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一丹
2022 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課程內容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不斷提升,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群,其中第三層設置2 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分別為“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
“整本書閱讀”也即名著閱讀,課標對初中學段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名著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課程標準的高要求顯而易見。但由于受名著閱讀教學容量大、操作難度高等因素制約,名著閱讀教學仍處尷尬之境。具體表現為:教學過程急功近利,教學安排隨意無序,閱讀環(huán)境混亂復雜……
就教師層面而言,部分教師對名著的研讀不夠深入,整本書的教學不成體系,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存在斷層;就學生學習而言,一部分學生根本不讀名著,不少學生的閱讀是隨意、膚淺的,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時,多數學生持旁觀態(tài)度,再就是閱讀了很多書,語文成績提高不大……究其根本原因,是不少人包括語文教師,對名著閱讀教學缺少清晰的認識。
很少有人追問過這樣的問題:
問題一,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與語文課程內容,與課堂教學到底是一個什么關系?名著閱讀“屬”什么?進入課標,進入教材,我們就要把它當作課堂教學內容來思考。它跟過去純粹的課外閱讀不是一個概念,它是需要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作閱讀指導的。它又不同于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單篇閱讀,單篇閱讀更多的是學習語言運用,考慮的是“學得”;整本書閱讀更多關注的是“習得”,尤其是語言形式中的共性的、規(guī)律的東西。
問題二,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內容是什么?其最終的閱讀目的是什么?閱讀名著需要了解作品內容和人物命運,熟悉作品的內容,關注人物的命運走向,以及與人物命運走向相關軌跡的重要因素;需要理清作品的人物關系,作品越復雜,它的人物關系也就越復雜;需要對作品進行結構梳理,通過梳理,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創(chuàng)作意圖背后的創(chuàng)作觀、價值觀,審美觀;教師需要教會學生閱讀多種文學體裁的方法,學會分析、評價、運用。通過名著閱讀活動,學生要能增長見識、明辨是非、涵養(yǎng)性情、提高思想素質;要能提升文學的、文化的修養(yǎng),提高邏輯思考、文化思考能力。
“課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边@一論斷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名著閱讀教學。
方向明確了,“例子”也明確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用好名著教材這些“例子”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和他人成功經驗,認為當下的名著閱讀教學需在以下幾個“多”字上做文章。
即教學目標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多個維度設定。第一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第二維度: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huán)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fā)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等)。第三維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
因此,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導讀,應該往以下四個方向引導。一是往“有趣,快樂讀”方向導——重在牽引著學生饒有趣味地開展課后的閱讀。二是往“有得,會答題”方向導——重在指導學生善閱讀,能答題,會得分。(這是實用型的導讀,有中考備考價值。)三是往“有癮,想探究”方向導——重在激發(fā)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選擇合適的專題進行探究性閱讀,并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四是往“有法,會讀書”方向導——重在手把手教給學生一些讀書方法或技能,這是更為高級的導讀,可以為學生的終身閱讀服務。學生在這一本、這一部上所學到的選書、讀書原則,或讀書方法(如精讀法、跳讀法,找關鍵詞法,批注法,做讀書卡片法、抄讀法,把薄書讀厚、把厚書讀薄法,書書相串法等)都可用在指導他們的終身閱讀上。
一部名著在手,怎樣閱讀才能讀而有序,讀而有得,讀而多得呢?多層次閱讀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要懂得分類??磿姆N類,是什么樣的書。虛構和寫實,讀法不一樣。比如讀小說,那里的人物都是作者的道具,悲歡離合是有用意的。你若直奔悲歡離合而去,沒法理解小說了。以《西游記》為例,吳承恩為什么寫這樣的人物?背后的用意就是作品思想主題。而《傅雷家書》的讀法肯定和小說不一樣。分類,是讀透的前提,是閱讀整本書的第一步。
接著可以概括。這本書到底說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讀完用一句話或幾句話概括文章梗概。這需要拿到書速讀、跳讀或瀏覽。
第三步是梳理。梳理書的結構(書骨),可將全書的重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梳理的方法很多,批注、提示、圖示等。然后鎖定關鍵,明確重點,確定精讀內容。
接下來是精讀。精彩的故事,關鍵的人物都是精讀的對象。有文學價值、社會價值,和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鏈接點的地方,也可以精讀。如《西游記》中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大戰(zhàn)紅孩兒、車遲國斗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三調芭蕉扇等,故事尤為精彩,均可作為精讀內容。
最后是輸出。輸出什么?依據閱讀篇目、訓練要求來進行。以《西游記》為例,寫讀后感是一種輸出方式,而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想象,所以學生的文本輸出還應該是想象,如續(xù)寫某個故事,或創(chuàng)編某個與《西游記》情節(jié)和人物有關的故事,均可作為評價的內容。當學生“輸出”的時候,是需要再一次閱讀的。這時的閱讀是為“用”而讀,是為表達而進行的深度閱讀,讀的對象也許是某個點,也許是整個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性質告訴我們,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是學生閱讀、“悅”讀名著,達成多維度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助推器。故事復述、知識競賽、經典誦讀、人物評述、觀點辯論、影視對照、書畫創(chuàng)作、小報評比、攝影比賽、專題講座、主題演講、經典展演、好書推介、讀寫結合……都是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
比如《駱駝祥子》展示活動課,就可以這樣設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展開活動,最后在課堂分享成果,讓全體同學均有多方面的收獲。①繪畫小組(突破社會環(huán)境,圖文并茂理解人物活動社會背景);②寫作小組(突破主題,通過批注、心得等加深對小說主題的理解);③表演小組(通過編劇本的方式解讀人物心理描寫);④探究小組(老舍語言小專題探究,概括老舍語言特點)。
評價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名著閱讀教學應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名著閱讀的多元化具體體現為: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任課教師、學生自己、學習同伴、學生家長、社區(qū)人員、專業(yè)人員均是評價者;
2.評價時間的多元化:課堂教學中、課后自學時、成果展示時,均為評價的時間節(jié)點。
3.評價形式的多元化:課堂觀察、課后作業(yè)、自評互評、對話交流、階段測評、成長記錄等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均為具體操作抓手。前面所說的各類活動、各種競賽的成果、成績、作品也都是定性或定量評價的依據。
語文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若能扮演好以下八種角色,將助推學生走上名著閱讀的成功之路。
入門領路人。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胱寣W生自覺走進名著閱讀的廣闊天地,領略里面的美妙風光,教師“激趣”是第一步。為此,教師首先應扮好優(yōu)秀“導游”的角色,讓學生在未入“景區(qū)”之時就對前方“勝景”充滿期待,充滿向往,從而能帶著積極的、愉快的情緒體驗投入名著閱讀活動。
榜樣示范者。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會讀書;其次,教師應認真做好一些讀書筆記,和學生交流,供學生參照;第三,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自己的讀書體會,讓“讀書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觀念深入學生內心,成為一副良好的催化劑,激起學生的讀書欲望。另外,教師還要經常與學生一起閱讀中外名著,讓自己點點滴滴的行動化作無痕的教育力量,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
資源開發(fā)者。只要教師善于整合,學生名著閱讀的空間大得很,材料多得很。近幾年來,網絡技術更是改變了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可以提供背景材料,可以豐富閱讀內容,可以快速檢索素材,為學生的閱讀呈現大量集聲、形、音于一體的多媒體資料,教師開發(fā)利用到位,就能使高效便捷的閱讀成為可能。
佳作推銷員。面對浩如煙海的作品,有的學生良莠不分,有的束手無策,有的沉湎于音像作品,而對文學圖書興趣不濃,有的只喜通俗大眾讀物,而將經典名著拒之門外。針對以上現象,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選擇閱讀材料,當好佳作推銷員。
技術指導師。當學生對閱讀對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他們在閱讀時就會顯得積極主動,就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此時教師如能在閱讀方法上加以指點、引導,當好學生的技術指導師,就能使學生的閱讀不只是憑興趣,跟感覺,也不至于落入讀時“茫?!保x后“昏昏”的境地。
保駕護航人。如果把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比作在大海里航行的話,那么他們能否順利完成航程到達理想的彼岸,在很大程度上還得依賴于教師對他閱讀過程的關注、引導。這時,教師就應該發(fā)揮保駕護航的作用,保障學生朝著名著閱讀正確的方向順利前行。
家校聯絡員。學生的名著閱讀大都在課余、業(yè)余時間進行,大都在家庭等校外場所進行,部分閱讀材料也需由家庭“投資”,倘若教師能夠當好家校聯絡員,讓家長和你站到一起,聯手打造學生課外閱讀的優(yōu)質環(huán)境,那么你的工作會輕松許多,而效果也能明顯許多。
成果共享者。被人欣賞的感覺是塊樂的、幸福的,這種感覺還能成為人繼續(xù)行動、繼續(xù)努力的強大推動力量。如果教師在學生名著閱讀進行過程中能經常性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展評、競賽活動,和他們共享讀書之樂,收獲之樂,將一次次激起他們讀書的熱情,并在交流總結的過程取長補短,不斷學到新知識,得到新啟示,從而使課外閱讀的“質”和“量”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不斷提高、增加。
名著閱讀教學雖然現狀并不樂觀,但只要每個語文教師能真正認識名著閱讀的意義,真正掌握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真正能在以上幾個“多”字上做好文章,一定能收獲名著閱讀教學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