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濤 王斯琦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認識“吾、弗”等生字以及多音字“夫”,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借助注釋、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內容,能說出“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
3.背誦課文:積累經典美文,感受文言文言簡意賅的特點,體會文言文的無窮魅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導入新課知寓言
1.出示圖畫猜故事:守株待兔、濫竽充數(shù)、老馬識途、自相矛盾。
2.總結幾個故事的共同特點。
(1)都是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字數(shù)不多,言簡意賅。
(2)都出自《韓非子》。簡介韓非子: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設計意圖:導入環(huán)節(jié)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趣味性足,簡潔明快。同時明確寓言文體及特點,初步了解作者,激發(fā)閱讀興趣。)
二、讀一讀,初步感知讀寓言
1.自由讀。明確要求:讀通課文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有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名讀后交流:讀這篇文言文給你什么感覺?(不好讀,有些字音不好把握,不知道怎么斷句……)
3.指導讀生字:出示“鬻、譽”和“弗、夫”兩組同音字,對比讀。
4.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斷句,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5.師領讀后生齊讀,引導讀好停頓和斷句。
(設計意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北经h(huán)節(jié)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給學生充分讀的空間,通過自由讀、指名讀、范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朗讀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把學生帶入到語言文字的情境之中。同時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jié)奏美,也為后面理解文言文做好鋪墊。)
三、說一說,理解故事懂寓言
1.指導理解字義。課文讀通了,還要把課文讀懂。我們在理解文言文字義的時候,有哪些辦法?舉例交流討論。
(1)再次出示“鬻、譽”和“弗、夫”兩組同音字。這兩組字讀音相同,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是看注釋,二是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概括板書:注釋法、(聯(lián)系上下文)猜詞法。
(2)出示“堅、利、應、同”,嘗試理解意思。古文用詞簡練,為了理解字義,我們可以給這個字擴個詞,如“堅固”“鋒利”。相機概括板書:擴詞法。
(3)出示含有“之”字的不同句子,理解“之”的不同字義。相機概括板書:換詞法。
匯總如下表:
2.理解故事內容。
(1)請同學們用上這些方法,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大意。
(2)生自學。同桌之間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大意。
(3)展示交流。指名說說故事大意,相機指導。
(4)根據(jù)對故事大意的理解,再次朗讀全
文,注意停頓與節(jié)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照注釋,用上各種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課文的文言形式已經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步形成了白話文。既理解了文義,又學會了理解文言文字義的方法。)
四、演一演,聯(lián)系實際悟寓言
1.布置任務:同桌分角色表演故事,可以通過想象增加合理的情節(jié),讓故事更生動,注意對話要用上文中的句子。
2.展示表演:指導學生想象“鬻盾與矛者”叫賣的場景,注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
3.交流:“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
(1)說說圍觀者問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他為什么會問這個問題?他當時可能會怎么想?(由此理解文章寓意,即說話做事不要言過其實,要前后照應。)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通過表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以及寓意的理解,培養(yǎng)結合實際思考問題的意識。聯(lián)系生活談事例,可以深化對寓意的理解。)
五、背一背,積累古文誦寓言
1.激趣讀:這篇課文是一則文言文,古人寫文言文都是豎排,并且沒有標點,(出示豎排沒有標點形式的課文)你們會讀嗎?
2.概括總結:全文只有71個字,就能把這個寓言故事敘述得如此清晰明白,讀起來又朗朗上口,這就是文言文言簡意賅的特點,這就是文言文的無窮魅力。
3.嘗試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既可以理解文意,又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把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學生從讀通到讀懂,最后熟讀成誦,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六、作業(yè)設計
1.熟練背誦課文,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2.拓展作業(yè)(選做):嘗試用上本節(jié)課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智子疑鄰》。
(設計意圖: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拓展作業(yè)旨在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作業(yè)分層設計,可以兼顧學生實際,適當減輕學生負擔。)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南城陽光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