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
摘 要:音樂的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更需要肩負普及學生音樂文化與提升音樂素養(yǎng)的重擔,多元音樂文化已成為音樂教育界的高度關注點且高校音樂教學努力的目標之一,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展了相關教學與實踐,目標就是開闊學生視野,以平等與肯定的態(tài)度理解與學習多元音樂文化。在中國多元文化民族音樂觀念中,不同民族也有自己的音樂文化概念與話語系統(tǒng),通過學習與探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民族自信,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并通過“以教促學”鼓勵更多的師生學習與探究多元音樂文化。
關鍵詞:多元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實踐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9-0-03
“早在20世紀60年代,音樂人類學家就用音樂(Music)的復數來表達文化的多樣性,后逐漸成為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通用表達?!?[1]多年來,多元音樂文化一直是音樂教育非常關注的問題,且越來越多學者、專家、學校及教師重視并進行多元音樂文化相關的教學與實踐,我國從最初2000年的五所專業(yè)院校到2009年接近百所院校都在開設世界音樂課程。
一、多元音樂文化與多元音樂文化教育
多元音樂文化理念是基于全球不同民族產生的音樂文化,強調對每一種音樂文化存在的價值予以尊重、理解與肯定,“肯定全球所有音樂的存在及其價值,……對所有音樂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保持尊重”[2],并在此基礎上關注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音樂是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與其民族文化不可分離,分析音樂就需分析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包括語言、行為、習慣等,對于如何從結構上把握該文化的音樂,民族音樂學家梅里亞姆提出了一個相對通俗的音樂界定,即“聲音、概念、行為”[3]。在他的闡述中為了更好地理解音樂需要關注語言、民族文化、行為習慣等關聯,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概念“強調母語教育,尊重民族術語,認知相關文化;強調全球視野,促成交流合作;強調地方性知識,突出文化特質”,[4]讓更多學生打開視野,關注不同民族的音樂與背后的文化。
多元音樂文化的教學目標是“平等的思想;課程改革;多元文化的能力……”,[2]使學生通過相關學習建立學生肯定與平等的觀念,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建立文化間的相互尊重;了解世界音樂的豐富與多樣,樹立全球視野;通過課程的改革,建立相關多元音樂課程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掌握音樂知識促進相互交流,同時也促進教師的自我提升,增強師生跨文化理解與研究的多元文化能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樂資源非常豐富,多年來各民族風俗習慣、思想認知都融入并沉淀其中,創(chuàng)作出風格及韻味獨特的民族音樂,通過學習,也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國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從而增強民族自信與民族民間文化意識,體會其獨有的旋律和韻味,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如觀看民族民間音樂表演,研讀民族民間教學及民族音樂理論研究成果等,在不斷積累中進步。
二、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多元音樂文化元素
在日常的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也在不同的課程中融入一些多元音樂文化元素,通過欣賞、演唱、演奏,使學生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例如,在音樂鑒賞學習中融入《世界音樂》課程內容,使得學生通過聽、看、討論等方式,認識到了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與北非等各個地方的音樂風格,學生在震撼于世界音樂的豐富與多樣的同時,也深深被吸引,頗為認真地學習和研究,同時在教學中也添加我國豐富的地方民族音樂,如蒙古族“長調、短調”、東北地區(qū)“岔曲”、西北地區(qū)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哈薩克族的彈唱、塔吉克族的“鷹笛”、西南地區(qū)的藏族、彝族吐絲禮樂、傣族、納西族“打跳”、苗族的“蘆笙舞”、侗族大歌等,學生也被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所深深吸引,覺得非常震撼[5]。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歌唱教學非常重要,尤其是合唱的課程,所以在合唱課中融入多元音樂文化的內容,通過演唱不同民族風格的作品讓學生進行合作演唱,使學生直面感受不同音樂風格帶來的音樂文化特點,在課后學生為了更好地理解表達作品的情緒會主動去搜尋相關的背景資料來閱讀,從而了解作品帶來的民族音樂文化,如其中有一首作品叫《BABA YETU》,獨有非洲音樂風格與律動加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詞感染著大家,使大家在演唱時候仿佛已經置身于非洲音樂文化中;欣賞另一首印度尼西亞風格的合唱作品《Jange》,其獨有的音調與印尼舞蹈編排,仿佛印尼甘美蘭樂器組合一般呈現在眼前,感受到作品的同時也認識到印尼的音樂風格,學生課后去查了很多關于甘美蘭音樂獨有音響的原因,也漸漸清楚“斯連德羅(Slendor)”和“佩洛格(Pelog)”兩種音階的結構,通過演唱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去學習模仿當地的語言、音調,去查找當地的代表性樂器與其他風格的作品,以及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等學習了許多多元音樂文化的知識。
在每學習一部新的民族音樂作品的時候通常都需要學習當地的語言,語言是當地文化的符號,所以學習歌詞的發(fā)音、語言習慣、腔調、韻味都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解當地音樂風格的重要途徑,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跟讀、模仿學習,通過歌詞表達理解音樂背景,在演唱一些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作品時常常勾起學生對其語言及音調模仿的興趣,如內蒙古合唱作品《八駿贊》、陜北名歌改編的無伴奏《趕牲靈》、充滿童趣的閩南語合唱作品《魚歌》等,在《鋼琴演奏》的課程中,也根據學期的教學要求與學生不同的能力選擇相應作品,如上學期是中國作品專題,每位同學演奏根據自己的能力演奏了不同的中國作品,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豐富了對中國音樂文化的認知;“中國音樂史”課程也為學生提供了歷朝歷代豐富的音樂文化,戲曲的發(fā)展歷程、文人音樂(琴樂和詞調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等,在學習我國豐富音樂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后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孕育了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與方言,經歷一代代的發(fā)展積淀下來,所以在課堂中多引入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學生通過真切的體驗感受到民族音樂教育和熏陶,增強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文化價值。
三、建立與完善多元音樂文化教學機制
僅僅在課程中融入星星點點的元素還不夠,“要成功地實施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需要推進音樂教育機構的變革,包括課程(多元文化、多學科的結合)、教材和研究音樂的教學風格”。[6]好的教育離不開課程、教材、教師,好的課程必須有好的教材,以及好的教學理念與授課方式,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也是如此,“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要有積極的態(tài)度和多元平等的觀念”,[7]首先建立在理解、尊重與肯定多元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一)樹立良好的觀念
多元音樂文化教學首先需要建立在文化平等和尊重的良好態(tài)度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與弘揚文化,在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和“藝術課程標準”的相關多元文化音樂和藝術的內容中提到“學習豐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樂,拓寬音樂文化視野,有益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燦爛的歷史和文化,有著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所以只有保持尊重與肯定的態(tài)度去學習與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
(二)構建適合的課程與教材
音樂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離不開學校的音樂教育,對于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可以通過專業(yè)課(演唱、演奏等)、音樂史論課、合唱課進行,非專業(yè)的學生也可通過音樂鑒賞課進行,同時也可以新增一些有趣的課程,如選修課“世界音樂”課程,管建華教授曾經引進多本關于世界音樂的系列專著與教材,其中引進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世界音樂系列》,包括世界不同地區(qū)音的樂,如巴厘島音樂、東南亞陸地音樂、中爪哇音樂、印度北方音樂、東非音樂、朝鮮半島音樂、土耳其音樂、安第斯音樂等,非常細致地講述了各地代表性樂器、音樂風格特點等,讓學習者通過閱讀后清晰主要脈絡;此外,管教授也引進了由(英)施祥生著的《世界音樂教程》,其講述了29個不同的國家與地區(qū),其中最重要的是包含了音響與樂譜課例,使學生不僅可以從理論上理解世界音樂文化多樣,還可以通過聽覺體驗感受到不同地區(qū)的音樂文化特點,更加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世界音樂。
諸多專家學者也為多元音樂文化豐富了學術資源和教學資料,例如:《世界音樂》(陜西師大出版社)、《世界民族音樂》(王耀華,人民音樂出版社)、《世界音樂文化教程》(張謙,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等許多相關專著與教材,都是非常值得細細研讀的。
對于本國民族音樂文化,除了我們日常民族民間音樂概論、中國音樂史論等課程的教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請一些經驗豐富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傳承人)或者一些長期致力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入校為學生講述其音樂特點、風格、存在背景與原因以及傳承方式;或者組織開展民族音樂專題教學,請學生自行搜集當地的音樂文化素材,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又或者組織參加相關學術論壇、講座,并在每次學習結束后開展相關研討等。
此外,帶領學生參與一些專業(yè)實踐的田野采風,使其親耳聆聽感受當地的音樂,通過直面體驗更好地體會民族音樂的情感表達與風格特點;如果學校恰好也建在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地區(qū),也可以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教學目標與指導原則,結合本土音樂文化,如當地民族習俗、音樂傳統(tǒng)等特點,建立富有本民族音樂特色的課程,同時組織來自不同民族、地區(qū)的學生來講述其家鄉(xiāng)的音樂文化特點及傳承方式,通過語言描述、方言表達、音樂作品演唱、演奏、舞蹈等方式,讓學生置身于開放與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通過這些“活”教材也能讓更多的學生體味其家鄉(xiāng)民族音樂的生命力,增強了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圍,也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認同感與民族自信。
(三)教師需要不斷拓展知識與更新自我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需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拓展自己的知識儲備,例如,學習大量關于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論、研讀專家學者關于世界音樂的專著與教材、學習大量的田野調查報告等,才能做好學術研究的引路人與課程的開拓者,“一位曾在美國教世界音樂的中國學者反饋,世界音樂課程都是音樂人類學或者民族音樂學的博士擔任……”,[8]可見,對于開設世界音樂課程的教師要求有相應的能力才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在實施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多元音樂文化的視頻、音頻、大師課及演出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分析與鑒賞能力,并通過演唱、演奏及一些音樂實踐活動交流,感受世界不同民族、地區(qū)的代表性樂器與音樂文化特點,激發(fā)學生探索意識,培養(yǎng)參與跨文化的音樂交流,將文化內容精髓滲透進課程中傳達這些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
2010年8月第二十九屆國際音樂教育大會上,音樂人類學家內特爾講道:“我認為世界上的音樂具有多樣性,它們有著相互矛盾的聲音以及多樣的不同理念?!?[2]多樣性的存在是源于差異性的,因為不同音樂文化的差異性體現出個體的獨特性,我們保持尊重的態(tài)度相互學習和理解,并將這樣的理念繼續(xù)傳承下去,這樣的“和而不同”是對世界音樂文化資源與社會內涵最好的豐富,也是對多元音樂文化更好的肯定,就像彩虹也正是因為色彩的多樣與差異才更美麗吧!
參考文獻:
[1]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1):127-136+5.
[2]管建華.中國音樂教育與國際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管建華,主編.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熊旭.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1):106-111.
[6]管建華.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03):84-94+170.
[7]趙海英.高校音樂教育中急需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5(01):131-134.
[8]張克東.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18(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