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智慧課堂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相結合,為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可能性。教師要在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不斷優(yōu)化課程教學設計,制定滿足學生要求的個性化教學指導方案,從而實現對傳統(tǒng)課堂的變革,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 信息化;智慧課堂;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賴紀海(1987—? ? ),男,江西上猶人,上猶縣第三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智慧課堂雖然仍在固定的物理空間之中進行教學,但具體的教學方式、教學設計與先前的傳統(tǒng)課程有很大的不同,是基于信息技術手段的一次課堂革命。智慧課堂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課堂,具備互動性、感知性、開放性等特色,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具體情境,從而拓展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一、智慧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把學習主體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放在首位,使學生能夠自主搜集、整理各種信息資源,掌握學習方法,增強知識技能。
(二)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
智慧課堂信息化融合要有效地將知識嵌入情境中,即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將知識內容與實際問題有效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探索最佳方案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三)培養(yǎng)協(xié)作能力
智慧課堂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間,教師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智慧課堂的各種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權和更加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教師設計難度不同的課堂活動,對學生進行分組,再讓各小組通過學生平臺端選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不僅參與面廣,還縮短了組織活動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師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只需觀察情況,并適當給予指導即可,有助于促進學生協(xié)作能力的發(fā)展。
(四)合理使用資源
智慧課堂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展示形式多樣。智慧課堂抓住了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合理使用各種資源來安排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小學生的課堂興趣,有助于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的實現。
(五)采用多元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在整合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教學主要通過回答問題、課堂練習、平時表現等方面來評價學生,但這種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并不能達到全面了解學生的目的。智慧課堂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諸如自帶的打卡軟件、通關小游戲、師生互動等功能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這些注重學生完成的過程不僅僅是最終成績的評價方式,能讓教師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情,從而實現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
二、智慧課堂教學流程模型分析
(一)課前階段——精準化的學情分析
課前階段應以學生的真實情況為起點,通過問卷、試題測驗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診斷性的學情分析。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通過數據驅動精準施教,是制定精準化的教學方案的前提。因為只有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等情況,才能合理地調整教學設計和課堂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質疑中進步,在討論中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課中階段——多樣化的師生互動
智慧課堂的出現為改善傳統(tǒng)課堂提供了有力支撐。利用智慧課堂構建實時交互平臺,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首先,靈活地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例如可通過讓學生分享預習情況,點評和精講學生課前反饋的問題等方式來引起學生共鳴,由此進入問題情境并導入課程。其次,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選擇并下達探究性任務及其要求。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教師提高指導效率,還有助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展示學習成果。再次,在過程評價上,教師監(jiān)督并幫助學生完成課堂練習,同時利用平臺精準捕捉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第一時間掌握個人或小組的學習情況,并給出合理的診斷性評價,激勵學生持續(xù)性的學習投入。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平臺反饋的課堂情況,如探究活動或隨堂練習的反饋信息,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鞏固、拓展和提升。
(三)課后階段——針對性的個性化輔導
智慧課堂的課后應用更能體現其優(yōu)勢,教師可以面向不同學生,靈活有序地開展個性化輔導,打破了原來的局限性。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上課前和上課時反映的各種情況,更有針對性地分配任務。其次,學生通過平臺提交作業(yè),教師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批閱,特別是客觀題,可以利用技術輔助自動批改并生成反饋,然后根據學生的個人作業(yè)情況向他們推送個性化學習材料。此外,還可以根據課堂的整體情況篩選共性問題,錄制相關的答疑微課或推送相關材料,幫助學生取得突破。當然,學生還可以及時發(fā)布自己的學習感受與疑問,讓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延續(xù)至課后。教師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進行總結和反思,可以更好地改進教學,最終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智慧課堂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
(一)思維化的教學目標
教師的教學觀念將影響其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擇?,F在,教學目標已從原來強調知識記憶,從根本上轉變?yōu)椤八季S化”,即在熟悉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學科性質與定位、學科培養(yǎng)要求等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挖掘學科知識所蘊含的思維取向和應用價值,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知識水平,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知識,設計和組織探究任務,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個人認知的基礎上積極體驗,充分發(fā)展學生在學習任務中的思維能力,學會在其他相似情境中舉一反三,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二)個性化的學習者
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個性化學習,即要充分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表現,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相匹配的學習任務,努力使所有學生都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教師應善于利用這種能力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fā)。
(三)任務化的教學內容
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更關心如何有效地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復制”給學生。智慧課堂教學設計強調情境的合理創(chuàng)設。任務型教學正是為了促進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和理解知識,全身心地參與任務探索過程而開發(fā)出來的新型教學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思考每個任務的可行性和具體的實施方案,形成對教學內容的獨特見解,幫助學習者在探索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四)全過程的教學評價
單一的評價方法會導致學生盲目追求結果,從而忽視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智慧課堂的技術整合有利于教學評價向全過程評價轉變。在學科培養(yǎng)目標的指導下,教師應將評價作為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僅要持續(xù)、密切關注,還要及時地給予反饋。
四、結語
智慧課堂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相結合,為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可能性。在智慧課堂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營養(yǎng)師,要以提高每個學生獨立發(fā)現、探索事物和解決各種問題能力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不斷優(yōu)化課程教學設計,制定滿足學生差異性要求的個性化教學方案,從而實現對傳統(tǒng)課堂的變革,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智慧教育新發(fā)展: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及智慧學習空間[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
[2]高琳琳,解月光.“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0):10-12.
[3]林雪冬.“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基于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探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9,16(10):212-213.
[4]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