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芹
(灌云縣伊山中心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200)
古典詩詞是我國燦爛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以簡練的文字、豐富的意境突出地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典詩詞在表達方式和語法規(guī)范上與現代生活中所使用的白話文語言體系有較大的區(qū)別,這給小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理解古典詩詞、領悟古典詩詞造成了較大的障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為古典詩詞的教學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助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古典詩詞教學的方式。在日常授課中,教師可考慮從以下四個方面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古典詩詞的教學服務,從而提升古典詩詞的教學效果。
正所謂詩言志,詞言情。古典詩詞表達了作者自身的志向和情感,是其內心活動最真實、最直接的體現。但由于古典詩詞在表達過程中,并不常直抒胸臆,而多采用委婉的方式,再加上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差別較大,導致學生難以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古典詩詞的內在意蘊。因此,教師就需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強大的搜索功能,及時拓展與補充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資料,從而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古詩詞。
以王安石的《元日》為例,詩人通過簡潔的文字,展現了人們在歡度春節(jié)時的溫馨愉悅。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學生完全可以憑借注釋了解這首詩要表達的大意,但只達到這個層面,他們并沒有真正地走進詩人的內心。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搜索,讓學生及時了解到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由其所推動的“王安石變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于北宋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這首詩正創(chuàng)作于變法改革的初期,詩人借助人們歡度春節(jié)的場景,憧憬變法能在實踐中取得顯著的成效。因此,從這一層歷史背景出發(fā),學生再次走進這首詩,詩歌中所描繪的四個場景就蘊藏著全新的內涵:從“爆竹聲”中感受到了人們對于變法的歡迎;從“喝屠蘇酒”的溫馨中感受到了人們對變法的向往;從“曈曈日”照進千門萬戶,感受到了變法就如同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北宋的大地;而最后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預示著國家能夠勵精圖治,通過變法帶領人民走向富強。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典詩詞常以簡潔的文字展現出鮮活而生動的畫面。這種畫面需要學生在精準理解古典詩詞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拓展與想象,在頭腦中構建出清晰的場景輪廓。然而,從字面理解古典詩詞到畫面再現之間并不是無縫銜接的,其中橫亙著較寬的思維鴻溝。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縮小文字與畫面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在全面理解古典詩詞大意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求還原詩詞文字所描繪的畫面。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所表達的意思,學生并不難理解。但其畫面所蘊含的動作與色彩,學生則難以想象并獲得真正的感觸。此時,教師應將學生的關注點聚焦在兩個層面:第一,顏色層面。緊扣兩句詩中表現色彩的“黃”“翠”“白”“青”,將這些顏色與詩中所描繪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如“黃鸝”“柳樹”“白鷺”“青天”,從而在腦海中構建出畫面的整體輪廓。第二,動作層面。關注兩句詩中的動詞,緊扣“鳴”和“上”兩個字,讓構建在腦海中的靜止畫面動起來,想象黃鸝聲音的美妙及白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姿態(tài)。當然,在這一步的教學中,由于受想象力的限制,學生在構建畫面時往往并不明晰,此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及時呈現相應的圖片,這樣既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又彌補了學生在想象力方面的缺失。
詩詞是一種美的藝術。無論是其文字的表達,還是情感的意蘊,都彰顯出鮮明的藝術美感。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妨將古典詩詞與音樂進行藝術化的融合,進而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體會古詩之美。借助音樂的動聽旋律,觸動學生的心弦,從而使學生與詩詞所蘊含的情感發(fā)生共鳴。
以于謙的《石灰吟》為例,這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詩。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石灰,通過描述石灰制作的過程和講述詩人自身的經歷,將潔身自好、剛正不阿的人生態(tài)度表達了出來。尤其是詩歌的最后兩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以象征性的手法展現了詩人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這兩句詩時,教師應先拓展資料,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在土木堡之戰(zhàn)后,被奸臣誣陷、殺害的歷史背景。然后,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試想自己就是于謙,戴著腳鐐,一步一步走向刑場,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你會怎樣來誦讀《石灰吟》中的這兩句詩呢?此時,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平臺為學生播放《英雄的黎明》這首曲子。在慷慨激昂的音樂背景下,學生紛紛走進詩人的靈魂,面對陷害自己的同僚,想著自己為國家、為人民所做的一切,在即將被處死的時刻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將詠物詩所蘊藏的內涵、學生朗讀時所展現出來的情感及詩歌語言文字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巧妙地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古典詩詞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以簡潔的文字展現了豐富的意蘊和生動的畫面,呈現了深層次的認知意境。如何直抵詩詞的內在意境是經典詩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只有真正地運用好信息技術,才能有效地突破這一障礙,從而獲得經典詩詞的教學價值。
以宋代詩人雷震的《村晚》為例,在理解古詩大意之后,學生知道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鄉(xiāng)村傍晚的景色,但詩中所隱藏的情感還無法真正觸及。從語文教學的本質來看,這種情感的體悟必須要借助于語言文字。對于古典詩詞而言,文字中蘊含的豐富價值絕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加以分解和細化,再經過深入體會才能最終獲取。如詩的前兩句“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看似都是純粹的寫景,但詩人對農村自然景色的喜愛之情也蘊藏其中。在教學“滿”字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水美草肥的鄉(xiāng)村景色,體會“滿”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感受文字背后所蘊藏的神韻;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將一個天真活潑、可愛調皮的小牧童形象清晰而鮮明地刻畫在文字中。教師可從詩句中“橫牛背”和“信口吹”兩個關鍵性詞語著手,在一些影視劇中選擇相關的視頻,將其與詩歌中的文字進行巧妙的對接。一方面,展現世外桃源一般的鄉(xiāng)村之美;另一方面,借助于想象,引導學生體會牧童天真調皮的神態(tài),感受牧童無憂無慮的生活。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穎而獨特的輔助教學工具,既是一種手段,又是一種趨勢。因此,教師要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古典詩詞的教學中,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