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為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教。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一要義就是“文化自信”。其中,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一線教師的熱愛,激起師生共同學習的熱情。
教師熱愛傳統(tǒng)文化,喜歡上古詩詞課。但是,在具體執(zhí)教中,教師也認為古詩詞教學難度較大,一直在尋找一種“教師能操作、學生能掌握”的好方法。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本文提供的方法為“借用現(xiàn)代白話文的學習方法”,執(zhí)教古詩詞。
乍一看,這個方法有些可笑,讓人有點“病急亂投醫(yī)”的感覺。仔細想想,執(zhí)行起來還是可行的。
其一,從古詩詞“是什么”的角度考慮
古詩詞,是古人按照一定格調、規(guī)則創(chuàng)作的。例如,古人看到不同的人、事、情、景,有感而發(fā),依據(jù)一行七個字、每行不同位置的字的發(fā)音符合規(guī)定的平仄要求,分為四行寫就的,就是七言絕句。
古詩詞可以看作古人寫的特殊行款格式的文章。既然如此,就可以采取文章學習的通用方法學習古詩詞。
其二,從教科書選編以及課程學習的角度考慮
入選統(tǒng)編教科書的古詩詞,隸屬于單元,是單元中的“課文”。課文學習,要圍繞單元學習目標展開。有目標,有內容,就要借助教學方法,讓學生抵達目標。從這個角度看,課文學習,可以用通用的方法——理解目標+展開學習+獲得結果。無論是古詩詞還是現(xiàn)代文,方法可以通用。
其三,從學習方法的遷移角度考慮
學生學習的現(xiàn)代文數(shù)量多,相對而言,學習的古詩詞數(shù)量少,古詩詞屬于“久違”的特殊的文體。在日常學習現(xiàn)代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學習方法、策略、路徑等,如果是有效的,就可以遷移。自然,可以在古詩詞學習時,用上這些方法。
往常,我們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
最基礎的方法是逐字解釋,逐句翻譯,然后提取中心意思,并背誦和默寫。這樣教古詩詞,支離破碎,欠缺美感。所以,教學時,教師更需要借助優(yōu)質的方法,讓古詩詞學習變得有趣、有效起來。倘若使用次數(shù)多、效果好,這些方法也能成為古詩詞學習的專用方法,這才能體現(xiàn)方法本身的適用性。接下來,筆者介紹幾種可以用來教古詩詞的現(xiàn)代文解讀方法。
方法一:提問法
毋庸置疑,提問法是最通用的學習方法。在古詩詞學習中,設計能觸發(fā)思考,關聯(lián)主旨,揭示詩歌內涵、意蘊的核心問題,以此問題為“牽牛的繩子”,引導學生更系統(tǒng)地學習。問題設計得當,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設計優(yōu)質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觸及古詩詞的諸多細節(jié),還有助于學生抵達古詩詞的內核,實現(xiàn)深度學習。
例如,《楓橋夜泊》一詩,可以設計的問題為:詩人張繼的“愁”,究竟從何而來?又如《山居秋暝》一詩,可以設計:讀了全詩,給你怎樣的感覺?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能從詩歌中尋找佐證,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在思考、爭鳴、探索中走進詩歌意境,獲得更豐富的學習結果。
方法二:聯(lián)系法
在現(xiàn)代文學習中,教師常指導學生查找資料,提取信息,關聯(lián)生活,拓展學習。這樣的聯(lián)系學習法,也可以運用在古詩詞學習中,且更容易發(fā)揮功效。畢竟詩人離去已久,詩歌寫作背景知識陌生,古今文法差異等,不是“好好想”能解決的,要借助資料。
上文提及的《楓橋夜泊》,可以增補詩人張繼考取功名的求學人生,還可以結合詩歌寫作時爆發(fā)的“安史之亂”這一歷史背景,來解讀詩歌中的“愁”。又如王維寫下《山居秋暝》,提到“王孫自可留”??梢栽鲅a資料,理解這里的“王孫”原意指什么,詩歌中的“王孫”指的是誰。兩相對比,就能感受到王維的潔身自愛。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中,可以補充納蘭性德的特殊身份,讓學生感受他的“愁”從何來,與張繼的“愁”相區(qū)分。當然,時間允許,還可以增補李清照的愁、李煜的愁、柳永的愁……
拓展關聯(lián),借助資料,讓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準確,讓古詩詞的內涵更加豐富。
方法三:代入法
學習現(xiàn)代文時,常讓學生切換身份,進入文中描繪的“事發(fā)現(xiàn)場”。古詩詞的教學,依然可以采用這一方法,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涵。使用代入法,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身份進入古詩詞的意境,展開想象,輸出個性化的解讀結果。
例如,學習王昌齡的《出塞》,可以讓自己成為見證人,跟隨詩人來到邊關。一同看到邊關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同想到“龍城飛將”。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后,教師可以用音樂、誦讀、演示等,激發(fā)學生的具體感受,還可以讓學生寫下“見聞體驗”。又如學習《長相思》時,學生可以成為納蘭性德身邊的人,或者就是納蘭性德本人,在“山一程,水一程”中夜觀“千帳燈”;在“風一更,雪一更”中思念故鄉(xiāng)。
顯而易見,以上的三種方法是學習語文的通用方法。只是之前在古詩詞學習中,沒有專門提出,或是更多被“逐字講解”所遮蔽。
教師使用這些方法并不難。真正的“難題”是怎樣設計問題,需要查詢哪些資料,怎樣設計代入的身份,等等。一句話,如何用方法,才是關鍵。換句話說,古詩詞教學的靈感,從何而來?
1.從反復朗讀中來
朗讀,能讓學生在詩詞中照見自己,讓自己更好地融入詩詞;朗讀,能將所有的理解蘊含在聲音之中,讓意思更容易傳播;朗讀,能達到無師自通的奇妙效果,“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讓學生在使用方法過程中,反復朗讀,應成為學習古詩詞的基本保障。
2.“跟著感覺走”
多讀,多琢磨,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當我們沉迷于古詩詞的意境之中時,也許就是靈感爆發(fā)之時。要提出好問題,要抓住詩眼,也許有更好的方法,“跟著感覺走”就是方法之一。例如,讀《山居秋暝》后,你會產(chǎn)生靜謐之感,所以提出的問題就是:“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到靜謐?”
3.師古與尊古
借用現(xiàn)代白話文學習方法學習古詩詞時,特別要注意對古典文學的敬意。不能一味求新求變,更不能簡單、草率地使用。其實,所謂的“現(xiàn)代白話文學習方法”,也有著傳統(tǒng)的基因。例如,批注、查證、追問等,在《禮記·中庸》中就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記載。用這些方法,就是對古人的尊重,對傳統(tǒng)讀書方法的重溫。
方法本身不分古今,關鍵在于“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努力讓方法服務于學生,助力學生抵達學習目標;讓古詩詞學習煥發(fā)新的光彩,讓古詩詞學習課堂成為學生喜愛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