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內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眾多新的教學理念逐步融入教學實踐。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學領域開始重視高效課堂的構建。高效的“教”是高效的“學”的基礎,而高效課堂則承載著教師高效的“教”。對此,文章將國內教學改革作為研究背景,以初中數(shù)學學科教學為例,針對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在高效課堂構建中的應用展開分析,旨在歸納出行之有效的課堂構建策略,促進生本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以生為本;生本理念;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2-0023-03
引 ?言
從近年來國內教學改革的趨勢上看,義務教育模式自實施至今,始終是為了給予國民均等就學的機會,其本質目的是積極的。但實際上,義務教育雖然解決了均等就學的問題,但并未解決學生均衡發(fā)展的問題。而“生本”理念在義務教育領域階段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使這一問題的解決存在可能。
一、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構建思路
(一)明確生本理念內涵
基于生本理念的教育活動,提倡教師合理利用教學引導,在一改以往說教性質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促進學生主動質疑、主動探究以及主動學習[1]。與其他教學理念不同的是,生本理念在汲取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立足于國內的教育實際,所以極具本土化屬性。于教師而言,若想將一個教育理念適切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并發(fā)揮出教育理念對高效課堂構建的作用,要充分理解教育理念的內涵。因此,本文認為教師在思路上、認知上應對生本理念有一定的理解,并能夠將自身對生本理念的理解與現(xiàn)階段的教學改革現(xiàn)狀相結合。教師還應關注生本教育理念的其他轉變,即除“師本”向“生本”轉變外的其他方面。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層面上看,傳統(tǒng)的知識觀強調了知識是唯一不變的、極具真理性的,由此,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即是傳達給學生教材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記憶教材知識,這一知識觀衍生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在教學改革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現(xiàn)階段的知識觀強調知識是主體基于自身經(jīng)驗自行構建的一個過程。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加強情境內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而學生的主要任務不僅在于牢記知識,還在于對知識進行應用,形成核心素養(yǎng)。由此可見,當代知識觀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在生本教育理念背景下,當代知識觀的轉變在無形中豐富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內涵,除認知提升外,還在思維、學習情感、學習態(tài)度等多個方面得到提升。對生本理念內涵的解讀能夠使教師對生本理念產生更深層次的認知。
(二)遵循生本理念教學應用原則
遵循生本理念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原則能夠最大限度使教學改革避免重蹈覆轍。教學應用原則是為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所制訂的要求,亦是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重要依據(jù)。生本理念教學應用原則較多,本文僅甄選較為重要的兩個原則進行敘述。其一,自然性原則。教師應明確初中生屬于一個自然的生命體,生命體的生長需要順應自然之道。如果將學生對數(shù)學學科知識的學習視為生命體生長,那么教師應保證教學活動順應學生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均是維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而非侵入、干擾,甚至決定。我們可以將教學活動比作“插秧密植”,學生為“秧”,教學方法為“密植”。如果教師強行“密植”,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積極性將會受到影響。其二,主體性原則。教師應明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是生命體,還是教學意義的對象。隨著學生不斷成長,其具有的意義也不斷被豐富,此種意義的產生不僅僅依賴于外部的環(huán)境、資源,還需要內部的體驗、理解。如果以教學內容為資源,以課堂教學為環(huán)境,那么資源與環(huán)境只有在與學生參與、質疑、探究等行為融合的情況下,才能夠產生意義,即實現(xiàn)高效學習。在生本理念背景下構建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教師不僅需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究、質疑的空間,還需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利用學生的質疑、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2]。
二、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一)順應學生認知,開展情境教學
在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優(yōu)化外部的環(huán)境,將學生置于具體的情境中,促使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情境教學法可以將情境細分為問題情境、多媒體情境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問題與多媒體情境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情境教學模式的育人價值[3]。例如,教師在講解“立方根”的過程中,課堂初始環(huán)節(jié)可以操作教室內的計算機,控制多媒體大屏幕,為班內學生展示不同大小的魔方圖片,并依次提出“已知魔方棱長求魔方體積”“已知魔方體積求魔方棱長”的教學問題。待教學問題提出后,教師分別板書“棱長”“體積”,并在“棱長”的對應區(qū)域依次寫出2 cm、3 cm、4 cm、5 cm、6 cm。學生依照教師所寫出的棱長能夠分別求出體積8 cm3、27 cm3、64 cm3、125 cm3、216 cm3,
此時教師蓋住棱長,在已知魔方體積的情況下,要求學生通過計算求出魔方的棱長。以魔方體積為64 cm3為例,其棱長求解過程如下。
解:設該魔方棱長為x cm,則有x3=64,∵x3=64,
∴x=4,答:該魔方棱長為4 cm。
而后,教師基于此種求解形式,要求學生分別寫出體積為125 cm3、216 cm3、343 cm3、729 cm3的魔方棱長求解過程。經(jīng)過一系列的計算求解,學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x3的算法,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將魔方的體積與魔方棱長之間的關系應用公式的方式表達出來,應該如何表達”,經(jīng)過前期的求解換算,學生能夠輕易地提出“棱長3=體積”的公式。待公式總結后,教師則可以借助魔方棱長與體積之間的關系引出本節(jié)課程重點內容:“棱長等于體積的立方根”。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由師生共同推導立方根遠比教師直接告知學生立方根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雖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能會多花費2~5 min的時間在不同魔方體積的棱長求解上,但實現(xiàn)了學生認知結構的完整構建。所以教師在構建數(shù)學高效課堂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性原則,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致力于增設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的環(huán)節(jié)。
(二)包容學生喜好,開展游戲教學
初中生雖然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懂得主動遵守課堂紀律,約束自己的注意力但對游戲尚存喜愛之情,相較于傳統(tǒng)“聽講”的教學形式,更樂于參加游戲活動?;谏纠砟畹臄?shù)學高效課堂構建,教師應就初中生的這一喜好特點給予更多的包容,并在包容的基礎上利用學生的喜好特點去設計教學活動[4]。其中,游戲教學法作為近年來教學改革所推崇的一種教學手段,不僅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助力于教師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有趣,幫助教師實現(xiàn)寓教于樂。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過程中,教師可設計如下教學游戲。教師結合班級人數(shù)準備與人數(shù)相匹配的棉線,每根棉線的長度約30~50 cm。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師生問好后,教師直接與班級學生交互:“今天我們先做一個游戲,老師的手中有棉線若干,哪位同學可以幫助老師分發(fā)一下,每人一根。”待棉線分發(fā)后,教師提出游戲規(guī)則:“將手中的棉線分成13個等距點,用圓珠筆在等距點的位置上畫線,完成后用直尺測量是否等距,并以目前的座位為基礎,前后四人為一組,每小組同學完成后可舉手報告已完成,最先完成的3個小組每人獎勵1支圓珠筆。”待班內整體學生全部完成后,教師貼合新知設計下一步操作:“同學們,請再次核對自己手中的棉線各等距點之間的線段是否等距,然后將手中的棉線,按照等距點以3個點、4個點、5個點為基礎,將其作為邊長,圍成一個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測量其中的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最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獲得了由棉線圍成的直角三角形。在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抓住時機引出勾股定理逆命題,繼續(xù)展開新課講解。
(三)給予學生耐心,開展例題教學
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因班內學生存在智力、思維、學習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少部分學生無法達到當堂內化的學習效果,甚至相對簡單的例題也不會計算。基于生本理念背景的課堂構建,教師應給予班內學生更多耐心,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看待數(shù)學知識,而非持以“此例題簡單,不需要仔細講解”的心理。數(shù)學教材、練習冊及網(wǎng)絡教學資源中均給出了諸多的典型例題,教師可以用此類例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理清思路。例如,在講解“正比例函數(shù)”的過程中,在課堂練習階段,教師可以就某一例題做深入講解,抑或是邀請班內的中等生、后進生走上講臺為班內學生講解。一方面,教師的深入講解有助于提升正比例函數(shù)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學生的講解有助于班內其他學生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幫助班內中等生、后進生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例題及解題講解過程如下。
例題:已知正比例函數(shù)y=mx的圖像經(jīng)過點(m,4),且y值隨著x值的增大而減少,試求m值。
解題講解:教師首先應就正比例函數(shù)圖像的性質展開分析。其次,結合題目為學生進行例題講解,題中給出點(m,4),那么可以求得m·m=4,m=±2。根據(jù)正比例函數(shù)圖像的k值取值范圍可知k<0,即m<0,
由此獲得答案m=-2。
通過解題講解過程,學生對正比例函數(shù)增減性的應用有了更深的認知,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優(yōu)等生往往會表示出不屑的學習態(tài)度,因班內優(yōu)等生的知識掌握速度較快,所以此類例題對這一部分學生并不存在挑戰(zhàn)性。對此,教師應隨即呈現(xiàn)出具備拓展性、提升性的例題,在照顧班內后進生的同時兼顧班內優(yōu)等生,例題如下。
例題:如圖1分別為函數(shù)y=k1x、y=k2x、y=k3x、
y=k4x的圖像,用不等號將函數(shù)與0依次連接起來。
該例題并未給出學生具體的數(shù)值,僅要求學生判斷k1、k2、k3、k4大小,考驗的是學生對正比例函數(shù)圖像性質的進一步應用,需要學生更為細心地分析各個函數(shù)圖像的性質。
(四)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開展轉化教學
在教學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谏纠砟畹母咝дn堂構建,教師應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賦予教學講解更多的滲透性。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實際問題轉化成為數(shù)學問題才能達成解題的目標。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數(shù)學轉化思維不僅影響著學生的解題效率,還決定著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有效性。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向學生滲透轉化思維,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以課件形式呈現(xiàn)人體雕塑,并要求學生閱讀問題內容:“設計師在設計雕塑的過程中,為了增強作品的視覺美感,使雕塑的上部與下部高度比控制在下部與全身高度比相等的數(shù)值。假設圖片中的雕塑高度為2 m,那么雕塑的下部設計高度為多少?”在解答該道問題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利用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列數(shù)學計算式,假定以C為中間,雕塑的上部為AC距離,下部為BC距離,則有=,簡化為BC2=2AC,而后將所求設為x,那么將雕塑上部、下部,下部與全身高度的關系再次進行轉化,可以獲得方程x2=2(2-x),整理得x2+2x-4=0。
結 ?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生本理念圍繞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構建從構建思路與構建策略兩個維度進行了簡要分析,明確在生本理念教學應用的條件下,所謂的數(shù)學高效課堂不應是教學課堂,應是學生的學習課堂。教師只有在明確區(qū)分師本與生本差異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領悟到生本理念的初心??傮w來看,生本理念在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構建過程中具備較強的適用性,且在教學實踐中并不存在操作性問題。在教學改革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高效“教”與“學”是每位一線教育人員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雖然高效“教”與“學”的實現(xiàn)無法一蹴而就,但廣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將課堂構建作為切入點,將教育理論作為依據(jù),以此為高效“教”與“學”的實現(xiàn)奠基。
[參考文獻]
王穎琰.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數(shù)學“探究性趣動課堂”構建[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21(19):32-33.
李波.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數(shù)學課堂構建策略[J].廣西教育,2021(17):148-149.
陳金霞.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數(shù)學“探究性趣動課堂”構建[J].考試周刊,2020(92):57-58.
張刊刊.生本理念下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建構策略[J].新課程(中),2019(06):187.
作者簡介:曾建華(1976.10-),男,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九華學校,一級教師,2016年獲“校級優(yōu)秀班主任”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