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靜慧
摘 要 群文閱讀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豐富性。為了培養(yǎng)初中生批判性思維,文章基于初中語文教學實際,探索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的具體路徑,以《三峽》為例,從選擇優(yōu)質文章、規(guī)劃教學方案等角度,明確群文閱讀中組文和課堂教學的策略,以此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強化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 ? 群文閱讀? 批判性思維? 《三峽》教學
批判性思維是高階思維中的組成部分,它建立在廣泛閱讀、辯證思考的基礎之上,以質疑為基點,于猜想、搜索、實證和辯論等進程中,獲得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認知。群文閱讀是以一篇文本或者一個選題為基礎,廣泛鏈接多篇文本和多種閱讀資源的一種閱讀方式,它能夠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供質疑、辨析和對話的機會,有助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诖耍處熞耘行运季S為主要培養(yǎng)目標,組織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選文、閱讀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中,展開質疑、對話、辨析和反思,由此強化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以課文為基礎,選擇優(yōu)質組文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對象是文本,一組優(yōu)質、內在結構緊密的文本,有助于激活學生的辯證性思考、深入探究的意識。那么,選擇優(yōu)質組文的標準是什么呢?一方面,由文本的內容入手,要以教材中的課文為基礎,選擇與課文有關聯(lián)、質量上乘的文章,確保這些文章能夠助推學生的思想成長;另一方面,由文本的形式入手,所選文本的篇幅要盡量與課文保持平衡,避免出現篇幅過長或者過短的情況,以此適應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水平。
《三峽》是初中階段的一篇重點文言文,描繪了長江三峽的綺麗、壯闊的景觀,酈道元以不足200字的篇幅,錯落有致地展現出了三峽的自然之景,全文以簡練的語言,勾勒了一幅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美好圖景,將其作為初中階段文言文閱讀的主要對象之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審美鑒賞的能力。以《三峽》為基礎,在選文組群時,既要考慮其內容,也要明確其篇幅、結構等元素,據此作出慎重的選擇。綜合各項要素后,我們可從多元化的角度甄選群文文本,以《三峽》中的描寫對象“三峽”為基點,學生結合自身的閱讀經歷,查閱了課內外的資料,選取了陸游的《入蜀記》、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杜甫的《閣夜》等古詩文;以《三峽》的選文來源《水經注》為基點,從《水經注》原著中選取描寫“孟門山”“西陵峽”“黃牛灘”“拒馬河”等自然景觀的片段;以《三峽》的體裁——古代游記為基點,經過一番搜集和比較,選取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徐霞客《游恒山記》等;以教材的單元編排體例為基點,為延續(xù)單元的教學結構,選取了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等。
除以上選文之外,部分學生還從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廣泛搜集了課內外的文言文和現代文篇章,而從整體上來看,以群文閱讀為主要目的的選文內容,它們之間都存在必然的關聯(lián),我們根據不同篇章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整合和梳理具有探究性的問題,這樣既能豐富群文閱讀的資源和素材,還能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在此歷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初具模型。
二、以課堂為關鍵,規(guī)劃教學方案
在做好選文組群工作后,群文閱讀教學已經建立起框架。以此為基礎,要以課堂教學為關鍵,科學地規(guī)劃教學方案,讓學生在內容豐富、邏輯縝密的語文課堂上,逐步形成和增強批判性思維。
創(chuàng)設情境。以培養(yǎng)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為群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要為學生積極營造批判性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深層探究、辯證性思考的意識,讓他們圍繞著文本展開閱讀和學習活動?;趧?chuàng)設情境的需求,教師要作出了如下準備:首先,由學生熟悉的自然山水、祖國山川大河等出發(fā),鼓勵學生大膽暢談,讓他們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表見解、表達想法,引導其將關注點聚焦于自然景觀之上,為他們營造了暢所欲言的環(huán)境,隨即引出了“三峽”的內容;其次,以問題為導向,利用“你們對‘三峽有哪些了解?從‘峽字的字形結構中,是否能夠看出三峽的地勢特征?”等問題,讓學生聚焦于文本上,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學習活動中;再次,縱觀古今,由古代描寫“三峽”的作品入手,談及當代三峽地區(qū)的旅游和經濟價值,讓他們在溯源歷史和展望未來的過程中,全面地了解三峽在文學、經濟、自然等多個領域中占據的重要地位;最后,以現代科技為手段,還原和重現《三峽》中描繪的場景、自然景觀等,帶給學生奇特的感官體驗,讓他們將文字與感官體驗融為一體,展開思考和探究。
從現象解析、問題引領等不同環(huán)節(jié)入手,學生進入了課堂教學的情境,他們已經初步了解了《三峽》的文本內容、描繪的場景等,這為進一步激活學生批判性思維奠定了基礎。
明確議題。議題是群文閱讀的中心點,是決定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關鍵要素。從培養(yǎng)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的角度切入,教師從單元主題、課文內容、學生的真實學情等多種要素,以統(tǒng)籌兼顧為基本原則,探尋到群文閱讀議題的多個視角,如“辨析文章的觀點和意趣,對比不同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特征,比較文章中寫作手法的應用特點,游記散文中的不同情感傾向”等。
結合不同的選文,學生自然也佞提出不同的議題。比如,在以“三峽”為描寫對象的群文閱讀中,學生提出了“不同作者筆下的三峽,具備哪些不同的特征?酈道元所描繪的三峽與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中的三峽,哪一個是你向往的旅游地?為什么?”等議題。根據這些切入點,學生即可從不同角度確定議題,如“聚焦三峽,體會百味人生”,這樣既能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也為培養(yǎng)和深化學生批判性思維奠定了基礎。
設計任務。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最關鍵的一步便是設計閱讀學習任務,這一步驟旨在推動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強化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提升。
以“聚焦三峽,體會百味人生”的群文閱讀教學為例,當學生已經大致了解文本內容后,教師要審時度勢地引出了課堂探究任務,即“對比酈道元的《三峽》、陸游的《入蜀記》、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杜甫的《閣夜》等文章,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和社會背景,說一說他們眼中的三峽有哪些不同?導致這些不同點的深層原因是什么?結合‘知人論世的文學評論方法展開探究和解讀”,以此任務為出發(fā)點,學生從對比解析的角度展開辯證性思考,立足于知人論世的視域下,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自身的身份和個人的經歷等不同要素,從三峽中看出了詩人的狂放豁達、漁民的艱苦生計等,感悟到世間的人生百態(tài)。在這一閱讀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由淺入深、由弱至強,他們能在群文閱讀中積累知識、提升閱讀能力。
在批判性思維這一培養(yǎng)目標的指向和驅動下,教師以課文為基礎選擇優(yōu)質文章、以課堂為關鍵規(guī)劃教學方案,據此展開群文閱讀教學計劃,讓學生圍繞著一篇課文,選擇與之相關的多篇文章,并在對比、辨析和思考的過程中,明確不同篇章之間的異同點。在這一思維歷程中,學生既能積累豐富的知識儲備,也能在質疑和對話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自己的思考和學習方式,能夠更為有理有據地解讀群文文本的深意,提升群文閱讀的質量。
[作者通聯(lián):吉林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