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麟
對話是指教師在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的基礎(chǔ)上,圍繞問題展開的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對話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對話能讓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加融洽,使學生愿意向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應(yīng)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對話,以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敏感度,增進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
一、構(gòu)建平等關(guān)系,營造良好氛圍
課堂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體,對話能帶動學生多層次、多感官的參與,教師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對話,讓學生通過分享和交流,形成思維的交匯。
(一)構(gòu)建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
教師作為英語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要吸引學生主動融入課堂,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學習活動中。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讓他們以較高的熱情、活躍的思維參與學習,進而提出獨特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Teenage problems”中“Reading”部分的“What should I do?”時,教師先讓學生熟悉教材文本內(nèi)容,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針對Millie、Simon的問題提出建議。有學生提出Millie可以先計劃一下完成作業(yè)的時間,然后根據(jù)時間選擇課余活動。對于Simon的問題,有學生回答道“Simon
should spend less time on playing football and spend more time on his schoolwork after school.”,并給Millie、Simon各寫了一封信,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二)開展平等的對話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引領(lǐng)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讓他們圍繞重難點、疑惑點展開交流。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將枯燥的內(nèi)容形象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猜想單詞含義或話題內(nèi)容,讓學生探討事情發(fā)展的過程,以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二、科學設(shè)計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一)啟迪學生的語言思維
課堂提問的效果與問題設(shè)計密切相關(guān),有趣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探討,促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深度理解。教師要設(shè)計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表達,讓他們在語言情景的提示下充分地思考,準確地回答問題。教師不能拘泥于問題的答案,而應(yīng)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告訴學生要敢于質(zhì)疑,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立足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并引導他們分享自己的答案,從而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例如,在教學譯林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Growing up”中“Reading”部分的“Never give up”后,教師總結(jié)道:“由于身高的原因,Spud Webb一直不被看好,但他在每個階段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隊員和教練接受自己,并且成功逆襲?!苯又?,教師提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Spud Webb? What do you learn from Spud Webb?”,并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不同的觀點。在短暫的思考后,有的學生說“We should work hard.”,有的學生說“We should never give up.”,還有的學生說“We should have a dream.”。
對話不是觀點的簡單融合,它可以給學生帶來廣闊的思考空間,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基于對話視角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師應(yīng)以開放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得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答。教師要為學生留有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肯定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并通過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分享看法,讓他們感受探究的快樂,體會探究成功帶來的喜悅。
(二)提出有交際意義的問題
對話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學生通過對話,能鞏固詞匯、句型、語法知識等。有交際意義的問題能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明確的導向,能反映學生對教材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深度思考。因此,教師要提高有意義提問的比例,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以激發(fā)他們的表達興趣。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Friends”中“Reading”部分的“Best friends”時,教師可以在學生熟悉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jié)Betty、Max和May的特點,并對學生說:“假設(shè)讓你們在這三個人中選擇一個做自己的好朋友,你們會選擇誰呢?請說明理由。”擇友問題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教師借助這一問題能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望,拉近所學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學以致用。
三、轉(zhuǎn)換提問角度,掌握提問技巧
(一)把握提問的角度
教師以不同的角度提問,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有時,直截了當?shù)靥釂柨赡軙寣W生心生抗拒,難以引發(fā)他們參與對話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嘗試換個角度提出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新鮮感,引發(fā)他們的思維碰撞。如“Why is water so important to human beings?”這個問題可以改為“What would the world be like without water?”,這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他們深層次的思考,明白水的重要性,從而形成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
(二)掌握提問的技巧
部分教師在提問時往往喜歡用疑問詞“why”開頭,這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消極情緒,不利于他們與同伴進行探討和交流。對此,教師不妨多用“what”開頭的疑問句,如“What is it?”“What did you hear…?”“What did you see…?”等,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關(guān)注度。
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水平、學習能力等各不相同,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可能給出不同的答案。教師要掌握提問的技巧,針對學生回答的差異點繼續(xù)追問,以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讓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重點上,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同時,教師的提問要清晰,確保學生能理解自己提問的意圖,讓他們有明確的思考方向。教師的提問還要追求少而精,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此外,教師要把握提問的頻率,善于抓住教育契機,適時借助對話引導學生表達,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對話的積極性。在提問后,教師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適當延長時間。
四、尊重個體差異,設(shè)計分層問題
在提問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確保問題難度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自信。同時,教師的提問要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符合學生的學情。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Robots”中的“Reading”部分時,對于簡單的、可以直接從教材中找到答案的問題,如“Why did Mr Jiang buy a robot?”“Where did he order the robot?”等,教師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回答,在他們回答不完善、不準確時再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對于難度大、綜合性強的問題,如“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Mr Jiang?”,教師可以先讓基礎(chǔ)好、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回答,待他們打開思路后再讓其他學生參與討論。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學習活動,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這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在設(shè)計問題時,教師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設(shè)計層層遞進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表達能力等,設(shè)計不同難度的問題,以發(fā)掘他們的學習潛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予以更多的關(guān)注,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和必要的幫助,讓他們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為淺層理解和深層理解,其中淺層理解包括回憶、識別、理解類的題目,深層理解包括應(yīng)用、分析類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都有表達和展示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交流。
五、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意識,發(fā)展思維能力
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后,就可能形成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進而輸出自己所學的語言。對此,教師要給學生搭建交流平臺,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通過互動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要營造愉悅的對話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勤于提問、樂于提問,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提問的機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讓他們勇于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提出問題,并通過與同伴的交流、討論解決問題,以便學生了解更多信息,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大膽提問、主動質(zhì)疑的學生,無論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否合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并鼓勵他們。在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教師要運用啟發(fā)性和激勵性的話語,引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以激發(fā)他們的提問熱情,拓寬他們的思路。
六、及時評價學生,厘清表達思路
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對話,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愿意敞開心扉,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要細心傾聽學生的表達,并適時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幫助學生厘清表達思路。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傾聽,用眼神與學生交流,用親切的語氣鼓勵他們,并對他們的回答予以積極的評價。當學生回答得不完整、不準確時,教師要以委婉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溫度,以增強學生的表達自信,讓他們感受到表達的樂趣。
教師要用贊賞的語氣表達自己對學生行為的認同和學習態(tài)度的肯定,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對對話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即使學生的表達有語法錯誤或用詞不當?shù)那闆r,教師也要肯定他們的可取之處,適當表揚他們,讓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滿足,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表達的積極性。在學生表達得不夠流暢時,教師可以給予他們適當?shù)陌凳?,幫助他們厘清思路,讓學生的表達更加連貫,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與延伸。
結(jié)語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達、展示、討論的機會,激發(fā)他們的對話興趣和提問意識,讓他們愿意表達、樂于表達,從而促進他們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西湖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