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明
摘要:“減負增效”是指通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全面發(fā)展能力,有效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圍繞基礎知識實施教學、重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合理布置語文學習任務、組織趣味語文教學活動、運用課外語文教學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等方式,實現語文課堂的“減負增效”。文章從語文課堂實施減負增效的重要意義入手,分析“雙減”語境下減負增效的實施原則,并對“雙減”語境下語文課堂減負增效的實施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減負增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2-0081-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半p減”政策全面推進,各地紛紛響應落實?!半p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是教育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的重大政策創(chuàng)新。“雙減”所減去的是學生身上不必要的負擔,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內驅力,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而是要優(yōu)化學生的合理負擔,其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學習的質效。在此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積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語文課堂的吸引力,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既不給學生帶來學習壓力,又能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并深受學生喜愛的好課。
1.減輕課業(yè)負擔,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語文課堂實施減負增效可以促使語文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主動優(yōu)化作業(yè)形式,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提高學生作業(yè)效率,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習慣于通過布置背誦作業(yè)、書寫作業(yè)、閱讀作業(yè)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語文知識。這樣的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情感體驗,不但會給學生帶來繁重的課業(yè)負擔,還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識,更不利于學生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半p減”語境下,語文教師通過實施減負增效可有效改變這種狀況。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通過精選習題、控制作業(yè)量、減少作業(yè)時長的方式實施減負增效,可以有效把學生從成堆的作業(yè)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根據自身需要自由支配課余時間,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2.增加課業(yè)實效,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不僅要發(fā)揮文化育人作用,還要在情感、思想、技能上同步引導學生,改變學生的語文學習態(tài)度。然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學存在僅注意知識灌輸,而沒有在情感、思想、技能上引導學生,課業(yè)實效不高的問題?!半p減”語境下,語文教師通過實施減負增效能夠在教育學生、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促使學生以更為主動的方式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當中。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語文知識、學生情感、教學活動為切入點,并結合教材資源將課外素材和文化活動合理引入語文課堂,以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收獲新知。
1.適度性原則
“雙減”語境下,教師要從兩個環(huán)節(jié)實施減負增效:一是減負,二是增效。在減負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嚴格控制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長,保證教學質量。在增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針對語文教學的有關要求導入實踐、交流、探究活動,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減負活動的實施直接對增效活動產生影響,教師只有適當減少作業(yè)量,并控制好作業(yè)難度,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發(fā)揮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縮減作業(yè)量,降低作業(yè)難度時必須以適度、適量為基本原則,不僅要控制好作業(yè)量,更要保證作業(yè)的有效性,確保語文作業(yè)能夠發(fā)揮出其夯實學生基礎、鍛煉學生思維的作用。這樣一來,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yè)時既可以感受到壓力又不會產生抵觸情緒,語文作業(yè)的開發(fā)學生思維、訓練學生技能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
2.科學性原則
“雙減”語境下,語文教師在實施減負增效的過程中,在處理減去哪些內容、如何增加實效等問題時,必須要遵循科學化、綜合化的基本教學原則,以保證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除了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生字詞等基礎知識外,還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積極表達,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實際應用能力。語文教師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多組織開展一些文化探究性語文活動,以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學習殿堂。
3.發(fā)展性原則
“雙減”語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要為學生的發(fā)展、現代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負責。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努力構建教學活動與學生素質同步推進的教學新機制,設定科學合理的語文教學目標,靈活把握語文課堂上出現的新資源、新元素,加強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求及語文課程的特點,堅持“與時俱進”的教育原則,以發(fā)展性原則為起始點,重新規(guī)劃語文教學活動。一方面,語文教師要保證課堂教學伴隨著“雙減”的有關要求同步發(fā)展,設計以低量化、現代化、科學化為特點的教學指導模式。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保證課堂教學與學生素質同步發(fā)展,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提出教學指導方案,加強對學生語文技能與創(chuàng)造力的綜合訓練。
1.圍繞基礎知識實施教學
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存在作業(yè)形式單一、作業(yè)量大、學習要求復雜等印象,常常給語文打上難度高、內容枯燥的標簽,這直接導致其在主觀情感上抵觸語文學習活動。要想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科這一刻板印象,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在“雙減”語境下,語文教師必須先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再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達成減負增效目標。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從難度低、趣味性較強的語文基礎知識入手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改變學生對語文教學的印象,推動減負增效。具體而言,語文教師一方面可通過減輕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壓力與作業(yè)負擔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通過難度較低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成就感與自信心。以部編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以韻文的形式,形象地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語言生動,富有童趣,讀起來瑯瑯上口,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課文中的語文基礎知識,并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相關知識點,以此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有效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總結,不但可以了解不同動物的不同爪(蹄)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還可以掌握“A像B”這一修辭手法。這樣的語文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壓力,還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升思維。
2.重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以教師為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生必須對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任務無條件接受的狀況,這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足,思考能力得到不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難以提升?!半p減”背景下,要使語文教學達成減負增效的目標,教師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藩籬,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形成會學、好學、樂學的良好素養(yǎng)。以部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司馬光》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其語言表達形式與現代語言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對于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基于此,教師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嘗試設計不同的技能教學版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主搜集與“司馬光砸缸”故事相關的素材,并結合故事對課文進行理解,以此消解學生對課文的畏難心理。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資料素材,以及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最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逐字逐句解讀課文。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鋪墊,學生在解讀課文時會更加順暢自然。這樣一來,不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會得到充分發(fā)展,學生也會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學習動力也就更充足。
3.合理布置語文學習任務
對于學生來說,很大一部分語文學習壓力來自課堂與作業(yè),這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教師要想在減輕學生壓力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必須重新設計作業(yè)內容,使學生在情感、興趣、文化等多元融合的語文學習中緩解語文課程所帶來的壓力,不斷獲得進步。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針對教材的不同教學要求,積極調整學習任務與作業(yè)內容,以達成幫助學生“減壓”,保證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目標。以部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白鵝》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文章,在作者豐子愷眼里這白鵝儼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執(zhí)、忠誠而可愛的朋友,所以文本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欣賞和愛憐。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可以文化鑒賞、文章品讀等活動取代傳統的單元式閱讀任務。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自由性更強的閱讀技能訓練方案:閱讀《白鵝》,闡述一下你對文章的認識。這樣的閱讀任務沒有給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因此學生的發(fā)揮空間更大。其次,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解讀文本,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筆下白鵝的神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情感角度解讀文本,幫助學生掌握語文文本的閱讀方法,改變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最后,教師要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出閱讀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語文學習經驗對相關文學作品、語文素材進行評價,正確認識教材當中的語文資源,借此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看見課堂學習中的不一樣的語文知識。
4.組織趣味語文教學活動
“雙減”并不意味著必須縮減教學時長、刪減教學內容,而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進而取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诖?,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采用“化整為零”的教學方式將獨立的教學版塊劃分為多個教學活動,并嘗試在語文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與學習需求,在必要的教學版塊組織學生開展趣味語文教學活動,如組織開展書評活動、推薦文學讀物活動等,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中學習知識,提升素養(yǎng)。以部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景陽岡》一課的教學為例,課文取材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了武松的天神之勇。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可將教學內容延伸至《水滸傳》,并組織學生圍繞《水滸傳》開展趣味活動,以此讓學生用文化閱讀經驗去回應課堂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更加輕松,且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向著課外擴展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足,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5.運用課外語文教學資源
部分教師在實施減負增效的過程中盲目追求“減負”,不敢向教學活動中導入可用的課外資源,導致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不足、吸引力不夠,有效性難以保證。事實上,減負增效并不只是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是要從情感、文化等方面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過程中,收獲知識,提升素養(yǎng)。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減負增效與組織課外活動、導入課外資源之間并不沖突,教師合理應用語文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文化意識。因此,語文教師在結合減負增效要求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嘗試以“雙減”為跳板,在合理規(guī)劃課堂教學活動的同時,適當引入課外教學資源,以達成既不給學生帶來壓力,又能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目標。以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臘八粥》的教學為例,本文作者沈從文是著名的作家,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候選人,其代表作《邊城》等在國內外影響重大,先后被譯成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選進大學課本。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可以先為學生引入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邊城》等作品,并借由這些作品幫助學生了解沈從文的寫作特點、情感表達特點等,再引導學生結合這些特點深度體會課文所傳達的情感態(tài)度。教師不再將教學內容局限于課內,而是借助豐富多彩的課外資源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這不但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對“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
6.組織語文實踐活動
單純以文化知識、文字知識為填充的語文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現代教育活動的有關要求。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結合“雙減”要求,改變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方法,將課堂上的語文教學、書面上的語文教學轉化為以情感、文化、技能為核心的全新教學模式,雙向互動,自由探究。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嘗試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啟發(fā)學生的學習靈感,鍛煉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促使學生主動進行語文知識的探究學習,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意識與學習能力。以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匆匆》的教學為例,教師便可結合“韶華易逝”“時不我待”等關鍵詞句組織學生開展相應主題的實踐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語文知識為切入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古人總說光陰似箭,請思考一下,時間真的過得很快嗎?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說明。其次,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就“當時間消逝,歲月流轉,我們身邊的時間是快還是慢”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可對活動進行總結:時間是快的,或許也是慢的,但無論如何,時間是永遠都無法回溯的,過去的時間不會重來,老去的老翁不會年少,所以必須珍惜時間。教師以感性元素引導學生,以人文思想和情感去回應教學,在實踐中落實“雙減”,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看見不一樣的語文知識,獲得全新的學習經驗,進而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感悟。
“雙減”語境下,減負增效已成為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語文教師要在減少學生作業(yè)量的同時,增加更有價值、互動性更強的教學版塊,以保證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使語文真正成為學生愿意學、喜歡學的好課。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減負增效的有關要求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嘗試從語文基礎、語文活動、課外交流等角度設計語文教學版塊,鼓勵學生自由學習、自由發(fā)揮,以此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切實達成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珠花.以大單元結構化閱讀教學實現“減負提質”———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2(02).
[2]趙新慧.小學語文作業(yè)高效減負探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04).
[3]吳雪婷.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的作業(yè)設計研究[D].合肥師范學院,2016.
[4]王燕.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論減負與提質在語文教學中的關系[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3).
[5]文永嬌.新課程視閾下小學語文作業(yè)減負增效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6]周紅英.語文教學如何減負增效[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5(03).
[7]楊澤庸.淺談減負與語文教學[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08).
[8]王萍.語文教師的“減負”問題[J].昌吉學院學報,2002(03).
Discuss on the Realization of Reducing Burd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in Chinese Classroom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Zhang Faming
(Dazhuangzi Primary School, Jinta County, Jiuquan City, Gansu Province, Jiuquan 735300, China)
Abstract: "Reducing burd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refers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reducing students learning burden and making students mor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their abilit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ence.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can reduce the burden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classroom by reasonably arranging Chinese learning tasks, organizing interesting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using extracurricular Chinese teaching resources, carrying out Chinese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achieve "Reducing burd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chinese classroom. Starting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reducing the burden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in Chinese classroo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of reducing the burden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reducing the burden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in Chinese classroom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Key words: "doublesubtraction";primaryschoollanguage;reducingburden and increasingefficiency;teaching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