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瑩 逄世龍
摘? ?要:自1945年成立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陸續(xù)發(fā)布了幾份全球性報告,以重新思考教育在社會轉型關鍵時刻的作用。近年來,在追求高速增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世界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也面臨著多重危機。202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次發(fā)布報告《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提出需要對教育本身進行變革,建立起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以修補不公正的現象并改造未來。該報告對新的社會契約進行構想,并從課程、教法、教師、學校以及教育機會五個向度提出了重構教育的組織方式,以此作為指導未來的行動框架。
關鍵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未來教育;教育社會契約;重塑教育;行動框架
中圖分類號:G51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 10.3969/j.issn.1672-3937.2023.03.09
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部巴黎發(fā)表演講,強調“教科文組織一定能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譜寫新的篇章?!盵1]自1945年成立以來,UNESCO陸續(xù)發(fā)布了若干份全球性報告,以重新思考教育在社會轉型關鍵時刻的作用。這些報告始于富爾委員會1972年提交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并在德洛爾委員會1996年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延續(xù)。這些報告在世界范圍內極具影響力,使“教育先行”“公民教育”“終身教育”深入人心。近年來,在追求高速增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世界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也面臨多重危機。2019年9月,UNESCO發(fā)起了“教育的未來”倡議,旨在調動人們的思想,通過變革教育應對全人類目前面臨的各類挑戰(zhàn),并提倡采取相應的行動。[2]2021年11月,UNESCO面向全球發(fā)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以下簡稱《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提出需要對教育本身進行變革,建立起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以修補不公正的現象并改造未來。該報告從社會契約角度重構了教育,并從課程、教法、教師、學校以及教育機會五個向度提出了重構教育的方法與原則,以此作為指導未來的行動框架。
一、失衡現象:重塑教育的背景
人類社會出現了多重失衡現象:全球貧困水平已經下降,但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卻在加??;最高水平的生活與歷史上最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并存;在不斷征服自然的同時,人類受到自然的反噬,環(huán)境與氣候的持續(xù)惡化威脅著人類和地球上其他物種的生存;數字技術使我們比以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也造成了社會的分裂與緊張。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全球大流行進一步凸顯了人類和地球的脆弱性。我們面臨著一個生存的選擇:繼續(xù)走不可持續(xù)的道路或者徹底改變方向。繼續(xù)沿著之前的道路前行,將意味著人類不斷擴大不平等和剝削、環(huán)境的不斷破壞、不斷升級的暴力威脅,以及受到侵蝕的社會凝聚力和人類自由的威脅,同時還將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災難性后果。此外,人類也將承擔社會技術和數字轉型帶來的風險。因此,我們亟需采取緊急行動來改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迫切需要重新平衡我們與彼此、與地球以及與技術的關系。
教育發(fā)揮著開啟潛在未來的關鍵作用,但目前的教育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失衡現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世界各國在教育領域實現了持續(xù)發(fā)展,各級各類教育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如今,全球人口達到80億,95%的人接受過教育。中小學入學率在各地區(qū)和國家逐步提高,失學青少年比率明顯下降,學前教育參與率也顯著提高。此外,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盡管全球人口的受教育機會顯著增加[3],但獲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仍然不充分,教育不公平現象依然存在,教育質量在多個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一方面,歧視依然存在,并且往往具有系統(tǒng)性,體現在性別、種族、文化等方面。這些歧視因素剝奪了數以億計的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接受優(yōu)質教育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往往難以滿足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需求和愿望。低質量的教學正在扼殺兒童和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力和好奇心。一些受教育者既沒有為應對當前挑戰(zhàn)做好準備,也沒有為應對未來挑戰(zhàn)做好準備。因此,我們需要對教育進行變革,解決不公正、不充分的問題,使教育變得更加包容。
教育是塑造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框架的重要支柱。教育的力量在于將我們與世界和他人聯系起來,調動知識幫助我們駕馭這個不斷變化和不確定的世界。面向當前至2050年的教育,共同世界研究集體(Common Worlds Research Collective)于2020年11月提出了七方面的教育宣言,認為人類要放棄自我幻想并回到“現實”中來,以共同世界為基礎將我們重塑為地球生物,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會融入這個世界[4]。2021年11月,UNESCO在《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報告中構想了新的社會契約。以建立公正、公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為指導目標,提出我們需要建立起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從而重建人類之間、人類與地球、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系,為實現更好的未來而進行改造。正如UNESCO總干事阿祖萊所說:“這一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是我們修復過去不公正和改變未來的機會?!盵5]
二、平衡重建:重塑教育本身
面向未來,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教育社會契約。社會契約不僅僅是一種交易,而且是一種植根于文化的規(guī)范、承諾和原則。在社會契約視角下,教育被視為一種社會政策和手段[6],是一種社會成員之間為共同利益而合作達成的隱形協議(implicit agreement)。教育的社會契約反映了人們對公共教育目的的共同看法。20世紀以來,公共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為兒童和青年提供義務教育,進而促進公民和國家的發(fā)展。然而,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教育逐漸走向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邏輯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也對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產生了深刻影響。教育的功能逐漸聚焦于為個體利益服務,范圍縮小至幫助個體獲得工作、提高社會地位等,忽視了教育對社會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7]由此,教育的公益性功能被嚴重忽略,包括社會化功能、推動道德和社會進步的功能、使個體能夠發(fā)展超越狹隘的自我利益的功能等。[8]在此社會契約下,教育系統(tǒng)長期錯誤地灌輸了一種信念——短期的特權和舒適比長期的可持續(xù)性更重要。諸如此類強調個人成功、國家競爭和經濟發(fā)展的信念,使得人們忽略了團結、理解人類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及對彼此和地球的關愛。當前,人類和地球的未來面臨嚴重風險,我們需要重塑教育,建立起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以幫助我們共同應對挑戰(zhàn)。
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必須糾正過去的不公正,將人們團結在一起,提供必要的知識、科學和創(chuàng)新,為所有人塑造一個以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正義為基礎的可持續(xù)未來。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必須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原則。一是確保終身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權利。受教育權是實現所有社會、經濟和文化權利的關鍵,必須繼續(xù)作為新社會契約的指路明燈和基礎。長期以來,受教育權被理解為“兒童和青年在學校的受教育權”。教育需要對建設人類能力做出更加深刻的承諾,受教育權應覆蓋所有年齡段和所有生活領域。此外,為保障所有人的受教育權,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必須以人權為基礎,以不歧視、社會正義、尊重生命、人類尊嚴和文化多樣性等原則為依據,同時包括關懷、互惠和團結的倫理。二是加強教育作為公共事業(yè)和共同利益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在人們與他人和世界的接觸中共同經歷的。教育機構應最大程度保證學生的多樣性,以幫助他們跨越差異的界限,相互學習。另一方面,教育是被共同治理的。地方、國家和全球層面的教育治理模式須具有包容性和參與性,不同的觀點和聲音都需要被納入教育政策和決策過程中。因此,作為一項共同的社會事業(y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不僅要確保為教育提供充足和持續(xù)的公共資金,而且要承諾讓每個人都參與到有關教育的公開討論中。
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不僅包括構建教育系統(tǒng)的基本原則,而且包括為建立、維護和完善這些系統(tǒng)所做的各項工作。為了強化教育作為一項公共事業(yè)和共同的社會承諾,以及作為最重要的人權之一和國家、公民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教育需培養(yǎng)公民受教育的能力,使他們成為自主的、有道德的思考者和行動者。這意味著要讓受教育者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發(fā)展他們的能動性、責任感、同情心、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從多方面提高他們的社會情感能力。為了使教育與這一宏偉的愿景相一致,有必要建立起新的教育組織方式。
三、平衡發(fā)展:重塑教育的五個向度
19世紀和20世紀建立了舊教育社會契約,其教育組織方式具有以下五個向度。其一,舊的課程:教育是通過課程傳授的,課程是按照學科網絡組織的;其二,舊的教法:教育被視為一個教學項目,根植于教師在班級中講授的課程,但學生個人的成就被賦予更高的優(yōu)先級;其三,舊的教師:教學被認為是一種單獨的實踐,依靠各學科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實現有效教學;其四,舊的學校:學校是按照固定模式組織起來的,這種模式在建筑、組織、程序上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受環(huán)境影響;其五,舊的教育機會:教育的組織形式是在專門機構中教授年齡相仿的學生群體,這些機構離家庭和社區(qū)較遠,當學生被認為他們已經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時,教育就會結束。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下,需要一種全新的教育組織方式?!豆餐匦聵嬒胛覀兊奈磥怼穲蟾娌粌H呼吁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還從課程、教法、教師、學校以及教育機會五個向度提出了實現新的社會契約的教育組織方式。
(一)重塑課程:從傳授知識到共造知識
課程兼具教育性與社會性,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課程問題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圍繞教與學的內容與方式的討論從未停止。未來教育將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必須重新思考和想象課程。課程應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和環(huán)境破壞的內容,讓學生準備好適應、緩解甚至扭轉氣候變化,同時要適當吸收女權主義觀點和本土知識體系,使學生學會關心彼此、關心地球。然而,對知識的強調并不意味著內容必須占主導地位。知識從來都不是完整的,它始終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而在知識傳遞過程中還會伴隨不平等的現象。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課程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能力,支持他們進一步獲取和生產知識,并培養(yǎng)批判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下,課程要從豐富的常識中生長出來,以支持生態(tài)的、跨文化的和跨學科的學習,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和生產知識,同時培養(yǎng)他們批判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課程問題始于斯賓塞1859年提出的經典問題——“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在培養(yǎng)個體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過程中,課程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幾十年來,關于課程的爭論一直圍繞學科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平衡展開。我們要認識到,知識如何在產生、應用與反復檢驗中持續(xù)發(fā)展,知識共享空間(knowledge commons)與課程發(fā)生著復雜的相互作用。一是從歷史角度,課程不是由“已有知識”(completed knowledge)組成的,而是以連接不同世代的知識為依據,在傳遞的過程中留出審查與更新的空間。二是從方法角度,課程需要將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聯系起來,同時將情景化的社會情感學習納入其中,支持性別平等、消除不公,強調氣候變化教育,并意識到社會正義與生態(tài)正義的緊密關系。三是從能力角度,課程取決于知識與能力固有的關聯性:為增加參與全球對話的機會,讀寫能力與多語言教育應受到重視;鑒于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廣泛應用,計算能力在未來教育中同樣重要;通過推廣科學知識和調查方法培養(yǎng)學習者的科學素養(yǎng),憑借數字教育培育關鍵技術素養(yǎng)(critical digital literacy),進而引導技術創(chuàng)新和社會數字化轉型;重建教育與人文科學的聯系,加強對人類社會與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增進學習者對世界的理解;人權教育可以提高國家教育系統(tǒng)的整體效率,相關課程在解決性別不平等和種族主義問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高等教育在共同知識生產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大學可以通過合作和國際化進一步開放知識共享空間,還應該支持跨文化和多樣化的知識生產方法。
展望2050年,我們需要超越將課程視為學科網絡的傳統(tǒng)看法,從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重新認識課程。指導原則如下:一是課程應提高學習者利用和創(chuàng)造共同知識的能力;二是課程要重新定位人類在世界中的地位;三是課程需通過培育科學素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來幫助學習者抵制虛假信息的傳播;四是強調人權與民主參與的人權課程應成為改變人類和世界的基石。[9]
(二)重塑教法:從個人競爭到團結合作
教學法在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它使教師與學習者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同時發(fā)生改變。在市場化原則的影響下,考試分數成為教育者追求的唯一目標[10],教學法變得枯燥和壓抑,呈現出客觀、有章可循、可控的特點。重新審視教學法,我們發(fā)現其活動方式靈活多樣,不存在普適性的規(guī)律。它既不能被完全控制,也不可能完全重現。一本書可以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副本,卻沒有兩種相同的閱讀方式。同樣,雖然可以有兩個相同的教案,但不存在兩種相同的教學方式。文化和種族的多樣性造就了學習本身的差異性,新的教學現實不斷產生,教學在內在異質性的、不斷被建構的時空中不斷產生。此外,在運用新的教學技術進行教學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技術的局限性,以及增強現有權力結構和加劇當前問題的風險。因此,必須選擇能夠培養(yǎng)相互依賴和團結的價值和原則的教學法,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并推動所有學生的學習。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下,合作與團結的教學法應該基于消除歧視、尊重多樣性和補償公正的共同原則,并以關懷和互惠為道德框架,培養(yǎng)學生和教師的能力,以信任的方式共同改造世界。[11]如杜威所言,“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12]教學法一直在知識觀念的發(fā)展和教學實踐的反思中不斷重塑。教學法的形式與特征受到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張力變化以及內外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不斷發(fā)生變革。許多有效教學形式是在超越典型學科界限的思想交融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教學法需要反映跨學科性,培養(yǎng)以團結和合作為原則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基于項目和問題的跨學科合作學習提供了新的機會,使學生在課程和教學法中認識到世界將持續(xù)發(fā)生變化;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和社區(qū)參與打破了學校和社區(qū)之間的壁壘,將團結作為教學法的核心原則,而不是側重于符合自身利益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團結的教學法應以包容和跨文化的教育為基礎,注重多樣性、差異性和多元化,促進學生形成跨文化的公民意識[13],從而消除偏見、成見和潛在的分裂傾向。與此同時,參與式和合作式的教學法可以出現在個體生命的各個階段,如在幼兒階段強調親密的接觸、新奇的探索和多樣的游戲,在初等教育階段加強本地合作教育和增加文化理解機會,在中等教育階段通過提供更多的挑戰(zhàn)和足夠的機會使青少年以有意義的方式接觸現實世界。此外,高等教育階段的教學法同樣值得關注,教育是大學的中心任務之一,對個體和集體未來生產能力的發(fā)展和應用至關重要。其目標是培養(yǎng)個體具備深刻理解力、掌握熟練技能和擁有反思態(tài)度。因此,需要加強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的聯系,參與超越傳統(tǒng)講授式的知識傳遞模式,將更多新式教學法滲透到高等教育中,如實地研究、研討會對話、行動研究、社區(qū)項目等。
展望2050年,我們需要放棄長期以來優(yōu)先考慮個人主義和競爭性的教學模式,以合作與團結原則重塑教學法。指導原則如下: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應該成為教學法的框架,這有助于加強學習者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系;二是將合作與協作視為學習型社區(qū)的重要特征,教育使人們有能力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三是應將團結、同情、同理心扎根于學習方式中,教學中注重消除歧視、偏見和分裂;四是建立以教師為主導的、促進學生學習的形成性教學評估指標,降低競爭性、高風險標準化評估的重要性。[14]
(三)重塑教師:從單打獨斗到團隊協作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一方面,教師具有重要的社會角色與功能。從古至今,歷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包括哲學家、精神領袖、科學家等)都被描述為教師。他們在教育周圍的人的同時,將人類繼承的知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教師在19世紀和20世紀教育社會契約的建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推進義務教育大眾化的核心。教師逐漸成為個人工作、角色、成就方面的“代理人”。由于教育需求猛增,以教室為學習單位的模式被擴大,形成了同一年級組下的各個班級。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擴大的“蛋箱式”學校教育模式并沒有重新建構教師的角色。教師沉浸在各自的獨立“王國”中,各自負責自己的教學,較少進行互動。這種個人主義模式使教師走向不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因此,我們需要對處于中心地位的教師重新進行評價與想象,將教師重塑為一種“合作性的職業(yè)”,從而激發(fā)新的知識,帶動教育與社會變革。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下,學校、社區(qū)、家庭、行政人員、高等教育和政治實體要對教師進行協助,承認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并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教師發(fā)展。首先,教師的個人才華和能力需要通過合作和支持得到加強。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組織是一個能使個別人的力量得到倍增的工具”[15]。未來的教師需要與其他教師、專家合作,為學生提供他們所需的全方位支持,包括對健康營養(yǎng)、心理健康、社會服務、特殊學習需求的支持,同時注重家庭在教育中的有效參與。其次,未來的教學必須充分保證教師的自主權,并且輔之以強有力的支持,如技術支持、與同行合作、與大學教授和專家合作等,以實現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目標。教學并非只是讓教師在教室里單獨授課,而是學校整體工作中與其他教育工作者共同進行的活動。學校應建立學習空間網絡,將課內和課外學習的邊界模糊化甚至消除。當教學以問題和項目為基礎,在多樣化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時,協作會自然地出現。再次,教師需要得到可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包括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和職后培訓,這是一個豐富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過程,貫穿其終身。有效的教師教育不僅要使這一職業(yè)吸引足夠多的候選人,還要以團隊合作為主旨重新設計教師角色,并給予其足夠的專業(yè)知識、資源和基礎設置的支持。入職培訓應支持教師通過合作的方式設計課程,并能夠得到有經驗同事的指導。職后培養(yǎng)要易于融入實踐,與教師的日?;顒酉嗦撓?,并明確集中于學生應學習的內容以及教師應支持這種學習并評估他們進步的任務。最后,教師應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當教師被視為反思性實踐者和知識創(chuàng)造者時,他們就能夠對不斷增長的知識體系作出貢獻,從而改變教育環(huán)境、政策、研究和實踐,不但限于自己的職業(yè)范圍,而且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
展望2050年,我們必須擺脫將教學作為教師的單獨實踐,擺脫依靠教師個體來實現有效學習的想法,使教師成為一個合作性職業(yè)。指導原則如下:一是合作和團隊精神應成為教師工作的特點;二是生產知識、反思和研究應該被認為是教師教學的組成部分;三是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自主權必須得到維護和保護;四是教師應參與有關教育未來的公開辯論和對話,以重新構想教育。[16]
(四)重塑學校:從封閉時空到開放時空
為了實現合作與團結的教學法,加強課程與共同知識之間的關系,重塑學校變得至關重要。學校是整個社會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核心支柱,它們的活力體現了社會對作為人類公共活動的教育的承諾以及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承諾。重要的教育工作發(fā)生在很多的時間和空間里,但學校的時間和空間是獨特的。學校已經成為有意識地組織個體與知識相遇的關鍵時空之一。學校是集體生活的形式,它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促進他們從處于不同年齡和人生階段的他人中學習。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大部分學校都具有統(tǒng)一的程序、架構和組織模式,這些模式都是為了傳授既定真理主張。近幾十年來,許多重要的轉變對學校封閉的時間和空間提出了挑戰(zhàn),學校需要與其他教育空間更加緊密地銜接。為此,學校必須打破僵化、統(tǒng)一的組織模式,轉變?yōu)榘莺蛥f作的新場所,從而面向更加公正和公平的未來。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下,學校的時間和空間需要成為連接學習者和知識共享空間的門戶。首先,學習空間由教室轉變?yōu)閷W習者社區(qū)。學習需要有效的人際互動、對話和交流,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這種互動。傳統(tǒng)的學校常常根據年齡、成績、性別或能力對學生進行分類。未來的學校則不同,教師可以靈活地發(fā)展、試驗與調整學校內學生的分組情況。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教師,他們將需要與同學進行持續(xù)接觸。盡管需要保護學校的社會空間,但它不應該被封閉在圍墻內。學校可以是開放且靈活的,利用廣泛的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其次,學校需要支持多樣化教法的結構。課程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使一組學生擁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通過課程可以組織教育活動和推進代際間的對話。然而傳統(tǒng)課程設計被定義為每天或每周重復的固定時間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學校的課程和時間表需要重新制定,為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提供支持(如基于問題與項目進行設計)。再次,學校需要數字通信技術的支持。數字設備在支持學校創(chuàng)新教學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潛力,數字工具也逐漸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家長溝通的有效方式。數字技術也為人們獲得知識和經驗提供了新的機會。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利用數字工具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溝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學校需要建立合作和關懷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不同的人群進行相互配合與學習。教師和學生可以產生新的思想、文化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這不僅可以幫助兒童和青少年為接受未來生活的挑戰(zhàn)做好準備,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
展望2050年,學校不再有統(tǒng)一的程序、架構和組織模式,需要通過多方的努力進行重塑。指導原則如下:一是學校成為一個讓學生獲得挑戰(zhàn)和可能性的空間,這些挑戰(zhàn)和可能性是他們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二是重新設計和構想學校的空間布局、時間安排、學生分組,以培養(yǎng)個體的合作能力;三是數字技術應旨在支持學校內活動;四是學校保障人權,并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碳中和的典范,為向往的未來做出示范。[17]
(五)重塑教育機會:從固定時空到跨越時空
人類的活動是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時空是教育活動存在的基礎??v觀整個社會,正規(guī)教育之外仍然存在豐富的教育可能,所有時間和空間的潛在的學習需求與相應的文化價值亟待挖掘,未來教育的時空將發(fā)生巨大變革。近幾十年來,終身學習的原則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梢灶A見,人類壽命將會持續(xù)延長,某些地區(qū)將會有四代人以前所未見的方式生活在同一時空。這種變化將使得成熟與成年的文化概念受到考驗,同時也將深刻地改變教育。因此,教育政策需將重點轉向整個人生,并給予成年人和老年人特別關注。因此,我們需要借鑒全納設計的原則,以全納理念指導教育治理工作。與此同時,應該連接現實與虛擬的學習場所,強化政府的監(jiān)管責任,并將人類的受教育權擴展至終身。
在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下,人們應該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享有豐富的教育機會,并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空間中擴展這些機會。從時空之維反思教育體系并非新近的嘗試,50年前《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就曾指出教育必須超出傳統(tǒng)學校的范圍,教育不是人生中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的分離行動,需要重新設想教育空間多樣性的可能與潛力[18]。新的教育社會契約的基本原則之一——所有人都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19],意味著學習不會結束,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動態(tài)的學習文化以及相應的新價值與新需求。如今社會中很多教育機會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如社交媒體、數字平臺等),傳統(tǒng)的“學校形式”(school format)也極大限制了教育的可能性,因此教育必須在所有空間和時間上得到擴展和豐富。一方面,數字平臺和地球生物圈應成為重要的學習空間。數字技術在提供公共性與包容性教育上有巨大潛力,要為未來的教育提供可靠的公共數字基礎設施,同時也要關注對學生和教師數據的保護。人類與自然是互惠互賴的關系,我們既是社會人,也是生態(tài)人,教育要將學習者置于活生生的地球之中,讓他們與其他生命一起承擔塑造世界的責任。另一方面,在人口年齡結構將發(fā)生變化的背景下,教育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教育需要在個體的整個生命周期和人生不同階段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照料兒童和老人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方面,要讓學會關愛成為教育的重要方面,使不同年齡的學習者具備建立持久而強大的“關愛關系”(caring relationship)的能力。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可,而參與和包容則是成人教育解放性的重要體現。為確保弱勢群體獲得終身教育的機會,我們需要關注非正式學習和數字技術學習在成人教育中的重要性。國家有責任和義務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這不僅需要保證教育系統(tǒng)有足夠的資金并具有公平性,也需要正確管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從多方面保障所有人的受教育權,如獲取準確信息和獲得文化資源等。
展望2050年,我們將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空間中不斷擴展教育機會,充分保障人們的受教育權。指導原則如下:一是個體在人生各個階段都應享有接受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二是教育系統(tǒng)要與自然、虛擬學習場所相連;三是加強政府對公共教育的監(jiān)管和資助;四是需要擴大受教育權。[20]
四、結語
UNESCO在《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中分析了人類目前面臨的失衡現象及其不可持續(xù)性,并以重塑教育為立足點提出了重塑未來的設想。報告基于社會契約視角看待教育,建立了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所需的五個向度的變化。第一,教法應圍繞團結、合作的原則來組織,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社會和道德能力,又要消除偏見、成見和分裂的學習;第二,課程應強調生態(tài)、跨文化及跨學科的學習,既支持學生獲得和產生知識,也發(fā)展他們批判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第三,教學工作應成為一項合作性工作,使教師既是知識生產者也是反思實踐者;第四,學校的結構、空間、時間、學生分組都應被重新設計,以鼓勵并使受教育者能夠一起合作;第五,教育機會應擴大至整個生命周期,并在不同的文化、社會空間中提供,以此作為指導未來乃至2050年教育的行動框架(見圖1)。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003).
[2][5]UNESCO. UNESCO launches global futures of education initiative at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EB/OL]. (2019-09-23)[2021-11-14]. https://en.unesco.org/futuresofeducation/news/unesco-launches-global-futures-education-initiative-united-nations-general-assembly.
[3][7][9][11]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EB/OL]. (2021-11-10)[2021-11-14].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1=null&queryId=729ae008-2af1-4315-86d8-8385e8b81ec5.
[4]Common Worlds Research Collective. 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 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EB/OL]. (2020-11-24)[2021-11-14].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4032?1=null&queryId=f786504d-155f-4a6c-a269-2377342937b3.
[6][8][10][14][16][17][19][20]DESJARDINSL R, TORRES C A,WIKSTEN S. Social contract pedagogy: a dialogical and deliberative model for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EB/OL]. (2020-11-01)[2021-11-14].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4879.locale=en.
[12]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M]. 王承緒, 譯.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4.
[13]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 (2015-08-26)[2021-11-28].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post2015/transformingourworld/publication.
[15]德魯克. 后資本主義社會[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8: 52.
[18]FAURE E, HERRERA F, KADDOURA A R, et al. 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EB/OL]. (1972-05-18)[2021-12-03].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001801.locale=en.
A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alysis of the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ZHANG Wanying? ?PANG Shil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45, UNESCO has released several global reports to rethink the role of education at critical moment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world has undergone fundamental changes and humanity has faced multiple crises in the pursuit of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December 2021, UNESCO released Reimagining Our Future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which proposes to transform education and build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as a way to address injustices and transform the future. The report conceptualizes a new social contract as a framework for action to guide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It proposes five directions for reorganiz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pedagogy, teachers,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Keywords: UNESCO;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Reimagining education; Framework for action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呂伊雯
作者簡介:張婉瑩、逄世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