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澄波
(阜南縣第五初級中學 安徽阜陽 236300)
筆者針對我國中學教育改革和教學模式轉變的需要,強化教學模式的理論思維,通過在課堂中引入“歷史故事”,尋求一種思維培養(yǎng)方式,為今后的歷史教學改革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教學視角。
歷史獨特的人文學科性質決定了其擁有豐富的學科資源,而歷史故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些嚴謹?shù)氖妨仙畈卦跉v史故事里,意味悠長。將重大歷史事件關聯(lián)歷史故事,不僅可以得出結論和理論,更讓學生沉浸其中,這種方式是課程資源整合的一個重要形式。
歷史故事的運用是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升其有效性、生動性和持久性。
近年來雖然關于故事模式的研究也有,但是關于故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文章不多。其中中國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元老師的《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其對教材、課文、故事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構建了歷史故事模式的素材和問題。陳向青的《“故事時間”教學實踐初探》,強調故事引用更符合較低年齡段的中學生,契合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符合他們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朱文倩的《歷史故事:從聆聽、理解到神入、對話》,強調要使學生逐漸地從歷史故事中對歷史事實做出基本判斷,然后用合適的語氣、適當?shù)恼Z調將有價值的故事講述開來,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加深他們的家國情懷。
很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在上課時更希望教師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授課,故事型的授課方式可以化繁為簡,將較為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容易理解,對細節(jié)的描述更生動,還可以傳達一種知識傳授之外的人性理念。下面筆者就談一談歷史課堂中“歷史故事”的運用案例,以供參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自然會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針對七八年級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可以設置懸念并講述故事,后拋出疑問,抓住他們的好奇心,以此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在講到有關改革開放內容時,筆者講述了一個事例:1978年夏末,大規(guī)模的旱災席卷安徽,當時的省委書記萬里走探村落,但他看到的都是破舊的草屋,整個村子了無生氣,書記走進了一戶人家,卻看到女主人和兩個女兒在炎熱的夏天還蓋著一條破被子,相依在屋墻一角,村里的干部小聲地告訴書記萬里,她們就只有這一條破舊的棉被。聽到這里,萬里難掩悲傷,當年老區(qū)的人們付出了那么多來支持革命,現(xiàn)在卻過著這樣的生活。想到這里,萬里不禁哽咽,覺得很對不起他們,解放30年了,他們卻還掙扎在貧困的邊緣。這時拋出問題:為何已經(jīng)進行多年的現(xiàn)代化建設卻帶來如此難以接受的結果?請大家先思考再議一議,談談你的看法。
課前導入可以通過講述歷史故事拋出“懸念”問題,用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并觸發(fā)思考,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在講到秦末農(nóng)民起義時,筆者先出示了司馬遷《史記》中《陳涉世家》一文,將陳勝年輕時的志向和當時決定起義的場景對話,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一并展示給學生,再給學生較為充足的時間進行理解和分析,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引導學生歸納。
此歷史材料理解難度較低,學生從中可以看出陳勝從小的抱負,再通過思考與探討,不難得出陳勝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原因,以及從陳勝吳廣的另一段對話“天下苦秦久矣”得知秦的暴政。通過這樣的故事陳述,陳勝從小遠大的志向和秦的暴政不得人心便會躍然紙上,這樣學生便能根據(jù)歷史故事找出答案,也可據(jù)此闡述自己的見解,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可謂一舉多得。
在講到“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一課時,筆者采用以人帶史的方式,通過張謇一生的傳奇故事來折射那個時代的特征與變化,并將此課重新整合為五個標題棄官從商、事業(yè)巔峰、傳奇隕落、時代印象和一脈相承。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特別強調了1895年對中國而言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我們甲午戰(zhàn)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也是在這一年,有三個偉大的中國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變法,孫中山選擇革命,張謇選擇實業(yè)。但他們的究極理想都是救國!”梁啟超后來說道:“喚醒中國人四千年美夢的,其實是甲午一戰(zhàn)?!?/p>
這種設計既可以引出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征是近代化和挽救民族危亡,又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認識到因為清朝腐敗和文明轉型,愛國與探索成為這一時期的歷史主題,用張謇一生的傳奇故事來突出這個時期的歷史特征,以宏觀帶動微觀,以人物引出時代,以時代帶動人物,從而更好地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在講到“改革開放”這一課時,筆者用羅芳村的變化來彰顯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在羅芳村,1979年的人均收入是一百三十多元,而只相隔一條河,對岸新建的香港羅芳村人均年收入?yún)s高達一萬多元。同樣風吹日曬,同樣起早貪黑,跨過一條河,收入相差100倍。而且河對岸的羅芳村,正是那些從深圳羅芳村冒險偷渡過去的人們建立的,這令人不勝唏噓。但又過了30年,深圳羅芳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繁華程度又遠超香港的羅芳村,以前冒著危險前往對面的老村民們又再次“歸來”,而羅芳村的故事,被后來的人們講了又講,甚至增添了一絲傳奇色彩。通過羅芳村故事的講述,學生們紛紛瞪大了眼睛,后來通過對個別同學的談話“調查”,他們都表示這個歷史故事當場就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個故事凸顯了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用,使他們對改革開放的影響有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歷史的作用和意義體現(xiàn)其對現(xiàn)在甚至以后的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通過對羅芳村的故事的講述,展示出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經(jīng)濟上與思想觀念上的巨大轉變。因此,一個濃縮的精彩的歷史故事可以彰顯“歷史作用”。
合理運用故事教學,可以使較難突破和較難理解的“歷史評價”變得易于接受,使學生獲得更深的歷史感悟。
在講“商鞅變法”時,史料提到商鞅獲得人們的信任后廣泛推行革新,但最后卻被處以“車裂”極刑。而朱镕基總理在看到這一段話劇時也凄然淚下,學生都表示對其結果的不滿,對商鞅非常同情。筆者提出問題:“商鞅被處死,變法是否意味著失敗了呢?”為了引導學生思考,筆者講了《商君列傳》的故事: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失去了庇護,逃到秦國邊境的一家旅店,但是卻被告知需要通行證,而出示通行證的規(guī)定正是商鞅為了加強對人民的管理而提出的,商鞅無奈,只得逃亡到魏國。這則故事說明商鞅之法沒能幫到商鞅本人,但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商鞅之法已遍及秦國各個角落,被廣泛普及推行。學生得到啟發(fā):變法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是充滿著變數(shù)與曲折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甚至付出流血犧牲的巨大代價才能成功。
同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在評價中思考,筆者還把時空分成不同的三個維度。短時段:對改革當時的條件(通過商鞅早年經(jīng)歷,引出牛耕、鐵農(nóng)具)和成效的評價;中時段:以秦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一來評價商鞅變法的意義;長時段:根據(jù)歷史現(xiàn)實看待商鞅變法,突破教材,讓學生認識到,商鞅變法雖然使得秦國國富兵強,但也有其漠視人性的一面,秦朝建立后不久就因其暴政而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法制與人性平衡的制度,使國家強大的同時也要使人民幸福?
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偉大歷史人物的作用和歷史事件所呈現(xiàn)的深層次“隱性”意義,讓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主人公有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角度思考歷史問題,提升其評價歷史問題的整體思維。
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與研究,是很有價值的,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不斷挖掘完善的。筆者平時有意收集相關歷史資源,運用這些豐富的資源來完善自己的教學,建立個人的“歷史資料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集體探究意識,挖掘其內心的想法。希望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能夠更有效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當然,還要注意對所收集的歷史資源進行嚴格的篩選,確?!皬棢o虛發(fā)”,緊扣教材內容,不要因為學生喜歡就濫用,以免忽視教學主體。
歷史故事使歷史更易激趣更好理解,將歷史照進現(xiàn)實,使之也更具同理心。歷史故事輔之以教師引導,更易找到問題切入口,賦予歷史課堂以轉變與活力,使其越發(fā)立體與豐滿。
另外,教學中引用歷史資源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人物是歷史的靈魂,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事件,從而提升歷史教學的人文性和生動性,讓歷史人物更加鮮活和飽滿,學生也可以置身于歷史環(huán)境中更好地掌握歷史人物的特征,從而在歷史學習中提升其興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