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萍
摘 要 “體驗式”閱讀課堂中,應引導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探究與體驗來引發(fā)思考、形成感悟,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應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情感體驗要在親歷中形成?!绑w驗式”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激情誦讀,品讀文本的韻味;構建趣味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知文本的深刻意蘊;鏈接讀寫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情感感悟中增強表達能力。
關鍵詞 閱讀教學 體驗式 激情誦讀 創(chuàng)設情境 讀寫結合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獲取語言應用經驗,增強審美體驗,強化思辨能力,感受文化底蘊。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運用“體驗式”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感知、感受以及感悟的過程中沉浸到文本中,完成深度閱讀任務。
一、激情誦讀,品讀文本之味
誦讀是學生閱讀活動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獲得閱讀體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誦讀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文本內容,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調,在激情誦讀的過程中有效強化理解能力、感知能力與共情能力。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誦讀、品讀時間,使其能夠充分感受到文學作品在外部形式以及語言運用上的精妙之處。
比如,學習《登高》一詩前,首先可以伴隨著《二泉映月》這一悲傷婉轉的樂曲將《登高》的內容以充滿電影畫面的故事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故事性導語進行導入,而后為學生范讀《登高》,為學生營造出較為凝重的閱讀教學氛圍。在學生跟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誦讀要領,包括通過語調、語速、表情、動作進行感性表達。同時也要注重理性的把握,即在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進行誦讀??勺寣W生結合課前對這首詩歌的預習來分析寫作背景與作者生平,明確作者在極度困苦的狀態(tài)下完成了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教師可讓學生重點把握詩歌中的意象,體會作者的處境,比如解析“飛鳥”這個意象時,可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杜甫筆下的飛鳥與王維筆下的“鳥鳴山更幽”以及毛澤東筆下的“鷹擊長空”的差異,并借助這一只痛苦孤獨的鳥來想象作者的漂泊之感。而后讓學生將自己化身為作者,立足于急風與高天之下,進行誦讀。學生在讀到“風急”二字時,通過仿佛在唇齒之間顫抖來表現(xiàn)出了凄寒;在“天高”兩字中,則要形成較高的調子,同時帶有拖腔,雖然描繪得極為遼闊,但內心卻又渺小又孤單。有學生提出讀到“鳥飛回”幾個字時,心中想著鳥兒可以飛回家鄉(xiāng),但是家鄉(xiāng)對于年歲已高的作者卻是極為遙遠。在動作上,看天高應仰視,看沙白、清渚則要俯視,看鳥則要遠望,仿佛望著家鄉(xiāng)。教師應始終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年老的杜甫,站在一位孤獨的老人的角度,面對滾滾長江與蕭蕭落木會有怎樣的感受。這樣,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既感受到作者對于時光流逝的無可奈何,同時也體會到作者俯仰天地時開闊坦蕩的胸襟,情緒從低沉變?yōu)楦甙喊蹴?。最后兩?lián),要把握作者因年老多病、身世凄涼而形成的苦悶深沉及痛苦難解的情緒。
學生接受誦讀指導,有助于對詩歌深度賞析,通過反復誦讀,切實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變化與詩歌中的深層次意境,感受到作者運用意象抒情達意的精妙之處。因此,教師在體驗教學中應做好誦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通過誦讀在文本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情境創(chuàng)設,體驗文本之蘊
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鮮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體驗式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情感,形成感悟,解讀、體驗作品中的豐富意蘊。
比如,學習《祝?!窌r,考慮到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為辛亥革命結束后,與高中生所處的現(xiàn)代社會有著較大的差距,為了彌補現(xiàn)實與創(chuàng)作背景間的巨大鴻溝,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設置表現(xiàn)性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偵查案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抽簽的方式對小說中的不同角色進行演繹,以沉浸式的方式來再現(xiàn)故事情境,真正進入到故事之中,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體驗。
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出魯鎮(zhèn)年關祝福時節(jié)祥林嫂死亡案件,形成懸疑氛圍,激發(fā)學生偵破案件的興趣。按照分工,扮演祥林嫂、魯四老爺、四嬸、柳媽、衛(wèi)老婆子以及“我”等角色的學生需要結合課文內容進行陳述自己近期的活動軌跡,并通過形象的神態(tài)、動作將人物特征呈現(xiàn)出來,以趣味化的方式完成誦讀階段的任務。學生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捋順魯鎮(zhèn)的人物關系圖,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將其他人與祥林嫂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出來,同時對祥林嫂走向絕望的變化以表格方式進行展示,包括臉色、兩頰、眼睛、衣著以及精神狀態(tài)。通過對這些細節(jié)性的描寫來對作者提供的信息進行解碼,分析其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明確人物的喪夫、出逃、被迫改嫁、再次喪夫、喪子、遭受歧視以及最終淪為乞丐的經歷。在尋找真兇時,學生需要從祥林嫂與“我”的三問三答中解析人物的心理活動,明確“我”這一軟弱逃避但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并非殺死祥林嫂的真兇,但卻加速了其死亡。而后,學生繼續(xù)對四叔、四嬸、柳媽對祥林嫂的影響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他們都對祥林嫂的最終死亡應負有一定的責任,將祥林嫂的生路被阻斷,并給祥林嫂帶來無法承受的精神重壓,進而明確祥林嫂死亡的必然性以及人物悲劇的重要來源,明確封建禮教所具有的吃人本質。最后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對祥林嫂的死因進行撰寫分析報告。
教師可以將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進行結合,以文本為主干,為學生打造極具趣味性的課堂,增強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其主動地通過與教師的活躍化互動來獲取寶貴的閱讀體驗,既實現(xiàn)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同時也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實現(xiàn)發(fā)展思維的目的。
三、讀寫結合,延伸文本價值
在體驗式閱讀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情感體驗轉化成書面文字,在書寫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體驗,增強交流表達能力與鑒賞審美能力。
比如,《登泰山記》與《赤壁賦》群文閱讀中,教師可設置任務讓學生梳理作者的“山水游蹤”,明確作者在何時、何地,因何故與何人看到了何種景物,從而整體感知作品的內容,再運用思維導圖展示課文結構。在《赤壁賦》的結構導圖中,學生主要圍繞泛舟赤壁、放歌奏簫、主客問答以及主客喜笑的情節(jié)進行繪制?!兜翘┥接洝穭t圍繞泰山地勢圖、雪后登山圖、泰山日出圖以及泰山的自然及人文景物展開梳理。學生在體驗作者所描繪的風雪與水月圖景的過程中,領悟了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刻哲理。最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圍繞蘇軾書寫人物小傳或結合《赤壁賦》中的文化常識來進行小論文的撰寫。有學生對《赤壁賦》“壬戌”進行解讀,搜集了干支紀年法的相關知識,撰寫了文化科普論文,也有學生從人文角度對蘇軾在《赤壁賦》中寄托的入世精神、達觀情懷以及辯證思想進行深度解析,并與自己的生活進行聯(lián)系,將文本中的哲思延續(xù)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讀寫結合,為學生安排自主探究類的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使其將閱讀中形成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感受閱讀與寫作帶來的樂趣。
教師應讓學生在誦讀文本過程中,體會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意蘊美與情感美;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情境中,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增強文本解讀能力,發(fā)展思辨品質;讀寫結合,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積極完善“體驗式”閱讀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給學生帶來更為豐富的閱讀體驗,能力提升。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江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