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關鍵詞】新課標;“雙減”改革;生活化課堂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凸顯課程的育人功能,倡導情境化教學,突出問題教學,注重“做中學”“用中學”.然而近年來,中小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較為嚴重,教育的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得以根本解決,嚴重對沖了教育改革發(fā)展成果.2021年7月24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簡稱“雙減”政策,并于2021年9月1日開始實施.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長身體的時候,若學習負擔過大,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落實“雙減”政策,不僅能夠保護學生擁有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構建教育良好生態(tài).落實“雙減”政策的有效途徑就是教師深入理解新課標,平時教學過程中要緊密圍繞新課標,認真研讀教材,在教學源頭處切實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且能促進學生通過深度學習提高學科能力.本文主要針對初中物理教師在基于新課標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出有效的策略.
1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課堂構建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很多物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傳輸,這種方式很難幫助學生理解物理規(guī)律.若教學過程中涉及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或是學生缺少生活體驗的物理現象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更無法促進學生更好地去理解物理本質,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科失去學習興趣,也會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
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規(guī)律,提升學科素養(yǎng),形成學科關鍵能力,那么教師首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時進行改善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為學生設計教學流程.學生對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現象相結合,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中更直觀地去體會初中物理知識,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物理知識體系,形成物理觀念,不斷提升物理綜合素養(yǎng)[1].
2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課堂構建的策略
2.1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引入生活化
“新課標”突出科學探究,注重將生活實際聯系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既是課程標準要求又是學習方法,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體驗來構建知識.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了讓學生具備深入體驗的基礎,為了提升“科學探究”的實效,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在備課的時候,就按照課堂教學內容來尋找相關的生活化資料,并且科學、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幫助學生在熟悉的物理情境中通過體驗順利建構物理知識體系,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方式下減輕學習的負擔[2].
例如 在講解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三節(jié)“力與運動的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復習一下:什么是平衡狀態(tài)? 什么是平衡力? 什么是二力平衡以及二力平衡的條件有哪些? 教師在課前給每組學生準備一個充好氣的氣球、空飲料瓶、海綿等生活中常見物體,并在上課的時候先通過視頻呈現一些關于力與運動的關系的相關生活現象.教師讓學生取出事先準備好的氣球,再讓學生用力擠壓氣球后,觀察到氣球變扁了,說明氣球受到了力的作用,也說明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再通過不同物體進行體驗,進而得到一種方法: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可以看物體是否發(fā)生形變.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體驗:將氣球靜置在桌上,然后用嘴對氣球吹氣,觀察氣球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讓學生體驗力的另一個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學生通過大量實驗現象的不完全歸納得出結論,這樣既容易理解,掌握得也牢固.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捏一捏空飲料瓶,觀察飲料瓶的形變;或將空飲料瓶橫放,用手推一推,觀察飲料瓶由靜止變?yōu)檫\動,再由運動變?yōu)殪o止的過程;或在飲料瓶運動的方向上,用手輕輕一擋,觀察飲料瓶由運動變?yōu)殪o止的過程.總之通過大量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理解,力不但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最后讓學生嘗試利用這些通過生活化情境的體驗而獲得的結論去分析火箭升空、動車啟動、足球運動員射門等物理問題,通過這些實例分析加深對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
2.2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的生活化
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物理學科的學習能力.生活化課堂的構建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教師要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情景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當中,提高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能力,師生共同構建和諧高效的物理課堂.教師還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知識進行關聯,并且將在物理課堂當中學到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下釋放學習的壓力,提高學習的興趣[4].
例如 在講解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光的色彩 顏色”的時候,教師在講課前先將學生分成小組,并且在上課之前為每組學生準備好一些學習教具:三棱鏡、平面鏡、白光手電筒、紅色、綠色、藍色的玻璃紙、放大鏡等.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在漆黑的夜晚同學們看不見周圍的物體? 同學們怎樣才能看見周圍物體呢? 讓學生帶著生活體驗進入學習.然后教師再將生活中的現象引入教學中:生活中還有哪些自身能夠發(fā)光的物體,請學生先回想然后再閱讀教材,了解自身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并知道光源的分類.教師再問學生:太陽本身發(fā)出的光是白光,可是雨過天晴的時候,太陽發(fā)出的白光照在空氣中的小水滴上,為什么會出現七色彩虹? 教師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用三棱鏡代替小水滴,讓太陽光照射三棱鏡,看看太陽光透過三棱鏡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并且觀察白色的墻壁上是否會出現彩虹.如果室外有太陽光,學生可以用鏡子將光反射到三棱鏡上;如果室外沒有太陽光,學生也可以利用投影儀射出的白光進行實驗.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生知道白光通過三棱鏡可以分解成多種色光,也就說明白光不是最單純的光.教師引導學生:能否利用手里的器材得到一種顏色的光? 教師讓學生將各色玻璃紙遮在白光手電筒前,打開手電筒將光射向白屏,觀察現象.通過實驗學生發(fā)現要想得到某種色光,只要讓白光透過哪個顏色的玻璃紙,從而就能得到對應的色光,這說明像玻璃紙這類的透明物體只能通過與自身顏色相同的色光.教師再讓學生用獲得的單色光去照射課本上的鸚鵡,并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討論,從而揭開了色光的混合和物體的顏色之謎.本節(jié)課教師將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還通過多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串的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必備能力.
2.3 初中物理課后學習的生活化
為了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在物理家庭作業(yè)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讓生活化的課后物理實驗作業(yè)來代替部分課后練習題,不斷提高中學生的物理學習思維和學習質量能力[5].
例如 在講解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三章第一節(jié)“初識家用電器和電路”的時候,教師在講完這節(jié)課之后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可以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融入進去.讓學生回家后聯系課堂所學知識,進一步認識一下家用電器(電視、電熨斗、電腦、空調),找一找家中有哪些常見電源并從能量轉化角度進行分析(如干電池、紐扣電池、手機電池、太陽能電池、插座等).觀察家用手電筒:(1)按下手電筒的開關按鈕觀察小燈泡的發(fā)光情況;(2)打開后蓋觀察電池是怎樣安裝的? 后蓋與電池怎樣連接的? (3)觀察手電筒的完整電路是怎樣的? 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當中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以及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
3 結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初中物理教學過程涉及模型建構過程,教師想法不能完全代替學生想法,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新課標落地及“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想更好地構建初中物理生活化課堂,要關注三個方面:在引入新課時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物理情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將物理規(guī)律和生活現象關聯起來,在課后作業(yè)環(huán)節(jié)要盡可能讓學生利用生活化的“器材”進行再體驗.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情境化設計,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開放性和探究性,這些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總之,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是“立德樹人”功能的實現,而要實現“立德樹人”,就要貫徹素養(yǎng)發(fā)展學習,在物理課堂教學的前、中、后都融入生活化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減輕學習負擔,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規(guī)律.學生學習過程就是研究過程,教師要通過構建生活化真實的情境,以問題為紐帶,體驗過程與方法,在質疑評價中推進學生認知的深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