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量感”培養(yǎng)目標,教師需要有創(chuàng)新實踐的意識,對教材內容進行多重整合、對教學活動進行優(yōu)化組織、對教學訓練展開創(chuàng)新設計,給學生提供歷練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建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皵蹈小焙汀傲扛小倍紝儆跀祵W學科的專業(yè)術語,教師從學生“量感”認知角度展開教學布設和組織,學生感知體驗更為鮮活而深刻,其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歷練。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對學生的“量感”認知基礎有清晰的把握,及時推出更多“量感”培養(yǎng)策略,才能夠獲得培養(yǎng)成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1-0061-04
所謂“量感”,是指視覺、觸覺能夠接收到規(guī)模、程度、速度的感覺,數學學科的“量感”主要包括實物的大小、多少、長短、粗細、方圓、輕重、快慢等感性認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量感”培養(yǎng)目標,教師要做好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訓練設計,為學生提供“量感”體驗的機會,以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數學“量感”培養(yǎng)是個漸進的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教材分析和學情調查,還要對“量感”培養(yǎng)條件和環(huán)境做出科學評估,以提升其教學效度,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健康成長。
一、 整合教學資源,通過估測練習培養(yǎng)“量感”
教師對教材資源內容展開深入分析,從生本“量感”認知培養(yǎng)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能夠創(chuàng)造豐富教學契機,以滿足學生求知欲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制訂適合的培養(yǎng)計劃,以提升教學效度,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
(一)長度估測組織
數學“量感”包括內容眾多,教師圍繞長度估測角度展開設計和組織,可以為學生帶來最直觀的感知體驗。學生對長度單位比較熟悉,這些長度單位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教師根據學生生活認知積累展開教學設計,組織學生借助生活實物進行長度猜估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觀察、測量中建立“量感”認知,其學習體驗會更為深刻。長度估猜學習活動帶有互動性,學生積極響應,教師要做好優(yōu)化設計,以提升活動操作品質。
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學生對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比較熟悉,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圖形,再讓學生自主觀察這些圖形,對三角形和四邊形的頂點、邊、角,以及邊與邊的關系等概念做梳理,然后設計三角形訓練任務。如:有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棒,隨意挑三根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對三角形的特點有認知,需要對這些小棒長度做估測,如果其中兩根小棒長度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根,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估猜之后,教師要求學生親自圍搭三角形,以驗證估測的正確性。學生對這樣的估猜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熱情很高。在四邊形學習時,同樣涉及邊長長度問題,教師要求學生做相關估測,將學生帶入研學核心。教師有意識地推出估測活動,其目的是比較明確的,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直接感知體驗的機會。從學生學習參與情況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有效的。
(二)質量估測驗證
學生對物體的質量有直觀感知,教師推出一些物體輕重方面的估測訓練,學生感覺更為親切,其學習認知也會更為豐富。學生平時接觸的很多物品都涉及質量多少的問題,教師深入生活展開實物尋找,現(xiàn)場組織學生根據質量輕重進行估猜游戲,學生參與熱情很高,在不斷估猜和驗證的過程中建立質量“量感”認知。
在教學“小數乘法”時,教師要設計一些生活應用題目,這樣也可以設計物體質量估測訓練任務。如:課桌質量有多少千克?不妨先估猜一下,然后進行稱量,看誰估測最為接近。測量之后,利用相關數據,計算全班課桌加起來是多少千克。學生對估測學習比較有感覺,紛紛響應,開始觀察和掂量,給出一些數據。“3千克、5千克、4.3千克”,學生給出不少答案,教師搬出一架臺秤,讓學生實際測量,結果為4千克。教師對估測最接近的學生進行重點表揚,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教師利用估猜打開訓練程序,不僅活躍了學習氣氛,還促使學生自然建立“量感”認知,這當然是比較明智的設計。學生對估測活動最為歡迎,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其調度作用更為突出。
(三)面積估測內化
數學計量單位眾多,長度、質量、面積等是最為常見的,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學生生活經歷展開對應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估測訓練,勢必給學生感官帶來一定觸動,也能夠促進學生“量感”認知的成長。小學生對游戲化數學學習最有感覺,無論什么樣的估測活動都帶有游戲屬性,教師借助估測活動展開“量感”認知培養(yǎng),其實踐效果都是比較突出的。
如教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教師先組織學生對多邊形特點做梳理介紹,然后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多邊形,要求學生先做估猜,這些多邊形的面積有多大,看誰估猜最為準確。多邊形面積計算需要用到相關公式,學生在估猜時,還要對公式做推敲和考量,估測難度并不小。教師適時給出一些建議和啟示,要求學生對1平方米面積做觀察,然后再進行下一步估測,這樣才能有更多參考價值。學生進入實地觀察估測環(huán)節(jié),教師將學生估猜數據做記錄,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實地測量和計算,最終進行具體驗證。學生從實踐操作中,對面積“量感”有了全新認識。在具體設計時,教師先找一些較小的多邊形做案例,隨后選擇較大的多邊形,這樣可以為學生“量感”認知成長提供適合環(huán)境。經過多輪操作,學生對面積“量感”的認識逐漸深刻起來。教師對學生學習認知基礎有客觀分析,針對性設計訓練任務,引導學生從感性走向理性,促使學生經歷學習漸進成長過程。學生學科能力培養(yǎng)需要經歷一些磨礪,教師遵循培養(yǎng)規(guī)律,展開對應設計,其組織效果更為突出。
二、 優(yōu)化教學組織,通過事物比較培養(yǎng)“量感”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精選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升級活動評價,促使學生能夠順利進入研學核心,在創(chuàng)造性探索中建立學科綜合能力?!傲扛小睂儆跀祵W學科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設計和規(guī)劃,其實踐價值較高。
(一)精選活動內容
學生對“量感”的認知大多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的,教師對此需要客觀分析,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契機,在自然而然中建立“量感”認知,提升學科核心能力。在數學學習活動方案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做好教材內容分析,精選活動設計素材,為學生提供適合性更高的活動計劃,讓更多學生能夠順利進入數學實踐性學習之中,在實際觀察、實踐操作、生活應用中形成數學感知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做設計,推出一些互動性、探索性活動任務,學生回饋主動,訓練效果逐漸呈現(xiàn)出來。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師先組織學生復習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帶領學生來到校園中,找到一些組合圖形,讓學生先期觀察,自發(fā)組建合作團隊,開始估測和測量活動,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對校園觀察、測量、估測、驗證學習活動比較有熱情,其參與主動性高漲,訓練效果逐漸凸顯出來。組合圖形面積計算不僅關涉到面積公式、面積單位的學習,還有圖形邊長測量,以及圖形組合規(guī)律等,這里也涉及一些“量感”內容。教師充分放權給學生,讓學生主動進行互動學習,學生有更高的研學熱情,其感知體驗更為豐富。為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讓學生在校園空地自行設計一些組合圖形,讓其他小組測量計算其面積,這樣形成了互學競賽。學生對帶有競賽和游戲性質的訓練任務比較感興趣,自然有主動參與的熱情。在多次交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相關“量感”認知有了深刻理解。
(二)豐富活動形式
數學“量感”訓練活動形式有很多,估猜、驗證、操作、觀察、調查、分析、討論等,都可以成為數學“量感”培養(yǎng)活動形式,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做深度分析,為學生準備適合的活動樣式,組織學生順利進入實踐性活動之中,在主動探索中建立“量感”認知。教師也可以征詢學生意見,對活動形式做針對性修正,以提升活動適合性,滿足更多學生學習需求。
教師指導學生對生活數學應用現(xiàn)象做深度觀察和研究,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激發(fā),促使學生自然接受數學概念和原理,在多重研討中建立學科認知。如教學“長方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身邊長方體,結合具體觀察,厘清頂點、棱、面等概念內涵,對點線面的對應關系做具體分析。長方體在生活中應用最為廣泛,學生生活體驗也更為深刻,對其觀察比較容易找到相關數學概念,形成學科系統(tǒng)認知。教師要求學生選擇適合的長方體進行具體測量,對長方體棱長、面積等數據進行計算,掌握數理關系和計算方法。學生針對教師指導展開深入學習和思考,很快就進入研學環(huán)節(jié)。經過反復觀察和互動交流,學生感知體驗更為豐富,教師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鼓勵學生歸結學法,讓學生在觀察、計算、分析、歸結中完成學科認知內化。
(三)升級活動評價
數學“量感”培養(yǎng)需要更多實踐性訓練的支持,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注意傳授一些學法,也要創(chuàng)新活動評價形式,對學生學習現(xiàn)狀做科學評估,以便做出適合的指導,幫助更多學生自然進入研學核心,在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學生進入數學活動之后,其感知體驗是感性的,教師利用評價展開理性指導,能夠促使學生順利實現(xiàn)認知內化。
學生對“量感”的認識總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師做出必要指導,讓學生主動展開研學行動,借助數學操作、數學實驗、數學觀察等機會,對數學原理展開對應研究,促使學生自然建立“量感”認知。在教學“確定位置”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解讀位置、數對等概念,引導學生學會看平面圖、地圖等,并借助生活化課例,或者結合實際展開課例設計,現(xiàn)場做位置確定操作,讓學生自覺進入位置確定學習核心,在親身感受中形成學科認知。如用數對表示某一個同學的座位,以及用角度、距離相關的數對表示學生家庭位置,學生對學習內容比較感興趣,開始積極回饋和研討,其感知體驗開始生動起來。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推出地圖,指定地方,要求學生做現(xiàn)場觀察和測量,運用比例尺進行換算,讓學生確定指定位置。如北京、上海的相對位置等。學生對地圖應用數學比較有期待,自然會主動進入研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適時出手相助,幫助學生了解比例尺應用原理,引導學生做具體觀察和分析,逐漸掌握位置確定方法和路線。
三、 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通過實踐操作培養(yǎng)“量感”
教師對訓練任務展開精心選擇,圍繞學生學科能力培養(yǎng)推出設計方案,可以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創(chuàng)造更多“量感”培養(yǎng)契機。學生“量感”培養(yǎng)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從學生主體需要出發(fā)展開訓練設計,其適合性更高。
(一)對接生活訓練
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是統(tǒng)一的、融合的,教師對學科訓練任務進行有效整合,對學生學習訓練進行對接設計,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契機。教師結合學生學習基礎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準備適合的訓練任務,從“量感”培養(yǎng)角度設計教程,可以創(chuàng)造教學契機,也能夠為學生帶來更有價值的歷練。學生生活中數學應用比較豐富,教師做好學情分析,對訓練任務做對接處理,以提升教學設計的適合性。
學生進入生活化學習環(huán)節(jié),其感知體驗更為有形,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認知推開訓練設計程序,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的訓練任務,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教學“用方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教師先組織閱讀教材相關案例,對方程式列舉、未知數設計等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找到計算路徑。這部分內容本身帶有生活實踐性質,教師對相關案例進行深度解讀,為學生提供對接生活認知展開思考的機會。學生學科思維順利啟動,教師推出一些生活案例,要求學生展開對應分析,設計未知數、列出方程、計算方程,理清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組織學生接觸生活案例,引導學生自然形成生活認知的習慣,然后推出生活化訓練題目,提出具體的要求,為學生規(guī)劃行動路線,學生在實踐探索中掌握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數學“量感”體驗開始豐富起來,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更為高效。
(二)推出生活實驗
數學實驗是學生比較青睞的內容,教師要對數學實驗方案設計展開創(chuàng)新設計和探索,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推出實驗方案,為學生“量感”認知成長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數學實驗設計包括內容選擇、形式創(chuàng)新、組織調度、效果評價等多個方面,教師要做好整合分析工作,對數學實驗可行性做全面評估,對學生操作能力有正確判斷,以提升數學實驗設計品質。
學生對生活化實驗項目比較有感覺,教師需要做出精心篩選,以提升數學實驗操作品質。如教學“數據的表示和分析”,教師先展示數據表格,以及條形統(tǒng)計圖的制作方法和過程,讓學生掌握數據處理的基本要領。在訓練任務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推出班級采訪調查任務:深入班級展開數據調查,統(tǒng)計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列出數據表格,并運用條形統(tǒng)計圖的形式呈現(xiàn)數據。學生對數據采集比較感興趣,其參與熱情很高,整個操作比較順利。在數據處理環(huán)節(jié),教師指導學生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傳授一些操作方法,確保數據處理順利展開。在這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數學調查任務,這個任務帶有數學實驗屬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采集、梳理、分析、歸結、應用數據,在數學實驗操作過程中完成認知構建,其感知體驗更為系統(tǒng)和深刻。
(三)創(chuàng)新生活研學
數學生活應用極為廣泛,教師對學生數學生活認知基礎有清晰把握,以便推出新的教學訓練方案,利用眾多訓練任務展開實踐組織,讓學生在生活化訓練中建立數學“量感”體驗。數學訓練內容豐富多樣,教師在對接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內容的適合性,讓更多學生能夠在適合性訓練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創(chuàng)新生活研學組織,教師從知識儲備角度展開調查,引導學生先做好對應準備,為研學行動提供強力支持。
如教學“數學好玩”,教師先解讀“密鋪”數學概念,并結合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展開現(xiàn)場觀察活動,如教室地板、天花板等圖案花紋的處理,大多采用的是“密鋪”方法設計的。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教師設計“密鋪”操作方案,選擇身邊熟悉的物體,如塑料板、紙片等,制作一些規(guī)則圖形,開始做“密鋪”設計,推出創(chuàng)作作品,準備參與班級集體展示活動。學生接受這個實踐操作任務后,開始對身邊材料做梳理和搜集行動,并逐漸進入獨立思考和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提出不少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方案。
數學學科引入“量感”培養(yǎng)內容,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分析,對學生“量感”認知基礎做出客觀判斷,以便推出適合的教學設計計劃,以滿足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量感”認知水平不同,教師綜合考慮教學制約因素,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其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龔曉娟.優(yōu)化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數學量感[J].文理導航,2023(2):19-21.
[2]施燕.新課改下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yǎng)策略[J].學周刊,2023(5):54-56.
[3]王超.促進“生活量感”向“數學量感”提升[J].小學數學教育,2022(24):19-20.
[4]段修銘.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策略[J].教育藝術,2022(11):18-19.
[5]龔玉玲.依托數學活動,助力“量感”形成——以《厘米和米》一課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19):88-89.
作者簡介:張德金(1971~),男,漢族,福建平浦城人,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水北街鎮(zhèn)觀前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