐,落實家國情懷
在語文課程中,對高中學生家國情感教育的關鍵在于使他們的家國情感和具體的活動緊密結合一起,使愛國愛家不成為一個空話。另外,家國情懷的實現(xiàn)也是一個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導向的重要表現(xiàn),將實踐與理論結合才是根本的,它強調(diào)身體力行。家國層面,將實踐與理論結合指的是把愛國、愛家觀念落到實處,反映到行為中,即要求學生們能有意識地報效祖國、愛國愛家,這種培養(yǎng)理念對高中生而言是十分關鍵的。
例如:在學習者們學習《沁園春·長沙》之時,由于高中時期學生們的思想較為活潑,對待中國社會實際和社會人性的認知也不夠透徹,他們的言行也很容易表達得較為過激。所以,高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形成合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理念,而祖國情感的培育也處于這一領域。因此,語文課教師可透過對教學內(nèi)容加以深度發(fā)掘,細致解說,幫助學生們了解家國情感,并從心底里形成對家國的情感[4]。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厲害了我的國》這個作品和毛澤東詩詞中的內(nèi)涵加以融合,從而有助于學生們形成民族自信心。另外,語文教師還可向學生命們放映《戰(zhàn)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向高中學生延伸一下國際上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們對自己國家在國際上的重要作用和當前國際形勢的正確認識,并讓學生在看似平靜的年代中了解自己應當如何做。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在語文教學中的家國情感培養(yǎng)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師們還需要適度加以拓展,把教學視野放到更為寬廣的位置上,從古代聯(lián)系到現(xiàn)在,并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真實情況入手,從心靈里感受祖國的巨大變遷,從心靈里感受祖國的偉大,從而培育民族自信心和大國自信。
(六)關注時政熱點,增強歷史使命感
在語文教育中,不但要全面發(fā)展學習者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同時還要拓寬知識面,透過課堂引領學生們理解國內(nèi)的時事熱點話題,進一步培育學生們的祖國情感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提升他們的政策認可度、理性奉獻精神、法制安全意識和社區(qū)公眾參與性,讓他們在關心時事熱點話題、針砭時弊的進程中,將自身理念與國家緊密聯(lián)系一起,變成能勇?lián)鐣髁x使命的有為青年人[5]。
例如:教師可以每周設有一節(jié)時事專欄課,請每個學生談談自己所關心的政治熱點話題,并采用多姿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向同學們表達自己對時事的看法和感受。學生們應該仔細深入研究關于重大議題、珠港澳新區(qū)建設、移動支付、國產(chǎn)航母等國內(nèi)的政治要聞,并采用圖文、錄像、舞蹈表演等方法,向全班同學表達自己對國家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感受和看法。這樣的話,能夠突破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6],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而同時成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參加者,學生還可以通過課前準備、課堂聽課、討論、辯論等方式,對新的社會形勢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們明白美好生活源于良好的國家政策,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結束語
家國情感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也是人類對國家和人民所表達的深沉大愛,是人類為國家繁榮富強和人類福祉安全發(fā)展而表達出來的共同向往,是中國人對國家最強大的文化認同心、歸屬感、社會責任心和目標感。所以,教師應立足歷史和語文課堂,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家國情感,引領他們熱愛中華民族歷史,提高他們的社會活動參與能力和社會責任心,引導學生建立準確、身心健康的個性特征和人格社會價值觀,逐漸建立科學的人格觀、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曙光.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中語文國學閱讀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87.
[2]寧琳.利用高中語文教材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探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5):106-107.
[3]趙文靜.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培育途徑[J].知識經(jīng)濟,2017(12):124-125.
[4]陳紅梅.換種方法,柳暗花明:對高中生德育教育的個案分析及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5):276.
[5]姜春一.強化德育教育管理? 培養(yǎng)四有職業(yè)高中生[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1990(1):14-17.
[6]董思遙,李南.新時代青年家國情懷培育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5):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