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體育課程關(guān)于課程類型與教學模式的研討受到了大家的關(guān)注,針對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和優(yōu)化,進而從根本上提升體育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
一、“雙減”下體育課程的要求簡述
在“雙減”背景下,體育課程設置也應有所改變,在突出傳統(tǒng)跑步、籃球、足球、田徑等課程的同時,也要輔以其他的文體活動。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根據(jù)自身的教學情況挖掘當?shù)伢w育資源,開設相應的體育課程,以推動體育教學持續(xù)發(fā)展。在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下,教師必須重新審視體育課程的開展情況,特別要反思課程設計是否與小學生發(fā)展特征、需求相適應,通過優(yōu)化和改進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以助力小學生更好地提升與發(fā)展。
同時,在“雙減”背景下,教師不但要利用好常規(guī)課程,還要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通過學生的真正參與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1]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應試理念指導下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如果沒有主動進入教師規(guī)劃好的課程中,就會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隨著“雙減”理念的推行,教師應當反思和重新審視課堂教學,分析當下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只有把握住問題,才能更好地優(yōu)化體育教學。
(一)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新課標要求教師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在課堂重點突出學生本身的作用。但在當下的體育課堂中,教師一般采取“講解+示范”的模式,過于突出自己,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學生完全不加思考地模仿老師,便難以通過體育運動獲得身心愉悅和真實的情感體驗,這不僅抑制了學生自身能動性的發(fā)揮,而且阻礙著體育教學的有序開展。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增效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而教師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開展教學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才能讓他們快樂學習。
(二)教學內(nèi)容單調(diào)
在當前的體育課堂中,教師會結(jié)合自身以往的經(jīng)驗開展教學,更加注重田徑、球類運動技巧的講解,課程內(nèi)容單調(diào)、教學方式單一,無法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到快樂,最終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很明顯與“雙減”的“開展高質(zhì)量教育”的要求相違背。
(三)教學評價不合理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學校的體育教師不重視體育課程的多元化開展,往往以單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忽略了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xiàn)和體會,進而導致評價片面、不客觀,無法對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提供有效的指導。而且片面的評價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信心,進而影響高質(zhì)量課程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由此可見,評價不合理是影響體育教學有序開展的一大因素,必須加以重視。
(四)忽略德育的滲透
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深入推進的當下,“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是當下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其中德育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而體育則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當下的體育教學中卻存在“重知識與技能傳輸,輕道德培養(yǎng)”的情況,由此導致學生的學習停留在體育知識與技能上,難以形成遵守紀律、團結(jié)合作等優(yōu)秀品質(zhì),進而違背了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半p減”政策的頒布為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與發(fā)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通過將德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發(fā)展,為小學生的全面提升與發(fā)展保駕護航。
三、“雙減”政策對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影響
(一)學生有更多自由運動的時間
雖然“減負”的口號已經(jīng)喊了很多年,但校內(nèi)減負、校外增加的情況卻比比皆是,學生難有自由的時間,因此體育運動也受到了影響?!半p減”政策對課后作業(yè)與校外培訓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給學生留出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例如,一、二年級以下的學生沒有書面家庭作業(yè),三至六年級的學生書面家庭作業(yè)不超過60分鐘,學生可以在剩余時間進行運動,比如在社區(qū)內(nèi)玩耍、和同伴開展“老鷹捉小雞”的民間體育活動等。在周末學生也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家長可以帶領(lǐng)學生爬山、郊游等,讓更多的學生體會運動帶給自己的快樂。[2]
(二)“雙減”后社團活動增多
“雙減”政策下,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延時課后服務,并建立了各種興趣社團。參與體育社團的學生對運動有著一定的愛好,他們會結(jié)伴而行開展體育游戲、比賽活動,在參與中分享自己的運動心得。而且學校還會派教師專門輔助體育社團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學習花樣跳繩、組織學生開展花樣足球運動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地掌握體育技能,并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三)保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堅持鍛煉的原動力。在“雙減”政策下,體育教師會在課前設計體育活動,通過優(yōu)化自身動作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訓練活動,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如開展踩影子跑步訓練法、開展“魔法變變變”體操隊形訓練。教師還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獎勵,以此增強學生的信心,并讓他們自覺在運動訓練中花費更多的時間。
四、“雙減”政策下小學體育教學開展的思路及方法創(chuàng)新策略
當下的體育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抑制著“雙減”工作的持續(xù)推進。那么,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如何推進“雙減”的進一步落實呢?
(一)發(fā)揮信息技術(shù)優(yōu)勢,開展示范教學
學生掌握體育運動技能的最佳方法就是示范練習,但以往的示范以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示范為主,小學生有意無意的注意力會讓他們被操場上的其他事物所吸引,進而影響他們的模仿訓練。而且遇到雨雪天氣,體育課就會改為自習課。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發(fā)揮信息技術(shù)的優(yōu)勢開展示范教學,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和反復觀看掌握運動技能以及注意事項。例如在“400米接力跑”的項目學習中,本項體育運動涉及起跑、交接棒等多個動作,而且整套訓練具有連貫性,需要學生放松身心并高度集中注意力。此時,教師就可以搜索網(wǎng)絡上“接力跑”的視頻和每個階段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進行觀看和琢磨,以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學生觀看的基礎(chǔ)上,教師組織學生進入操場開展訓練,并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給出針對性的指導。
(二)開展體育比賽活動,激活學生的運動潛能
體育是一門競技性很強的學科,體育比賽更能激活學生的運動潛能,讓他們以絕佳的狀態(tài)進入運動中。而且校內(nèi)、校際的體育比賽可以營造出良好的運動氛圍,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雙減”理念的進一步滲透下,教師要認識到比賽的意義,并通過為學生提供比賽的環(huán)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提升學生體育素養(yǎng)。以體育運動會為例,教師要鼓勵班內(nèi)在某項體育項目中有特長的學生參與到比賽中,沒有參加的學生可以為參賽人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教師要給予參賽學生相應的指導,比如參加“立定跳遠”的學生,要觀察他們起跳、擺臂、落地的各項動作,而后加以指導和訓練。如若學生的擺臂速度慢,教師就要針對這一方面對學生開展訓練,如若學生落地不穩(wěn),就要針對這一方面開展訓練。比賽后,無論學生成績?nèi)绾?,教師都要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和努力,讓他們以堅定的信心應對下一次的挑戰(zhàn)。[3]
(三)開展正面激勵,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
體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即便通過觀看了解了體育動作要求、掌握了相應的技巧,但如若缺少訓練,動作和技巧會始終停留在腦海中,無法落實。長期不間斷的訓練會讓學生產(chǎn)生乏力感,如在最初的跑步訓練中,學生很興奮,但隨著運動強度的不斷加強,學生就會感覺自己無法堅持下去。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一方面要加強鼓勵,另一方面則要教給學生跑步的正確方法:調(diào)整呼吸,放慢速度,以讓學生突破自我,獲得更大的成功。教師的激勵是對學生的莫大鼓勵,可以讓學生堅持訓練。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全面把握小學生的運動特點、身體體能情況,對其加以激勵,以為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為了將激勵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教師可以分目標進行: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能情況制訂運動目標,可以每天進行20分鐘的籃球運動,也可以開展10分鐘的跳繩訓練,并隨著學生體能的增強提升難度。最開始目標制訂要簡單,保證學生能堅持下去,并邀請教師、家長和同伴進行監(jiān)督,以真正地將運動這件事情落實到位,進而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除了目標激勵外,教師還要善用情感激勵,即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突破自己。例如在“跳繩”運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更多的跳繩花樣,但學生嘗試幾次沒有成功,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正面鼓勵,并告訴學生花樣跳繩的技巧:動作要慢,同時保持手臂和腿部的協(xié)調(diào)性。
(四)組織游戲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將游戲引入體育課堂中,可以實現(xiàn)跑、跳、投擲等體育動作的完美結(jié)合,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運動氛圍,并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要抓住班內(nèi)學生的運動特征,設計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以跑步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捕魚”游戲,就是班內(nèi)的一些學生扮演漁民,一些學生扮演“小魚”,在限定的范圍內(nèi)開展活動,“小魚”為了逃命拼命地跑,而漁民為了捕獲“小魚”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再如“立定跳遠”這項體育運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袋鼠跳”游戲,即學生扮演袋鼠,從一個地方通過立定跳遠的方式移動到另一個地點,教師則要認真觀察學生運動的整個過程,并對他們的不規(guī)范處給予引導,通過長期堅持訓練,提升學生立定跳遠的能力。教師將游戲融入體育活動中,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輕松、良好的運動氛圍,還能讓學生主動進入訓練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并分析學生游戲中表現(xiàn)出的運動技能、身體素質(zhì),并給出相應的指導,進而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chǔ)上獲得更好的提升。
(五)開展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加強運動訓練
“雙減”政策下,體育應當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教師不但要搞好課堂教學,更要加強課外延伸與拓展,進而促進學生良好體育意識的形成。在具體開展中,教師可以抓住課后服務這一有利時間段,通過創(chuàng)設“體育活動小組”,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訓練。一些學校采取的是教師統(tǒng)一的課后服務活動,部分學校開設了“自主服務活動”,教師需要從本校情況、學生特點出發(fā)進行,可以是體育比賽活動,也可以是體育游戲等。教師還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組織他們參與多元化體育運動,比如“親子羽毛球”“同伴登山”等活動,讓體育課由校內(nèi)拓展到校外,彌補校內(nèi)體育課的不足。
(六)尋找時機,加強德育的有效滲透
德育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促進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為目標。小學體育則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如籃球運動中的團體合作精神、長跑比賽中的堅持不懈精神等。因此,教師要抓住各體育項目的德育特點,在課堂找尋合適的時機滲透德育,在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推動“雙減”不斷落實。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突發(fā)事件的契機對學生開展德育。比如在籃球?qū)官愔校恍W生為了本隊贏得勝利,不惜違反規(guī)則,為此教師要及時制止并對學生開展德育,讓他們明白破壞規(guī)則贏得的勝利是不光彩的,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遵守規(guī)則,以形成良好品質(zhì)。又如,班上的一名學生在“長跑”運動中出現(xiàn)了跌倒又立刻站起來的情況,在完成本項運動后,教師可以這名學生為榜樣開展勇往直前良好品質(zhì)的教育。在教學開展中教師只有抓住有利契機開展德育,才能完成高質(zhì)量體育體系的建設。[4]
綜上所述,“雙減”理念支持下的小學體育教學,教師需要從思想上重視,從行動上落實,通過定期組織體育游戲、比賽活動、課外運動拓展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以促進學生的不斷提升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紅雅.雙減背景下基于創(chuàng)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體育畫報,2021(15):41-42.
[2]肖洪恭.“雙減”政策背景下創(chuàng)新小學低學段體育教學的實踐對策[J].名師在線,2022(8):2-3.
[3]鄭智偉,疏鵬程.巧設游戲,提質(zhì)增效:“雙減”背景下“游戲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灌籃,2022(14):76-78.
[4]張婷.轉(zhuǎn)向·轉(zhuǎn)變·轉(zhuǎn)型:“雙減”政策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J].教育界,2022(30):71-73.
(作者單位:貴州省興仁市大山鎮(zhèn)金盾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