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武潔琳
以真實的幼兒教育經驗為依托,筆者從新入園小班幼兒實際的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行為入手,借助游戲、榜樣、故事、玩具等策略和手段,探索培養(yǎng)小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有效路徑,使幼兒在幼兒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形成規(guī)則意識和良好的習慣,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其一,健全幼兒人格。新入園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能力薄弱,他們尚未對集體生活的形式和內容形成正確的認識,對他人的依賴性較強,在這一時期關注他們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引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獨立自主、按時作息等習慣,有助于幫助幼兒逐步擺脫對他人的過度依賴,轉而形成獨立的人格[1]。同時,當幼兒擁有獨立人格后,他們也能正確接受外界的信息,學會甄別積極和消極的信息。長此以往,他們便能形成守時、誠信、自主、獨立的性格,健全人格品質。
其二,提升幼兒健康水平。這一時期的幼兒身心皆處于啟蒙發(fā)展的階段,若他們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即可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養(yǎng)成個人衛(wèi)生習慣,謹記“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細嚼慢咽”等規(guī)則,久而久之,幼兒的身心健康水平便能得以提升。
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新入園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說教性特征相對明顯。部分教師在培養(yǎng)幼兒的習慣時,往往忽略了小班幼兒的思維特征,利用“可以”“不可以”等類型的語言形式,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約束,這樣雖能在短時間內規(guī)范幼兒的行為,卻難以讓他們形成自我約束和管理的意識。另一方面,方法不夠新穎也是當前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新入園小班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游戲、故事、玩具等趣味化的形式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是部分教師未能將這些趣味化的形式與之結合起來,導致現階段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效果難以達到既定的目標[2]。
對于新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趣味化的游戲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在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初期,以游戲化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師可以借助趣味化的游戲,引領幼兒仔細辨析進餐、午睡等階段的習慣,讓他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著重改善問題。這樣不僅拉近了幼兒與同伴和教師之間的距離,還有利于他們將規(guī)則意識牢牢地印刻在頭腦中。
而教師制訂的游戲活動方案、選擇的游戲內容,既要符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特征和理解能力,也要契合不同生活場域中的實際要求,為進餐、午睡等不同場域配備專門的游戲活動,以此增強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效果。
案例1——進餐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游戲活動的目的: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讓他們在進餐時保持正確的坐姿和手部姿態(tài)。
游戲活動的流程:排隊入場—訓練坐姿—有序進餐
(1)排隊入場。在進餐之前,按照由低到高的身高順序引導幼兒排隊,并以“火車來了”為主題,賦予“排隊”這一行為趣味化的含義,讓幼兒自覺排隊,培養(yǎng)其順序意識。在從教室到食堂的路上,教師采用“我來答答看”的形式,由“火車頭”到“火車尾”的順序,開啟趣味問答游戲,選擇與小班幼兒認知范圍相符的問題,以此來增強排隊入場過程中的趣味性,讓幼兒將排隊作為一種習慣,例如,教師提出“說出一個蔬菜的名稱”,幼兒便可逐一回答問題,如圖1 所示。
圖1
幼兒根據自身的現實生活經驗,以趣味接龍的方式完成問答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也形成了“不打斷他人講話”的良好習慣。
(2)訓練坐姿。待幼兒到達食堂后,按照“火車來了”中的排序,安排幼兒坐在對應的座位上,而后,利用趣味化的順口溜(“右手拿勺,左手扶碗,身體坐直,兩腿并攏,一口飯一口菜,寶寶吃得好,干凈又安靜?!保┲笇в變赫莆照_的坐姿。
在幼兒正式進餐之前,教師帶領幼兒誦讀順口溜,并按照順口溜中的提示詞,規(guī)范自身的動作和形態(tài)。
(3)有序進餐。當幼兒掌握正確的進餐動作后,教師就可以給幼兒添餐,使每個幼兒都能保持營養(yǎng)均衡。針對一些有挑食習慣的幼兒,教師可通過激勵式的語言,如“一大口,一大口,飯菜吃完了,你高嘍,我高嘍,大家長高嘍”,引導幼兒進食。
在趣味化游戲的引領下,幼兒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習慣,更為適應幼兒園內的集體生活,將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員,從而建立規(guī)則化、有序化和合作化的認知體系。
對于新入園的幼兒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會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地模仿大人的言語和行為,其中包括吃飯的動作、說話的方式等。對此,教師應從榜樣引領的角度入手,建立家園合作體系,讓自身和家長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為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助力。
從幼兒園的視角來看,幼兒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這就要求教師將這種依賴性轉化為榜樣的力量。從踏入幼兒園開始,教師就應規(guī)范自身的習慣和行為,帶給幼兒正向的影響。首先,從園外進入園內后,教師立刻前往洗手池,細致地清潔手部。這時,教師可邀請幼兒圍觀,這樣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洗手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其次,在用餐時,教師安靜地坐在座位上,挺直腰板,左手端碗,右手舉筷,細嚼慢咽,不挑食,不浪費糧食,幼兒在模仿教師行為的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安靜用餐的習慣。最后,在午睡時,教師杜絕一切與他人閑聊的現象,安頓好幼兒之后隨即躺在床鋪上,為幼兒作表率,保證他們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入眠。
從家園共育的視角來看,教師也要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及時與家長溝通幼兒在園內的真實學習和生活情況,著重指出幼兒在生活習慣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讓家長在家中有意識地訓練和指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3]。同時,家長不僅要在生活上培養(yǎng)幼兒的習慣,還要以文明禮貌的言語和行為與幼兒進行溝通,讓幼兒在無形中學會良好的溝通技巧和方法,并正確地表達自身的意愿。
在小班幼兒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為了讓幼兒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遵循故事導向的原則,以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幼兒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使他們的言語和行為能夠符合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而以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為教育目的,教師選擇的故事應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這樣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為了讓小班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教師可選用“花臉虎打噴嚏”作為素材。
案例2——衛(wèi)生習慣養(yǎng)成教育
教育目的:在趣味故事的引導下,養(yǎng)成“在公共場合打噴嚏要捂住口鼻”的衛(wèi)生習慣。
教育重點:引領幼兒自主總結主題,讓他們從趣味化故事中提煉信息,以提問和追問的方式,激發(fā)幼兒健康生活的意識。
教育流程:講故事——說故事
(1)講故事。教師提前熟悉故事《花臉虎打噴嚏》的情節(jié),了解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將花臉虎傲慢、不禮貌的言語和行為展現出來,并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為幼兒呈現一場視覺和聽覺相融合的故事會。
(2)說故事。在聽故事后,幼兒對故事的大致內容有所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你們覺得花臉虎做得對嗎?”等簡單的問題,將幼兒的關注點集中于“花臉虎”的行為上,并引導他們回憶現實生活中的經歷,最終得出“在公共場所打噴嚏時,應及時捂住自己的口鼻”的結論。
從案例2 中可以看出,教師利用故事導向法,將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理念融入故事中,幼兒的接受能力明顯增強,他們不僅可以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情節(jié),還能從中提煉出有效信息,為形成良好習慣打下基礎。
為規(guī)范幼兒的生活習慣,教師可以從他們最熟悉且最感興趣的對象出發(fā),利用玩具開展習慣養(yǎng)成教育活動,以主題活動的方式,帶動幼兒主動養(yǎng)成和延續(xù)良好的生活習慣。
案例3——整理習慣養(yǎng)成教育
教育目的:培養(yǎng)幼兒有序整理的習慣和分類意識。
教育重點:以“五大領域”理念為主,將科學領域、健康領域融合起來,讓幼兒在整理中明確玩具的屬性和特質,并養(yǎng)成有序擺放物品和自主負責的習慣。
教育流程:投放材料—組織游戲—有序整理
(1)投放材料。依據新入園小班幼兒的興趣傾向,教師在游戲區(qū)和益智區(qū)投放運動類、動物類、娃娃類、汽車類等不同類型的玩具,以此確?;顒拥捻樌_展。
(2)組織游戲。教師給予幼兒充足的自主空間,讓幼兒與玩具進行親密接觸,通過觀察和觸摸的方式,了解不同玩具的屬性和功能,激發(fā)幼兒的分類意識,為下一階段的活動做好準備。
(3)有序整理。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幼兒對玩具的屬性已經有所了解。當幼兒結束游戲后,教師可引導他們,將分屬于不同類別的玩具投放在相應的玩具收納桶中,如將娃娃類的玩具放到紅色的收納桶之中,幫助幼兒完成整理任務。而針對幼兒分類錯誤的情況,教師也要以溫和的態(tài)度,及時指正幼兒的錯誤,以此培養(yǎng)其有序整理的習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玩具為材料,吸引學生的關注,自然而然地引出玩具整理和歸納任務,讓他們在觸摸、觀察玩具的過程中了解其功能和屬性,并在頭腦中進行過濾和分析,據此分類整理。通過此種方式,幼兒不僅能夠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習慣,還能掌握辨別玩具屬性的方法。
在強化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時,教師要巧妙地運用激勵式的語言和動作,對幼兒的言語和行為進行鼓勵,恰當時也可采用物質和精神獎勵相融合的方式,著重獎勵有良好習慣的幼兒,從而在班級內樹立起良好的風氣。例如,針對案例3 中幼兒整理玩具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類似“老師來看一看,哪一個小朋友收拾得最干凈!”的啟發(fā)類的語言形式,激勵幼兒主動整理和收集玩具,并在他們整理的過程中,觀察他們是否能夠正確分類。對于表現突出的幼兒,教師可以進一步利用小紅花、五角星等形式,激勵幼兒,讓他們意識到良好的習慣具有正向的價值和意義。在此基礎上,幼兒便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習慣。
此外,教師也要建立長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體系,以周、月等為單位,設計階段性評比活動,記錄幼兒的表現,促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健康的習慣。
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剛剛從嬰兒期過渡到幼兒期,他們對集體生活和個體生活之間的關系尚未形成完善的認知。在這一階段,作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啟蒙者和引路人,教師應以小班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故事等方式,建立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并能在良好作息、飲食等習慣的引領下,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在此過程中,針對小班幼兒的思維特征,教師也要及時采取激勵手段,幫助幼兒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