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隨著“課程思政”強調的以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全面鋪開,各大高校的思政課程也在嘗試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如何在“課程思政”的思維方式領導下,持續(xù)推進“思政課程”在內的學校育人工作,并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育人機制已經成為現階段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各大高校育人工作的關鍵問題。因此,文章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內涵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提出在新媒體時代,要創(chuàng)新思路,多渠道打開“思政課程”,將“課程思政”的思維方式全方位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做好“思政課程”的制作與推廣,以期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目的。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高校;育人;協(xié)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0-0199-03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業(yè)態(tài)增多,對各行業(yè)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鮮明的影響。高校學生是新媒體技術的最大受益者與使用群體,新媒體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是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未來的教育方式必然是傳統(tǒng)教育方式與新媒體創(chuàng)新形式的結合,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打開思路來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教學,這是符合課程思政總體思路要求的做法,更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對于各大高校而言,應當學會調整思路,轉變觀念,積極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并搭建新媒體教學管理服務平臺,注重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教育理念,它的本質仍然是為教育服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協(xié)同育人”為理念[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始終在學校教育內開展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主要依賴于思想政治課,由專門的教師圍繞特定的思想政治課展開。隨著時代的變化,思政課程的內容也在不斷調整與擴充。簡單來說,這些用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就是“思政課程”。從總體來看,“思政課程”是高校開展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內容,也應該是“課程思政”的核心知識點,應當由“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更要通過“課程思政”不斷形成全員參與、全過程開展、全學科普及的“思政課程”教育,將“思政課程”的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覆蓋到高校教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當中。
通過不斷的摸索,本文認為可以活用新媒體優(yōu)勢,通過以下途徑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機制實現高校育人,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最終任務。
(一)樹立頂層邏輯,建立“校園協(xié)同育人管理小組”
“課程思政”要求全員參與到育人工作中,而高校的思政教育總工作本身也是育人工作的一部分,要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機制,首先要動員全體教職員工,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工作網絡,筆者將其命名為“校園協(xié)同育人管理小組”。
可以由高校的校長牽頭作為整個工作小組的第一責任人,統(tǒng)領整個工作網絡的工作推進與人員安排等。各個院系的主要負責人協(xié)同育人的實際推進,分管每個院系的協(xié)同育人工作進度管理以及人員安排。第三層級為各個院系不同專業(yè)的學科帶頭人,每個學科應當推選一到兩名學科帶頭人作為本學科協(xié)同育人管理直接負責人,也就是要真正明確每個學科的協(xié)同育人目標。根據學科特點,學科帶頭人要組織本學科的專兼職教師開會研討。每個人統(tǒng)一上報本學科的學習目標、學科進度安排、開展的課程及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的課程思政規(guī)劃、預期達到的思政教育目標等[2]。
具體可以按照各個院系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劃分,但是總的要求不會改變,就是要在全校范圍內建立起一個自上而下,完整覆蓋全部教職員工、全部院系、全部學科的校園協(xié)同育人管理小組。
建立這樣的管理小組,目的在于將協(xié)同育人的責任明確下來,從學校系統(tǒng)內部自上而下確立起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總體思路,將整個協(xié)同教育機制用這條線索串聯起來,形成整體的教學氛圍,鼓勵每一個教職員工都加入這個體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充分在學校管理之上下足功夫,實現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不斷深入。
(二)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豐富“思政課程”的形式與推進“課程思政”的理念
“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通過不同的方法和途徑,融入高校開展的各門課程中,并不強調這是“課程思政”,但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學生的行為與思想。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群體站在了新媒體使用者的前沿,他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變化無不受到新媒體、互聯網等新興事物的影響,這些影響好壞參半,但其接受影響的方式正與“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主要形式相似,大抵都是通過反復的浸潤和熏陶,無形之中覆蓋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的觀點,潛移默化地出現在生活中,形成長久的影響。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夠借助新媒體優(yōu)勢,更好地建立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xié)同育人機制。
首先,以“課程思政”的總體思路為引領,動員全體教職員工參與到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構建工作中,尤其是年富力強的教師。他們對新媒體以及高校思政教育有著切身體會,可引導其他教師學會有效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最終齊心協(xié)力搭建起高校自己的網絡教育平臺。針對高校學生群體對互聯網、新媒體的接受程度與融入情況,更好地改善教學關系,讓學生自發(fā)加入校園新媒體的建設行列中。
具體的做法是,在常見的新媒體平臺中,包括微信、微博、B站、知乎、抖音、快手、豆瓣等,安排校內相對年輕的教師帶領一名學生組建一個管理維護小組,申請本校的官方賬號,并定期在賬號上發(fā)布本校協(xié)同育人的相關教育教學內容,號召全校師生關注官方賬號并定期學習、留言,也可以對賬號內容提出改進建議等。通過官方賬號的建設與維護,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擴大覆蓋面。
其次,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當中,思想政治課程枯燥死板,缺乏新意,不僅教材內容老舊,而且一些理論知識總呈現論調高、落地難的問題。這也是高校學生不愿意上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想政治課應當充分尊重和關注學生群體的年齡、興趣、行為方式、思想變化等,并以此為軸,收集令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讓這些話題與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掛鉤,結合具體實例展開教學。尤其是新媒體時代一些常見的、涉及學生利益的案例,值得深入探討和剖析。比如“校園貸”、“美麗貸”、帶貨直播、刷好評返利等,這些都是新媒體時代到來以后出現的新問題,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學生群體。
因此,這些話題應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被反復提及,更應當在思想政治課上結合知識深入剖析。教師除了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案例資源,活用新媒體資源之外,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視頻觀點展開學生小組之間的討論,利用有效的引導,輔助學生借助互聯網發(fā)表自己對這個話題的正確觀點。這樣做,避開了直接與學生面對面的社交尷尬,對于探討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更能夠及時糾正,并能夠打破社交壁壘,進一步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再次,新媒體時代,學生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只依靠單純的思政課程很難走進學生的內心,有時候語言的蒼白和生拉硬拽的教學套路反而會讓學生更加抗拒。因此思政課程的教師要掌握新媒體技術,從形式和內容上讓思政課程豐富起來,這樣做既能夠讓教學充滿趣味,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更符合“課程思政”的總體要求。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改進之后,相信學生的出勤率會大幅度提升,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最后,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應當發(fā)揮個人特長,善于挖掘新媒體優(yōu)勢,在自己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征集學生群體關注的與本學科相關的問題,從學生視角出發(fā),而不是想當然地自己認為本學科應當與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掛鉤,生拉硬拽地進行課程思政。從學生關注的視角出發(fā),能夠及時調整本學科課程思政的方向,更多地與學科相結合、與學生的思想問題相結合、與學生的行為習慣相結合、與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相結合,這樣能夠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更能夠讓學生學得有動力,聽得有新意。
課程結束之后,要及時與學生交流,主動詢問學生對本學科思想政治內容浸潤的看法,力求對學生影響大、改變大、效果突出。而對于反饋實效不好的內容可以適當調整,反思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不能完全理解的一些東西,力求未來的課程主題鮮明、影響深遠,構建一個學生喜歡學,教師努力教,學習氛圍好,學習效果佳的教學模式[3]。
(三)回歸育人本質,轉變思路,從規(guī)范轉變?yōu)橐I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的工作方向是“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雖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學生看來,自己仍然是被約束的一方,總感覺自己時時處處被管理、被監(jiān)督。當然,從高校對學生的教育任務來看,學校有責任規(guī)范學生行為,幫助他們認識行為和思想的正確與錯誤,一些行為上的監(jiān)督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高校學生群體的行為和思想本質上是生長著“倒刺”的,他們不甘愿被監(jiān)管,更樂于被尊重。學校的“規(guī)范”恰如揪住“倒刺”的鑷子,這樣的“規(guī)范”有時會帶來更多的逆反。
對于大學生的教育,高校應當反思,要回歸育人本質,轉變思路,以引領為主要方式,打破以“規(guī)范”為約束力的普遍對抗力。正如新媒體對廣大學生的影響一樣,大部分家長和高校的管理者都發(fā)現青少年學生無法抵擋網絡的誘惑,生活當中不愿與人交往,更不清楚學生正在通過手機和網絡看怎樣的內容。今天的學習很大程度上在課堂之外,通過新媒體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是海量的,所以不能把知識僅僅局限在課堂內,要引導學生們通過新媒體獲取新的知識、新的技能,以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這些都說明了新媒體對教育以及學生產生的深刻影響。如果一味用“規(guī)范”來壓制,要求他們不用手機,不使用網絡,這在現代社會是行不通的,甚至是有些迂腐的。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引導學生多去關注網絡上豐富的學習資源,推薦值得觀看的視頻,并與之探討觀看后的心得體會。站在傾聽者、交互者、分享者的角度,與學生交流,這樣既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又能有效引領他們正確使用新媒體。
具體可以先從各科教師做起,在課堂上多與學生分享自己在網絡上看到的新鮮事,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并邀請學生發(fā)表看法。還可以找到一些正面的、負面的言論,與學生探討,聆聽學生的新觀點,并適時引導,鼓勵他們做一個正確使用網絡、學會明辨是非的人,不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不將網絡視作法外之地[4]。
對于高校學生群體而言,他們的學習并不缺方法嚴師,而是缺乏能夠真正了解他們、引領他們,與之探討人生種種的導師和朋友。而這正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最終目的,明確“諄諄教導”與“反復嘮叨”之間的本質區(qū)別,讓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真正落實“立德樹人”。
(四)打通課程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系,讓思政教育一以貫之
高校設立思想政治課程的同時,倡導在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嵌入思想教育內容及觀點,這從本質上來說即將思想教育工作作為打通課程與課程之間隔閡的一種手段,形成課程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系。傳統(tǒng)教育當中,假如學生一上午上四堂課,那么這四堂課之間可能毫無聯系。這樣削弱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容易出現學過就忘,不扎實、不細致、不系統(tǒng)的問題。
然而,在“課程思政”思路的引領下,打造“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機制,就是要著眼于課程之間的銜接和聯系,要在各門課程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尊重前一教學階段已經打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根基,進一步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明確教學目標,依賴于校內協(xié)同教育小組的分層管理,整體把控各個院系、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打通課程之間的德育教育壁壘,讓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fā)揮“立德樹人”的價值,并且要在“金課”的打造上多下功夫,結合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具體實施,串聯起各個課程,最終使思政教育綿綿不斷地浸潤各個課程[5]。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從本質上來說都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時代,想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長效機制,不僅要開動腦筋,拓展途徑,做好思想政治的課堂教育,還要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動員人人參與其中,用心教育、用實踐教育、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教育,最終力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高矗輝.新媒體對理工類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影響與對策[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1):28-30.
[2]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 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3):61-64.
[4] 王雪,趙麗萍,孟令喬,等.新媒體對高校學生黨支部思想政治建設的影響及應用策略[J].高教學刊,2022,8(28):181-184.
[5]張德華,張瑞青.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輿論陣地建設探析[J].傳播與版權,2022(9):78-80.
作者簡介 趙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