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婷 |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學校
立德樹人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所在,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堂是變革教育樣態(tài)、滲透教育思想的有效場所,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語文課是小學低學段中開設課程較多的科目,教師自然要重視借助語文課堂實現(xiàn)育人職責,做到從“經師”到“人師”的轉變。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責任積極思考怎樣在課堂中落實育人目標,讓德育在語文課堂中真實發(fā)生。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掘文本中的德育素材,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習得經典故事、詩詞歌賦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滋養(yǎng),涵養(yǎng)良好品格。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流傳了近一個世紀的名言體現(xiàn)了他的教育情懷、教學理想,體現(xiàn)了陶行知對教育的一種價值定位,至今仍值得教師體會并踐行。教師需要確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在理想的驅使下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慢的藝術,學生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一點點地促成積極變化。德育是對學生人格產生的教育,無法量化評估,但教師作為育人者不能因此而輕視這項工作。所有的教師都是德育師資,需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在教育教學中以身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結合學科性質進行德育,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小學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健康的生活習慣,并幫助他們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培養(yǎng)其相互合作的能力。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類型豐富、內容全面,既有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歌頌英雄人物的文章,還有倡導文明和諧、健康生活的科普小文章等。教師可適度、適時加以延伸拓展,將其作為德育素材。如一年級上冊教材中“我是中國人”主題單元,教材展現(xiàn)了雄偉的天安門城樓、鮮艷的五星紅旗、五十六個民族和諧團聚的美好場景。開學不久就是國慶節(ji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提前給學生發(fā)放民族知識卡,通過同桌漂流民族卡、學生介紹民族知識、教師講解祖國歷史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認讀各個民族,掌握知識、認識生字。學生在向同伴介紹民族卡片的過程中,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在民族卡片交流互換過程中,鍛煉了保管物品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等。小小的一課,不僅傳授了知識,更使學生意識到小家與大國的關系,逐漸開始具有家國意識。
豐富多元的德育實踐活動能夠增強教學效果。教師依然可以依托教材中的文本加以延伸,設計德育實踐活動。比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時,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認識了小英雄雨來。筆者就利用中隊會開展了“我的英雄”中隊實踐活動:經學生討論,將班級中隊名改為“英雄中隊”;讓學生化身小記者,走訪身邊的英雄;舉辦“我崇拜的英雄”演講比賽;組織“英雄和普通人,你選誰?”辯論賽。通過種種實踐活動,學生不僅提升了各項能力,更認識到每個努力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基本內容始終是學校德育活動的重要主題。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文精神的傳遞和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道德教育,努力做到“教文育人”、德智融合,才能真正實現(xiàn)立德樹人。當核心價值觀深入學生的心靈,校園將閃爍更多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