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世軍
優(yōu)質語文課一定會有只屬于這節(jié)課的精彩,一定會有其獨特的亮點。但所有的優(yōu)質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節(jié)課一定是由或多或少的優(yōu)質問題支撐起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深度、廣度,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從一定意義上說,課堂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的質量是決定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教師提問的藝術是教學的核心藝術之一,設計問題的能力能反映出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要有層次性、針對性、整體性。本文以《阿房宮賦》為例,具體談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策略。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研讀文本、解讀文本的能力,還要能把這種文本解讀能力教給學生。常見的一種現象是,有些老師對文本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他會將自己解讀文本的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這導致教師解讀文本所得的所謂的正確結論永遠只屬于教師自己,因為結論過早地呈現出來,勢必會取代學生的思考過程,而沒有思考過程就永遠不會有能力的形成。解讀文本的實質是讀者能夠正確地思考,所以培養(yǎng)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實際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設計一系列具有層次性、延續(xù)性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進行追問,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
以《阿房宮賦》第一段為例設計問題如下:問題一,文中第一段都寫了什么,主要寫了什么?問題二,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概括阿房宮的特征,你會選擇那個字?問題三,你覺得作者筆下阿房宮的“奇”表現在哪些方面?
《阿房宮賦》的第一段除了語言上的問題之外,學生理解的難度并不大。這一段以“體物”為主,重心在于寫景,杜牧描寫的是想象之中的阿房宮。以上設計的三個問題有緊密的關聯性,由簡單到復雜,層層推進,第一個問題只是對該段內容的概括,文章所寫的內容較為豐富,有阿房宮建成的背景,“六王畢,四海一”;有修建的過程“蜀山兀,阿房出”;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的雄偉、精美絕倫等。在所寫的諸多方面中主要寫的是什么?這就需要學生判斷,從文字數量上就可以看出,阿房宮的建筑是這段文字的中心所在。在這個問題上,讓學生概括阿房宮的特征,可能會概括出“大”“壯”“雄”“美”等,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能將這些特點總結起來就只有“奇”字。“奇在何處”的發(fā)問,能引導學生從阿房宮各個具體的方面去思考,比如占地之大、建筑之高、建筑種類之繁多、建筑之壯美等。
設計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問一問”,通過問答的形式實現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更重要的在于通過問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所以問題的設計要有明確的針對性,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目標以文本為核心,問題設計以教學目標為核心,這才是文本、教學目標、問題之間的正確關系。
《阿房宮賦》第一段是描寫性的段落,可以探究與描寫有關的寫作技巧。如果將描寫技巧作為學習這一段的一個教學小目標,設計問題就應該針對這個目標展開。可以設計問題如下:問題一,文中第一段分別寫了阿房宮的哪些方面,作者描寫這些方面時是從哪些角度出發(fā)的,這些方面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系。問題二,通常情況下,觀察一個事物總會選擇一個具體的點,以此出發(fā)從一個具體的角度進行觀察,或遠或近,或仰或俯,我們稱其為視角,你覺得作者在描寫阿房宮的景物時,視角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如果有,視角是怎樣變化的?
這兩個問題顯然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第一個問題是針對文中描寫的具體景物的賞析,第二個問題建立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針對的是觀察景物的方式。兩個問題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這一段描寫阿房宮,有整體,有局部?!案矇喝儆嗬?,隔離天日”“蜂房水渦”等是整體,“長橋臥波”“復道行空”是局部。寫景富于變化,即使是同屬于整體寫景,也涵蓋諸多不同的方面,“覆壓三百余里”說其大,“隔離天日”言其高,“驪山北構”“二川溶溶”既寫了阿房宮的大,也寫了其地勢的復雜,有山有水,有高有低?!拔宀揭粯?,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是說阿房宮中建筑密度之高、品類之多,“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是總述建筑之精美,有整體布局上的精心設計。這一段描寫阿房宮,有外有內,有表有里?!案枧_暖響”“舞殿冷袖”兩句,寫的是宮殿內部的情形,前文寫的是宮殿的外觀。可見,杜牧在描寫時遵循了一定的次序,由整體到局部,由外部到內部,全方位描摹了阿房宮。隨著描寫內容的變化,視角也在變化,由遠及近,從俯瞰到平視。這樣分析文章開篇,隨著杜牧的指引,讀者似乎在看中國古代的卷軸山水畫,逐漸變成了在一個具體的位置遠觀阿房宮,其后又以無人機航拍的視角動態(tài)觀察阿房宮,最后置身于阿房宮中,驚嘆于“未云何龍”,感受到了“風雨凄凄”。
優(yōu)質問題具有牽引力,能吸引學生深入品讀文本;優(yōu)質問題具有調節(jié)力,能讓學生靜心思考;優(yōu)質問題具有支撐力,能支撐起一個持續(xù)較長時間的教學板塊;優(yōu)質問題具有凝聚力,能讓師生共同參與其中,進行廣泛而有深度的交流。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難度,設計時往往著眼于教學內容整體,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研讀為追求。設計問題要力爭設計出具有整體性的問題,具有整體性的問題關乎文本整體,關乎課堂的成敗。
同樣以《阿房宮賦》第一段為例,文段末尾的句子是:“一日之間,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边@個句子是在描述阿房宮的“奇”,只是換了一個角度,從天氣方面?zhèn)让婷鑼懥税⒎繉m之奇特,但這個句子出現在段落結尾,具有收束本段的作用。基于此,可以考慮以該句作為突破口,從整體上打通該段。可以設計問題:文中說阿房宮“一日之間,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結合文章第一段內容,你覺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可能會得出結論,比如因為“覆壓三百余里”,占地廣、地方大;因為“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地勢、地形復雜,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所寫的情形;因為“歌臺暖響”“舞殿冷袖”等人為因素。
《阿房宮賦》有史論文章的特征,借古諷今是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目的。從這個目的入手設計問題,就能夠關聯文章整體。可以設計問題:文章最后一段有個句子“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從常識的角度看,杜牧的這句話是錯誤的,明明是秦滅掉六國一統(tǒng)天下,是天下滅掉了秦朝,怎么能說是六國、秦朝自己滅掉了自己呢?文章的題目是“阿房宮賦”,這里談的卻是六國、秦朝的興衰問題,是不是脫離了文章的主題?請結合整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就要從文章結構、行文思路、寫作目的等方面思考,就能夠深入到文章中去。
綜上,問題設計體現教師教學基本功,同時體現教師的思維能力。問題的設計并沒有固定的操作范式,優(yōu)質問題一定是由那些樂于思考、熱愛思考、具有探索精神的教師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