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
摘? 要: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問題導向”的心理問題預防與治療到“發(fā)展導向”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轉變。文章從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和教育路徑兩個方面進行探討,注重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大的格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以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學生潛能的發(fā)揮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
關鍵詞:中小學;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紀以來,社會急劇變遷,人們承擔著角色沖突、社會變革、價值沖突等多重壓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自2012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以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問題導向”的心理治療到“發(fā)展導向”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轉變。
一、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伴隨著人們對心理疾病的了解而產生的,教師和家長的關注點常常聚焦在產生心理問題的個別學生身上,因此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在于預防心理疾病、治療心理問題。然而,“問題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心理健康教育只見“問題”不見“發(fā)展中的人”,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實施路徑都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原則。消極心理學模式下的教育范式過度關注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直接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枯竭化與路徑的狹隘化。
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有比心理治療更為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激發(fā)學生發(fā)展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興起于20世紀末的積極心理學,反對傳統(tǒng)心理學過于關注心理問題與障礙的傾向,強調彰顯人的積極心理品質與潛能。積極教育的內容涵蓋希望、感激、心理彈性、心理健康和幸福、成功應對、情感、生活滿意度、心理資本、樂觀、幸福、寬恕,以及作為人的價值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消極滯后的工作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品質、增強學生主觀幸福感為目標,以主動、開放、欣賞的視角將學生看作發(fā)展中的個體,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與個體潛能的開發(fā),為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心理后盾。簡言之,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幸福教育,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大的格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個體潛能的開發(fā)與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1. 專門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積極心理素養(yǎng)
課程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集中體現(xiàn)和反映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的載體。心理健康教育專門課程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抓手,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落地生根的重要載體。心理課具有覆蓋面廣、教育效率高的優(yōu)點,能夠系統(tǒng)、連續(xù)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符合我國當前專職和兼職心理教師人數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現(xiàn)狀。
心理健康教育專門課程帶有學科課程的痕跡,但絕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科課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地位低,課時量不能得到保證,擠占心理課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心理課隨意性較大,對心理課有效性的關注不夠,無論是從教學效果、教學效益上,還是從教學效率上都欠缺相應的監(jiān)督與評價。走馬觀花式的課堂教學導致了心理課堂“游戲化”,限制了育人功能的發(fā)揮。中小學應當將心理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通過必修課、選修課、校本課程等多種形式靈活開展,在尊重心理課實踐性、體驗性的基礎上,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時安排、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明確規(guī)定并嚴格執(zhí)行。
2. 心理輔導,滿足學生個性化心理需求
心理咨詢與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具專業(yè)特色的實施途徑,它對于解決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促進個性化成長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說開設系統(tǒng)的心理課程是從“面”的角度對全體學生進行通識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心理咨詢與輔導則是著眼于“點”的角度對學生具體的心理困擾進行個別化指導。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強調對學生業(yè)已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解決;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咨詢與輔導,不僅關注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干預,更加關注對學生發(fā)展性問題的支持性輔導。心理咨詢與輔導不再局限于心理疾病的治療,而是中小學師生心靈成長的助推器,是師生在自我實現(xiàn)路途上的精神享受。
另外,生涯發(fā)展指導成為心理咨詢與輔導的新內容,其突破了傳統(tǒng)“職業(yè)指導”的局限,關注學生生命歷程的價值,受到了關注。學生在生涯規(guī)劃的過程中實現(xiàn)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繼而影響著生涯規(guī)劃的過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應當主動擔當起生涯指導的責任,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人生規(guī)劃、建立自我成長的機制、獲取生涯發(fā)展的智慧。
3. 寓于活動,在體驗中煥發(fā)生命活力
學生的心理成長是在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的。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學生主觀層面幸福感的獲得、個體層面良好人格特質的實現(xiàn)與群體層面積極組織系統(tǒng)的建構,這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內涵不謀而合。首先,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中,適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動機,點燃學生主動尋求成長的內驅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以體驗者、建構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充分發(fā)揮了自主性。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程中,個體能夠感受到愛與寬容,激發(fā)個體潛能,這對于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獲得和良好人格的塑造起著重要作用。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學生能夠深化對自我的認知與評價,主動建構自我與群體的關系,發(fā)展利他行為,形成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為培養(yǎng)公民美德與公民責任打下良好基礎。
4. 學科滲透,于無聲中滋潤學生心靈
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被視為心理教師或者班主任的職責,心理健康教育以附設性的身份孤立于學校教學工作之外。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調動全員育人的積極性,實現(xiàn)心理教育與學校育人理念、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學科滲透是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fā)揮著“濡染性”的功能。學科教學是占據師生時間和空間最多的教育活動,各學科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學科滲透能夠為心理健康教育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是全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的標志。
5. 親職教育,全面優(yōu)化心靈成長環(huán)境
家庭生活的基礎性和持久性特點對個體心理發(fā)展產生的影響深刻且漫長。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絕非學校一方的責任,而是在發(fā)揮學校主體力量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家庭、社區(qū)的教育力量,全面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共同助力學生的心理成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設計、實施中,家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路徑不再囿于傳統(tǒng)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而是將心理課程、心理主題活動、個別咨詢與輔導、學科滲透、親職教育等途徑有機融合起來,內容涵蓋了學習心理指導、人際關系指導、自我意識指導、情緒教育等。心理教師的角色由單一的咨詢師和輔導者轉變?yōu)閷W生心靈成長的陪伴者和引導者,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
參考文獻:
[1]席居哲,葉楊,左志宏,等. 積極心理學在我國學校教育中的實踐[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6).
[2]蘇春景. 教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陳家麟.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崔麗娟,張高產. 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 心理科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