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育紅 曾大慶 劉劍 歐陽志斌
[摘 要]自《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實施以來,九年級化學教學面臨“新課標舊教材”的窘境。《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大概念統(tǒng)領的單元教學,因此有必要在大概念視域下對現(xiàn)行化學教材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單元教學建議。
[關鍵詞]大概念;化學課程標準;教材分析;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2-0070-04
一、問題的提出
自《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以來,對“新課標”的研究已成為目前義務教育教學領域的聚焦點,比如“新課標”與“舊課標”(《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對比、“新課標”的新變化、“新課標”的解讀等,研究者大多是業(yè)界專家、學者。當下,九年級化學教師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是:現(xiàn)行九年級化學教材大多是2012年出版的,“新課標”已于2022年4月頒布實施,與之配套使用的新教材卻還沒有出版發(fā)行。這種情況下,如何開展好“新課標”倡導的大概念統(tǒng)領的單元教學,是化學一線教師應深入思考與探索的課題。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學習、思考及實踐探索,提出大概念視域下的化學教材分析與單元教學建議,旨在與同行交流學習。
二、大概念視域下的教材分析
(一)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的建構
“新課標”針對義務教育化學課程設置了五個學習主題,對于每一個學習主題,教師可運用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組織教學。關于“BCMAP”,“B”即Big idea(大概念),是指體現(xiàn)這個學習主題的化學觀念;“C”即Core content(核心內容),是指這個學習主題的核心內容;“M”即Method(方法),對應學習本主題主要應用的思維方法;“A”即Attitude(態(tài)度),對應本學習主題主要體現(xiàn)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P”即Practice(實踐),對應本學習主題的科學探究與實踐,包括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這種多維課程結構突出了大概念的統(tǒng)領性,并以核心內容為載體,通過科學探究與實踐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素養(yǎng)。BCMAP多維課程結構實際上與“新課標”倡導的大概念統(tǒng)領的單元教學相契合。
以“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學習主題為例,其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以“物質的組成”為大概念,教材從宏觀(元素)和微觀(分子、原子)兩個維度進行內容編排,幫助學生用化學的視角來認識物質。這必然會包含認識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思路與方法,比如用模型思想來認識原子結構。學生也因此認識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意義,比如可用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學科本質。至于這一主題下的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以及教材究竟以怎樣的編排順序和素材選擇來體現(xiàn)這一學習主題,則要等到新教材面世后才能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二)BCMAP多維課程結構下的教材分析及啟示
應用基于“新課標”中的五個學習主題及其內容的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結合科粵版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的內容,兼顧教材編寫邏輯,我們擬定如表1所示的BCMAP多維課程內容,旨在在課程實施的頂層設計上遵循新課標理念,為落實大概念統(tǒng)領的單元教學做好鋪墊。
對照科粵版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目錄(見表2)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第一章中的內容編排與表1中的學習主題1“科學探究與化學實驗”的課程內容吻合度較高,基本上體現(xiàn)了學習主題內容。因此,教師在運用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開展教學時舒適度也較高。但教材中的“1.3 物質的變化”則對應的是學習主題4“物質的化學變化”中的核心內容“4.2.1化學變化的特征及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教材第二章“空氣、物質的構成”的章節(jié)內容包括空氣的成分、分子、原子、離子及元素等相關知識。對比表1中的學習主題2“物質的性質與應用”及其核心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內容“2.1 空氣的成分”屬于這一主題中的核心內容,而“2.2 構成物質的微粒(Ⅰ)——分子”“2.3 構成物質的微粒(Ⅱ)——原子和離子”和“2.4 辨別物質的元素組成”這三部分教材內容對應表1中的學習主題3“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核心內容;教材內容“3.1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3.2 制取氧氣”“4.1我們的水資源”以及“4.2 水的組成”對應表1中的學習主題2“物質的性質與應用”的核心內容。
經(jīng)過上述分析,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在教材第二章內容的教學中的應用不會順暢。主要是因為本章教材內容實際上對應了表1中的兩個不同的學習主題,而不同的學習主題所要滲透的思路與方法通常會不一樣,需要重點培養(yǎng)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有差別。從學科特點及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適當增加學生學習物質的種類,可加強學生對身邊常見物質的化學視角認知,鞏固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實驗技能,發(fā)展學生的化學思維。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再轉入學習主題3“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核心內容的學習,體現(xiàn)了從宏觀向微觀轉化的學科特點,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有必要對教材第二章內容的教學順序做出調整,以期更好地體現(xiàn)BCMAP多維課程結構的優(yōu)勢。
另外,表1中的學習主題2“物質的性質與應用”的課程內容中包括“2.2.2 水”,“新課標”對其的教學內容要求是“認識水的組成,知道水是一種重要的溶劑,了解吸附、沉降、過濾和蒸餾是凈化水的常用方法”。而在教材中,體現(xiàn)“水”的相關知識內容的章節(jié)是“4.1 我們的水資源”和“4.2 水的組成”。查閱教材發(fā)現(xiàn),雖然教材第108頁明確提出了水有哪些物理性質,但沒有明確提到水的應用,只能在“人類離不開水”“珍惜水資源”等教材內容中找到一些隱性線索。也就是說,不論是“新課標”中對“水”的教學內容的要求,還是現(xiàn)行教材實際文本內容的呈現(xiàn),與“物質的性質與應用”這一學習主題的課程內容編排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教材內容“3.3 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相對獨立,教材中先介紹氧氣和一些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相關知識,再介紹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從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內容編排順序算是比較合理的,但從知識點的教學角度來看,燃燒、滅火、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現(xiàn)象及相關用途、安全等知識,與表1中的學習主題5“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更為接近。而且“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主題學習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大概念,促進學生建構化學變化的能量視角。因此,教師可以基于化學反應及能量視角將這部分內容與燃料(氫氣、碳)、化石燃料等知識點的相關內容結構化統(tǒng)整,以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樣的重組體現(xiàn)了化學與資源、能源及環(huán)境的密切聯(lián)系,從屬于表1中的“5.1化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大概念。
教材中的“學生實驗活動記錄和報告”這部分包含了三個實驗,能夠很好地對應表1中前四個學習主題的第5點“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但教材中并沒有能夠體現(xiàn)“跨學科實踐活動”的內容。
三、大概念視域下單元教學計劃的制訂與實施
綜合上述分析,充分運用大概念統(tǒng)領的BCMAP多維課程結構模型,參考科粵版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的內容,擬定如表3所示的單元教學計劃安排表。對比科粵版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目錄,擬定的單元教學計劃大體上與之保持一致,只是在章節(jié)內容呈現(xiàn)的順序上做了部分調整。這樣調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踐行新課標理念,體現(xiàn)大概念統(tǒng)領學習主題。同時,盡量維持教材原有章節(jié)的合理編排。其二,若將教材的原有章節(jié)打亂,并完全按照“新課標”中的五大學習主題及其核心內容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極具挑戰(zhàn)性和風險性,畢竟在新教材沒有出版前,誰也不知其中的變化。其三,從學校的實際工作出發(fā),在現(xiàn)行聯(lián)考機制下,各所學校的教學進度需要保持相對一致,局部而非大面積地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不會對聯(lián)考造成較大的影響。2022年度上學期,我們遵照表3的計劃開展教學,先行先試。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課時安排僅限于新授課,不包括習題講評課、復習課以及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課等,這些課的課時與教師教學用書建議的課時數(shù)基本保持一致。
四、實踐與反思
“新課標”頒布后,經(jīng)過前期兩三個月的研讀與準備,2022年下半年我們正式實施以大概念統(tǒng)領的教材內容順序重構教學。與按教材目錄順序進行的課堂教學相比,大概念視域下的單元教學內容更加緊湊,課與課之間的關聯(lián)度更高,教學時間(課時)更加節(jié)省,同時,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教學時也越發(fā)自信與從容,非常符合當前“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理念。盡管如此,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些地方未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比如,對于“新課標”中學習主題1的核心內容“1.2.1科學探究的能力”,教材中沒有相關內容與之對應,無法提供教學支撐。再比如,“新課標”前四個學習主題中都有“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而現(xiàn)行教材只提供了三個必做實驗,實驗數(shù)量明顯偏少。如何保證跨學科實踐活動的課時數(shù)、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以及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跨學科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等都有待進一步探究。相信這些問題隨著“新課標”的進一步推廣、新教材的出版發(fā)行都會得到解決。
“新課標”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我們在做好學習、培訓的同時,更應該付諸實踐,為“新課標”的落地奉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開發(fā)更多的優(yōu)質案例,為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做出貢獻,是一線教師努力的方向。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葉德偉,肖龍海.兩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比較研究:以“物質”內容為例[J].化學教學,2022(9):14-18,28.
[2] ?黃丹青,陳啟新. 先窮理之熟,后融會貫通:研讀《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有感[J].福建教育,2022(24):26-29.
[3] ?占小紅.《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變化、特征及啟示[J].化學教學,2022(8):9-13.
[4] ?苗成林,古麗娜·沙比提,孫佳林,等.新舊兩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實驗內容的變化研究[J].化學教學,2022(10):9-3,18.
[5] ?王磊.基于大概念統(tǒng)領多維課程內容,外顯學習主題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修訂重點[J].課程·教材·教法,2022(8): 47-54.
[6] ?錢揚義.《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科學探究與化學實驗[J].化學教育(中英文), 2022(21):13-20.
[7] ?王祖浩,遲少輝.《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核心素養(yǎng)、課程目標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的研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23):8-15.
[8] ?王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物質的性質與應用[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17):19-23.
[9] ?畢華林,王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物質的組成與結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17):14-18.
[10] ?王磊.《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物質的化學變化[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19):1-6.
[11] ?房喻,王磊.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12] ?江琳才.義務教育教科書 化學 九年級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13] ?鄭長龍,遲銘.從理念看變化:《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析[J].教師教育學報,2022(3):129-136.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