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云
(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小學長江路校區(qū) 江蘇 南通 226100)
“知行合一”的提出雖久遠,但其也因其較強的實用性流傳至今,并獲得廣泛運用,尤其是在教育教學領域,更有教育家受其影響,將其教學實踐所得經驗演化成更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教育理論。因此,教師將“知行合一”的觀念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也是一種適用于當下的教學創(chuàng)新手段?;诖耍處煈斆鞔_“知行合一”理念與英語教學的融合內涵,以及相關的價值。教師能夠了解到,在兒童“知行合一”式閱讀中,“知”是認識的意思,屬于理論層面,“行”就是行動的含義,屬于實踐層面,只有將兩者統(tǒng)一起來,才能夠改善整體教學成效。近年來,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推進的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需為他們提供更多實踐應用英語語言的機會,使其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助推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小學生很難主動和準確運用英語語言,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推動知識和行動的合二為一,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對他們的知識學習和能力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在小學英語兒童“知行合一”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學資源,營造知行合一的情境,通過有趣新穎的方式增強他們對英語知識的感知,使其語言學習能力得以培養(yǎng)。
在進行《Is this your pencil?》教學時,學生需要在對話情景中,了解和把握文具相關的單詞,并初步嘗試以固定的句型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對此,為了避免學生的單詞學習產生機械性,心生枯燥感,教師便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交流和學習欲望。教師先隨機拿起一位同學的英語書,借助實物營造知行合一情境,通過師生對話的方式引出新課,如:T:Look!What’s this?S:It’s a book.T:Is this an English book?S:Yes.T(拿起一本語文書):What’s that? S:It’s a book,too.T :Is that an English book?S:No,it isn’t.順勢教授一般疑問句Is this/that a/an …?及肯定與否定回答的用法。接著,教師結合Story time部分的課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準備文具,包括書包、鋼筆、鉛筆、蠟筆、尺子、橡皮和文具袋等,隨機配合一個小組拿起一支鉛筆,逐個詢問:××。Is this your pencil?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回答“Yes,it is.”或“No,it isn’t.”,隨后指導他們在實物配合下還原課文情境,并自由問答練習新句型。
上述案例,教師合理選擇學生熟悉的文具營造知行合一情境,使其自覺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煥發(fā)他們運用知識和積極實踐的熱情,使其主動建構、理解與運用本單元的句式結構。
在以往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將側重點放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方面,而能力則處于次要地位,平常的作業(yè)與考試也是如此,導致他們也重理論、輕實踐。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兒童“知行合一”式閱讀教學中,應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圍繞具體閱讀主題創(chuàng)造大量的知行合一機會,使其主動開口表達或動手寫作,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語言實踐能力。
以《What a day!》教學為例,本單元的閱讀主題是“日記”,這于學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因而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主動聯(lián)想,從而能夠令教師的教學更具作用和效果。對此,教師在展開教學時,更應突出主題,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力,實現(xiàn)其語言表達意愿的增強。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首先,教師談話導入:Two days ago,I was in Beijing.Do you know Beijing? It’s a big and beautiful city.But now,I am in….It’s beautiful,too.由此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時態(tài)的不同,告知他們was是am的過去式。接著,教師介紹:Yang Ling likes drawing and writing diaries.This is a diary of hers.What a day!帶領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英文日記的書寫格式,組織他們結合教材插圖討論,使其找出日記中敘述的事,借機教授動詞過去式的特殊及常規(guī)變化形式,包括:go——went,see——saw,fly——flew,bring——brought,are——were,can——could,rain——rained等。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設問: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What did you do in the yesterday?要求他們先交流,再模仿課文結合真實經歷寫一篇日記,練習一般過去時的應用。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圍繞閱讀主題設計閱讀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開口交流與書面表達的機會,使其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寫日記,實現(xiàn)知行合一,幫助他們掌握英語日記格式。
知行合一其實就是在學中做和做中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進程,小學生受自身知識儲備、思維水平與認知能力的影響,他們在應用英語知識時離不開他人的指點與幫助。小學英語教師在兒童“知行合一”式閱讀教學中,應實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恰當及時引導他們的學習行為,使其將所學英語知識運用至實踐中,鍛煉思維品質和語用能力。
比如,在展開《Seeing the doctor》教學時,學生需要了解如何用英語進行病情的詢問和描述,并把握情態(tài)動詞的運用,這些都是這一單元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诖?,教師更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英語表達的機會,從而使其在交流中,對學習重點獲得更多的了解。在進行課文教學前,教師先詢問:How are you ?提示學生說“I’m fine”,講述 :“I’m fine too.But Su Hai and Mike are not.Why?They are ill.What should they do?”接下來,教師便可引領他們說道:“They should see the doctor.”在這樣的有效互動中,學生很快了解到了課文的主題,為后續(xù)的表達贏得了更多的思考時間。接著,教師播放課文動畫,帶領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找出Su Hai與Milk的看病經歷,重點閱讀和分析醫(yī)生用“should”與“shouldn’t”提建議的語句,要求他們反復朗讀,使其結合錄音模仿人物角色表演對話,透徹細致了解課文內容。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結合“看病”設計一個簡短對話,分別扮演醫(yī)生與病人的角色表演出來,并要求學生在班級中進行表演展示,教師作為引導者展開針對性的點評,從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在閱讀和對話中的表現(xiàn),及時提供幫助和點撥,使其順利的完成閱讀任務,表演好對話內容,讓他們敢于嘗試靈活自如的進行創(chuàng)新性表達。
知行合一的關鍵在于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形式呈現(xiàn)出來,教師應通過實踐活動引領學生極力展現(xiàn)個人所學,讓他們在知行合一中產生獨特又愉悅的體驗,使其增強自信和收獲成功感。在小學英語兒童“知行合一”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需精心設計一系列適當?shù)膶嵺`活動,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參與到實踐中,升華學習效果,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在《Our animal friends》教學中,本單元的話題是談論寵物,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獲取英語表達的靈感。同時,課文的描述角度是寵物的不同部位,因此,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回憶身體部位類的單詞,講述:“I have an animal friend.It has big eyes and a big body.It has no legs or arms,but it has big tail.It can swim,too.What’s my animal friend?”學生根據(jù)描述很快便能判斷出是fish,基于此環(huán)節(jié),教師便為學生初步呈現(xiàn)了課文中介紹動物的句式結構,為學生后續(xù)的實際表達奠定基礎。接著,教師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找出Nancy、Mike、LiuTao和SuHai分別描述的動物朋友的外貌特征與行為能力,使其思考從哪些方面介紹寵物?他們討論后發(fā)現(xiàn)是總體印象、細節(jié)外貌和能力愛好等。之后,教師設計過渡語:Do you have any animal friends?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Listen and guess”的游戲,由一人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其他成員猜測。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不僅以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掌握了課文內容,更是在互動交流中,實現(xiàn)了對所學英語知識的有效運用,使得自己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提升。
如此,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描述個人寵物設計實踐活動,使其在游戲中均有話可說,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讓他們在口語交流中運用和學習語言,真正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英語基于兒童“知行合一”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刻理解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內涵,將這一內涵充分融入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應盡量圍繞具體閱讀內容,以此保證學生閱讀內容的科學性,以此為創(chuàng)造更多有利的發(fā)展條件,鍛煉他們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更為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