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學案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助力。在實施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在“研學后教”理念的指引下,圍繞整本書的閱讀內容和學生學情,精心設計研學案,并將其應用于讀前、讀中和讀后三個階段,助力學生閱讀整本書,使其在認知閱讀內容的同時發(fā)展多樣能力,達成預期目標,進而提高整本書閱讀教學質量。鑒于此,文章將以《聰明的牧羊人——歐洲民間故事精選》為例,從讀前、讀中和讀后三個階段入手,詳細闡述基于研學案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研學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8-0062-03
引? 言
在基礎教育改革深入開展之際,有教育工作者聯(lián)系區(qū)域課堂教學實際,提出了創(chuàng)新型的教育理念——“研學后教”?!把袑W后教”由“研學”和“后教”構成。其中,“研學”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精心設計研學案,呈現研學問題,借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1]。“后教”是在研學案的支撐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學習難題;教師依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由此可見,研學案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助力。所謂的研學案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設計的教學學案,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依據[2]。
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解讀整本書閱讀這一任務群時,提到如此做法:讓學生先利用多樣的方法進行自讀,再依據學生自讀情況,應用多樣的方法引導其精讀,借此使學生轉變閱讀方式,提高閱讀速度。王崧舟老師提出的做法與“研學后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實施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立足整本書閱讀內容與學生學情,精心設計研學案,并將其應用于不同閱讀階段,實現學生先讀,教師后教,增強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以《聰明的牧羊人——歐洲民間故事精選》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如此設計、應用研學案。
一、讀前:設計、應用研學案導讀
讀前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重要階段。研學案是學生自主閱讀的支撐。在王崧舟老師看來,粗讀是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重要方式。尤其,學生通過粗讀整本書內容,可以對其初步地建構整體認知,為進行精讀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把握讀前時機,以梳理整本書內容為目的,以粗讀為方法,設計研學案,并將其展現給學生,為學生指明自讀方向。
《聰明的牧羊人——歐洲民間故事精選》由五個主題單元(精靈、仙人等奇幻角色,魔法的世界,不同地區(qū)各具特色的生活狀態(tài),動物故事,歐洲古代英雄史詩)構成,呈現了六十一篇極具歐洲特色的民間故事,集中展現了歐洲的社會人倫、風土人情等。同時,大部分故事情節(jié)簡潔明了,人物形象鮮活,語言通俗易懂。五年級學生在長期閱讀的過程中,儲備了閱讀經驗,鍛煉了閱讀能力,為自讀《聰明的牧羊人——歐洲民間故事精選》提供了便利。了解五個主題單元的基本內容,感知歐洲的地理位置與風土人情,是學生自讀整本書的目的?;诖?,在讀前,教師設計如下研學案(見表1):
教師將研學案發(fā)放給學生。在研學案的作用下,學生知道了讀什么,怎樣讀,心中有數地進行整本書閱讀。尤其,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性,邊閱讀邊思考,確定重點內容,由此對整本書內容建構初步認知。同時,學生通過自讀整本書,扎實掌握粗讀法,鍛煉自讀能力,提高了整本書閱讀水平。
二、讀中:設計、應用研學案推進閱讀
(一)利用讀前研學案,了解學生自讀情況
了解學生自讀情況,是推進閱讀的基礎,也是實現“后教”的關鍵。研學案為教師提供了了解學生自讀情況的便利。在讀中階段,教師先利用讀前研學案,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展現自讀所得,由此了解其自讀情況,并進行指導,促使其完善自讀所得,為繼續(xù)閱讀做好準備。
具體地,在《聰明的牧羊人——歐洲民間故事精選》整本書閱讀的讀中階段,教師提出如此任務:“請大家和小組成員共享各自的讀前研學案,交流自讀成果?!痹诖巳蝿盏淖饔孟?,學生展現各自的讀前研學案。在展現的過程中,學生積極討論自讀任務。受到閱讀差異的影響,學生的自讀成果不盡相同。所以,在討論之際,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由此迸發(fā)出思維火花。在思維火花的作用下,學生深入探究兩項自讀任務。如某小組成員描述五個主題及其具體內容,介紹其中蘊含的風土人情。其他成員遷移自讀認知,補充相關內容。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生逐步達成統(tǒng)一認知,增強對整本書內容的認知。
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走近每個小組,了解其具體情況。在規(guī)定的時間結束后,教師搭建舞臺,鼓勵小組毛遂自薦,呈現任務成果。在此之際,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在如此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五個主題單元的內容及歐洲的地理、人文情況,增強了對整本書內容的認知。教師了解了學生的自讀情況,為推進閱讀做好了準備。
(二)應用讀中研學案,推動學生合作閱讀
精讀是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方式之一,也是學生深入閱讀整本書的方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進行精讀時,存在諸多的問題,如在缺乏教師監(jiān)督的情況下逃避閱讀,不知道使用何種方式展示閱讀所得等,如此導致精讀效果不盡如人意。合作閱讀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法寶”。如在合作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互相監(jiān)督,積極投身閱讀活動中。對此,在了解學生自讀情況后,教師圍繞整本書閱讀內容及其目的,設計、應用研學案,推動學生合作閱讀,為學生進行分享交流打好基礎。
盡管《聰明的牧羊人——歐洲民間故事精選》中呈現的歐洲民間故事較為簡單,但其內涵深刻,如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質值得學生深入品味。于是,教師確定如此閱讀目的:品味人物形象品質,感知故事內涵,并就此設計讀中研學案(見表2)。
在讀中研學案的助力下,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合作閱讀。尤其,在合作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分工合作,各自閱讀不同的主題內容,由此提高整本書閱讀效率。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受到讀中研學案種種任務的驅動,邊閱讀邊思考,自主梳理故事內容,借此了解人物形象,尤其探尋人物的美好品質,增強對故事內容的認知。
在自讀后,學生自發(fā)地與小組成員共享各自的閱讀成果,介紹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美好品質,幫助組員建構良好認知。同時,組員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利用適宜的方式展現本組的閱讀成果,為進行分享交流奠定基礎。
三、讀后:設計、應用研學案分享交流
(一)化身故事角色,展現閱讀成果
在讀后階段,教師可以讀中研學案為基礎,應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展示閱讀成果,為進行指導做好準備。在讀中研學案的作用下,學生了解了故事內容,感知了人物品質。立足于此,教師應用角色扮演法,鼓勵學生依據研學案中的任務成果,化身為故事角色,為故事配音。如此活動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為學生展現數個故事,鼓勵他們自選故事內容。在自選故事內容后,學生與小組成員討論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人物品質等,由此對故事和人物形象建構認知。之后,學生遷移認知,扮演角色,用生動的語言展現角色特點,描述故事場景。
在學生自主練習后,教師鼓勵他們毛遂自薦,到講臺上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用口語化的語言進行交流,展現自己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理解。教師認真觀看、傾聽,了解學生對人物形象的了解情況,做好指導準備。
(二)利用研學案,教師進行指導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深入地探究閱讀內容,逐步地增強認知。研學案為學生提供了梳理、總結依據。在了解學生閱讀情況后,教師可以利用研學案呈現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并就此進行指導,促使學生增強閱讀認知。
比如,在扮演角色后,學生對部分人物增強了認知。為使學生深入地了解每個人物的美好品質,教師設計如下研學案(見表3):
之后,教師依據課堂教學情況,展現讀后研學案,使學生了解交流分享任務。在了解任務后,學生紛紛回顧故事內容,確定自己喜歡的人物形象。教師則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每個人物形象,鼓勵喜歡該人物的學生復述發(fā)生在其身上的故事。在學生復述之際,教師提出問題,如“灰姑娘是如何面對繼母及其女兒們的百般刁難的?她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方式?”。在一個個問題的作用下,學生透過灰姑娘的所作所為,感受到其“保持勇氣、善待他人”的美好品質。同時,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利用新穎的方式為灰姑娘制作海報,由此增強對其美好品質的認知,深入感知故事內涵,提高閱讀質量。
結? 語
綜上所述,設計、應用研學案可以使學生體驗多樣的整本書閱讀活動,逐步了解閱讀內容,鍛煉閱讀能力,提高整本書閱讀質量。鑒于此,在實施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立足閱讀內容和學生學情,把握讀前、讀中和讀后時機,精心設計研學案,并靈活應用,為學生指明閱讀整本書的方向,促使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合作閱讀,了解閱讀內容,同時發(fā)展多樣能力,提升整本書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田文芳.淺析小學語文“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2019(13):91.
鄭亞君.“學為中心”的小學語文研學單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019(02):28-32.
作者簡介:樊英(1982.12-),女,江蘇啟東人,任教于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獲南通市班會課一等獎,啟東市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南通市“優(yōu)秀班主任”,啟東市“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