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財
摘 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能夠多維度、多層面健全學生的人格,塑造學生的品德。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囊括了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除了對課本知識進行教授,還應該將立德樹人放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為著力點,銜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組織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從思想、行為、知識、道德、情感、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立德樹人;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8-0184-04
小學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建設基本思想道德的黃金階段。教師作為語文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秉承著教書育人的理念,將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深耕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由此穩(wěn)進、順利、有序地推進德育工作,促進學生思想的進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充分凸顯語文這一學科的育人賦能價值。
1.小學語文教學落實“立德樹人”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將成績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所以在課堂中以通常以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為主,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傳授重難點知識和考點知識,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這不僅僅使課堂氛圍沉悶、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低迷,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同時很多學生難以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對學生的未來成長發(fā)展而言具有不利影響。
(2)過度依賴班級管理制度
語文這一學科本身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但是由于部分教師沒有充分挖掘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元素,更注重知識層面的灌輸,忽視對學生思想、行為、意識的正向引導,加之小學生比較愛玩、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很多學生在課堂中存在不守紀律的情況,部分教師則過度依賴班級管理制度限制學生的行為,這樣的教育形式與學生的天性、生理規(guī)律、法治精神、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相違背,最終難以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的任務。
2.小學語文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進程
我國教學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對各個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德育作為五育之首,融入學科教育中,推動德育的常態(tài)化發(fā)展是相關教育工作者最為重要的教育任務和使命。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實現學科教育目標凸顯語文的育人功能,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進程而言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2)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基礎性、啟蒙新階段,對世界、人生、自我的認知比較空白,而有效的德育引導,則能彌補空白,對學生思想行為、道德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從文字的表面探索文字所傳遞的思想、所承載的內涵、所弘揚的文化,以此帶給學生思維的啟迪、情感的熏陶、行為的指引,學生能夠將正能量的德育元素內化成為自身的思想品質,指導自身的實踐行為,讓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狀態(tài)、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健康的身心迎接明天、走向未來。
3.小學語文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1)找準德育滲透契機,盡顯語文化人價值
一個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相比于他的個人能力而言更加重要。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為內涵和人文精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牢牢立足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把握學科特點,找準德育的滲透契機,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學習活動中,自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構建高尚的人格品質,充分凸顯語文化人的功能。
其一,領悟自然風光,接受自然美學的熏陶教育。自然孕育著世間萬物,是一個豐富的資源寶庫,且大自然好似一個技術高超的雕刻家,將自然山水鐫刻成為一幅美艷絕倫的畫卷。語文教材中融入千姿百態(tài)、變幻無窮的自然風光,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用多元的思維、用簡短的文字構建了一幅又一幅讓人心馳神往的自然畫卷。基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則可以加強對教材內容的解讀,挖掘其中所囊括的自然元素,進而為學生打造一個美學世界,引導學生深入其中,盡情領悟自然之美、挖掘自然之美,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學生接受美學的教育和熏陶。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這一篇課文是屬于寫景的文章,主要圍繞“富饒”這一關鍵詞展開,用清晰的條例的邏輯、緊密的結構、精準的遣詞用句,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的西沙群島。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依托于文本內容,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引導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獨特的魅力與姿態(tài)。教師展示課件:“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從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學生帶著豐富的情感朗讀這一段話,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讀中想,借助“五光十色、瑰麗無比”這些形容詞,想象海水的美。
繼而教師可以繼續(xù)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苯處熢谶@一環(huán)節(jié),可以銜接豐富的圖片元素和視頻元素,帶給學生更強烈的感官刺激。然后讓學生說一說通過閱讀這一段話了解到了什么?有同學說:“西沙群島的海底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擁有著富饒的物資、多樣的生物、獨特的色彩,這是西沙群島最獨特的美?!痹谧詈蟓h(huán)節(jié),教師則可以進行總結提煉,借助多媒體出示西沙群島的整體風景圖片,展示整個島的版圖,以此讓學生了解到西沙群島是我國的海防前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它也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教師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激活學生對西沙群島的喜愛之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以此有序、順利地落實德育工作,達成良好的德育效果。
其二,走進大自然,領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小學語文教材中除了囊括諸多與自然風光有關的文學作品,同時也以濃厚的筆墨描寫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教師可以立足于相關的文本內容,從“人與自然”這一視角出發(fā),引導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領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以此帶給學生新的思考和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這一篇文章為例,這一篇文章主要是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時代和父親的對話,展現了父親對鳥的熟悉和熱愛,同時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采用了開門見山的方式,點明主題,說出了父親樹林和鳥之間密切的關系,也表明了文本的中心內涵和思想,奠定了文本的情感基調。而作者在后續(xù)的寫作中,并沒有采用濃墨重彩的方式直接寫父親對鳥的喜歡,而是通過父子之間看似不經意等對話,寫出了父親只要看到林中有動靜,聞到氣味就知道樹林中有鳥的存在,知道鳥什么時候喜歡唱歌,什么時候會受到傷害。
基于此,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帶入作者的角色,從敘事者、旁觀者、陪襯者的視角出發(fā),通過感知父親觀察到林子里有不少鳥,而我卻顯得茫然的時候,展開對比分析,以此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作者的父親對鳥到了了如指掌的熟悉程度,由此則能通過鮮明的對比襯托出父親對鳥的愛,點名父親是一個真正愛鳥的人。教師在這一系列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一文本,走進作者的世界,和父親關于鳥展開對話,使學生深受感染,形成愛鳥的情感,繼而引導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新的思考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2)豐富德育形式,深化德育內涵
其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一定程度而言,閱讀教學主要指的是教師從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切入,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入文本實際,走進閱讀世界,進而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而教師則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全力捕捉學生的學習情況,找準教學指導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核,最終達成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思維品格同步發(fā)展的效果。基于此,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做到慧眼識珠,加強對文本德育素材的挖掘,以此為切入點,引領學生領悟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高尚情操,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性任務。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愛家鄉(xiāng)的楊梅》為例,這一篇文章是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在文章開頭,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了對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楊梅的愛,而在后續(xù)的環(huán)節(jié)則通過運用擬人手法等,描寫了春雨中的楊梅樹楊,梅果的形狀、顏色、滋味等,作者將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楊梅呈現在文本中體現了作者對家鄉(xiāng)、對楊梅深厚的情感。這一篇文章是德育的重要素材,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豐富的情境,引領學生在情境中,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以此激活學生的情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德育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師可以談話導入:我國地域寬廣、地產豐富,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地方都有很多的特色水果,比如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有香蕉、椰子,那么同學都知道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什么特色水果嗎?被稱為江南奇珍、百果之王的水果是什么?學生則可以在互動探究過程中積極分享自己的家鄉(xiāng)特產,同時也引出楊梅這一關鍵詞。然后教師可以追問:“你們喜歡楊梅嗎?用一句話說一說你喜歡楊梅的理由?!?/p>
師生之間通過有效問答,使整個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悅、自由,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繼而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初讀課文,了解作者為什么對小小的楊梅如此熱愛,讓學生對楊美的魅力形成感情的認知。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讀課文,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和重要句子,領悟作者的情感。教師具體可以通過設計問題串的方式,引領學生加強對文本內容、作者情感的提煉和總結。問題如下:“文本中哪些詞句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對楊梅的喜愛?作者如何描寫楊梅的外形?楊梅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楊梅果的顏色呈現出什么樣的變化特征?作者采用大量的筆墨寫楊梅,只是因為喜歡楊梅嗎?”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討,學生則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在互動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維火花,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后教師可以總結全文,升華主題:“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總關情,故鄉(xiāng)的楊梅是作者永生難忘的記憶,每一顆楊梅都承載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愛,而我們也應該記住生育自己、養(yǎng)育自己的故鄉(xiāng)?!苯處熢陂喿x教學中落立德樹人的任務,既能激活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又能反作用于閱讀教學,使閱讀教學的效益有所提升。
其二,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俗話說,欲先立人必先立德,小學是塑造學生道德品行的重要階段,教師在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要放過每一個德育滲透的關鍵點,由此能夠實現語文學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價值,其中寫作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圍繞寫作主題,找準德育和寫作教學的融合點,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做到多措并舉,讓學生在思考探究、互動交流、創(chuàng)新寫作等環(huán)節(jié),碰撞出更多的寫作靈感,迸發(fā)出更豐富的真情實感,圍繞關鍵主題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實現對德育素養(yǎng)的內化。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這兒真美”這一寫作主題為例,教學落腳點在于讓學生能夠圍繞身邊的美景寫一篇寫景的作文?;诖?,教師可以將德育滲透到作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寫作教學與德育實現融合構建,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達成良好的德育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一:情境創(chuàng)設,交流記錄單,教師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前一個雙休日和爸爸媽媽起探索身邊美景的圖片、視頻等,在課堂上分享,展示,呈現自己的觀察記錄單,具體包括觀察地點、觀察時間、觀察發(fā)現、觀察感受。同學們則可以積極呈現公園、植物園、小區(qū)、山上、路邊等不同地方的美麗景色。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遵循寫作教學實際性和交際性特征,借助身邊美景這一主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寫作情景,讓學生在分享展示過程中加深對家鄉(xiāng)美景的了解,激活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同時又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靈感,為接下來的寫作教學打下牢固的基石。
教學活動二,明確要求,例文點撥。在這一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等文章,繼而教師都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不同的文章主要是圍繞哪個主題進行寫作,分別又是圍繞哪些環(huán)節(jié)進行介紹?學生通過對例文的賞析品鑒解讀,能夠獲得新的啟發(fā)和思考。然后教師可以借助習作教材中的例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觀察單,概括介紹自己所發(fā)現的美景。學生可以采用直接贊嘆、可以說出景物的特點,也可以談觀察景物的感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口頭交流、表達、能夠進一步梳理寫作思維構,構建寫作框架,明確寫作內容。
教學活動三:學生試寫,集體評議。學生可以展開初步寫作,然后將作品和同學們教師一起分享,其他同學則可以提出自己對這一寫作內容的看法和觀點。
教學活動四:搭建支架,修改分享。教師具體可以給學生展示《富饒的西沙群島》微課視頻,讓學生了解文本中的第五自然段主要是圍繞著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這一主題,總體介紹了海鳥多、鳥蛋多、鳥糞多。然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進行評議、修改,彼此之間相互幫助、協作,使作文內容更加完善、精致,具有可讀性。學生歷經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能充分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也使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夠獲得新的突破、飛躍。
教學活動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教師結合前期的教學活動,進行總結提煉,讓學生認識到生活是寫作的重要源泉。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美景,只要有心觀察,就能發(fā)現更多的美,我們在生活中要做美的發(fā)現者,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多彩的世界成為寫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這一教學活動旨在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意識。
(3)組織實踐活動,傳承傳統(tǒng)文化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而現代學科教育的目標之一則是讓學生能夠將學科知識融合運用于具體的情境中?;诖?,教師在推進德育的進程中,可以積極組織實踐活動,以此加強品德教育力度,拓展品德教育途徑。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例,教師則可以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中沉淀的文化內涵、傳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和情懷,達成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德育目標。
實踐活動一,故事講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出發(fā),說一說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來源、有哪些豐富有趣的神話故事或民間故事。同學們在課堂中積極發(fā)言:比如春節(jié)的來源主要與一頭叫年的獸有關,人們?yōu)榱税涯贲s走,所以后來延續(xù)了家家戶戶貼對聯、燃放鞭炮的習俗,寓意著祈求來年的幸福平安。
實踐活動二:古詩朗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朗誦有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例如,學生可以朗誦《元日》,感受詩人用濃厚的筆墨描繪的熱鬧節(jié)日景象。
實踐活動三:討論分享。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不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切入,了解節(jié)日的形式、特色習俗以及自己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擁有哪些深刻的印象和不可磨滅的記憶。
實踐活動四:主題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制作花燈、一起制作月餅或者包粽子等。在這一系列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搭建合作探究、自主展示的平臺,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過程中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和內涵等,激活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4.結語
總而言之,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可見,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是后續(xù)成長發(fā)展的立足根基。當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意義,繼而可以從找準德育滲透契機,凸顯語文化人價值;豐富德育形式,深化德育內涵;組織實踐活動,傳承傳統(tǒng)文化等多個維度著手,構建高品質的德育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康婷婷.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02).
[2]段天才.風正帆懸氣象新——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立德樹人[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10).
[3]許美琴.落實立德樹人,盡顯語文化人——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求知導刊,2021(37).
[4]盧秀玲.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J].語文新讀寫,2021(09).
[5]鄭軍玉.小學語文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有效利用部編教材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13).
[6]馬雙琴.簡談立德樹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落實[J].課程教育研究,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