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艷俠
摘要 群文教學對增值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意義重大。王君老師群文教學藝術凸顯三點?;垩廴缇妫洪_掘群文特質,洞見文本內核;巧用妙手:建層進臺階,善文本聯結;修煉仁心:關注生命成長,尊重自主建構。
關鍵詞 王君群文教學 教學藝術 自主建構
群文閱讀教學突破單篇教學零敲碎打的藩籬,在擴大學生閱讀量、提升高階思維、構建學生自我成長意義方面價值凸顯。王君老師致力于群文教學實踐,理念豐厚,成果斐然。溯其源,究其因,尤其值得學習三點:慧眼、妙手、仁心。
一、慧眼
1.開掘“群文特質”
雖然群文教學頗受推崇,但有些老師對“群文”的內涵和外延尚不清晰或存在偏差。有人認為,群文閱讀教學必須是整合一組有關聯的文章加以教學。王君老師基于整合、聯結思想,指出群文教學最基礎的思維特質是“同類信息敏感”,最基礎的操作方法是“同類信息整合”。這表明,“群文”已不僅僅指有關聯的一組文本,單篇課文內部的同質信息也可以“群”視之。老師要善于在單篇文本中審視、開掘“群特質”的文本信息,并整合生成群文教學資源。具有同類氣質的標點、詞語、句子、段落、篇章都可以“群”統攝觀照,構建出群文互融的“閱讀場”。請看《最后一課》教學中,王君老師“群標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p>
一般的分析多指出這句話是環(huán)境描寫和心理描寫,表現小弗朗士幼稚、無憂無慮的特點。這是因應試而練就的標準化分析,僅流于標簽化的結論。
作者用意遠非如此。王老師在看似平常處發(fā)現了頗具含金量的信息——兩處分號的使用。她認為,前一個分號表明,在小弗朗士眼中,“普魯士兵正在操練”無關政治,而只是和“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一樣是好玩好看的風景。這表明小弗朗士心地單純、不諳世事,人生字典里尚沒有“入侵”二字。后一個分號告訴我們,童心未泯的小弗朗士有起碼的自控力。正因這樣,經歷“最后一課”前后,他的思想變化才合情合理。
這個分號群的設計讓學生浸淫于文字、標點的細微之處,通過和文字、標點的深層觸摸、深度探究,自然形成對文本更深層次的體悟。
這樣的“群標點”“群詞句”的“群要素”,在王君老師的教學視野中甚為豐富。設計選點小,卻四兩撥千斤,“看似尋常最奇崛”。
2.洞見文本內核
克羅齊說,要想讀懂但丁,我們必須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準。這對一線老師來說,雖要求甚高,但不可否認,老師對文本的解讀高度決定了課堂的厚度。
很多老師,缺乏對文本的個人解讀。各種資料拼拼湊湊,各路名師的教案刪刪減減,一節(jié)課八九不離十了。個人解讀低效、無效,已之昏昏,豈能讓學生之昭昭?教師匍匐于他人思想的跑馬場中,遑論給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
王君老師能洞見文本內核,解讀獨辟蹊徑、不落窠臼。
在《河中石獸》中,她讀出了知識分子的學術自省和尊嚴自省;在《賣油翁》中,她看到了小人物的職業(yè)境界和尊嚴逆襲;在《陋室銘》中尋覓到了劉禹錫“摧不垮、壓不倒、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金豌豆”的生命屬性!
這樣的解讀宏闊了教學視界,提升了課堂高度。它得益于王君老師深厚的文學功力,又何嘗不得益于她見人所未見,識人所未識的透視至文本深處的慧眼呢?
二、妙手
1.建層進臺階
黃厚江老師說,群文教學要處理好“群”“文”的關系。群文教學既要發(fā)揮“群”的優(yōu)勢,也要牢記,文是群的基礎,單篇教學的要求:文字、語句、篇章等教學基本任務不能放棄。不能重“群”輕“文”或有“群”無“文”。王君老師的群文教學,精心搭建層進臺階,做到了“群”“文”并重,“群”“文”兼修。
請看《賣油翁》教學片段:【屏顯】
文字層面——積累:
證明:關注生生不息的漢語之活力;活動:給古代漢語找現代親人。
文學層面——鑒賞
證明:耐得推敲的經典之寫法;活動:理解歐陽修的推敲修改。文化層面-打通;
證明:關注推陳出新的經典之靈魂;活動:讓《賣油翁》的故事為我所用。
文字層面的字詞學習中,設計三個學習活動:讀準字音。
去掉標點朗讀。
證明文中的許多詞語到現在依舊活躍。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的方法。
三個活動,扎實進行了字音、句讀、詞義理解訓練。完成了單篇文本的基礎教學任務,為后續(xù)學習鋪墊并蓄勢,避免了群文教學有群無文、群文剝離的凌空蹈虛之弊。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表演比較《賣油翁》的原文和改文,充分體會文章的經典寫法。文化層面上,在對傳統解讀簡單闡述的基礎上,通過對比朗讀深人感受作者的“刻意表達”之用意,讀出了文章的精髓所在。
在此基礎上,王君老師拋出精彩一問:賣油翁的膽兒是誰給的?通過鏈接相關圖片、視頻,師生逐漸抵達賣油翁的精神高地,打通了文本和生活的壁壘。
整堂課,經文字至文學抵文化,通過群文的方式,紓解了“死于章句”“廢于清議”的文言文教學頑疾,且層遞進階,螺旋上升,自然建構起對文本多層次多緯度的認知和理解。
2.援廣博資源
文本聯結是群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但低劣的聯結會導致課堂墮入海量片段化信息泥淖中。王君老師說,通過聚焦,散碎的信息和意義才能得以有效整合,形成有序立體的語義場,這正是群文閱讀的核心價值。
王老師的群文教學靈動自然,絕不拘泥于文字中,而是圍繞議題,恰切援引各種資源,延展課堂深度,讓學生以俯瞰的姿態(tài)把玩文字,從而進入語文學習的另一重境界。
教學《陋室銘》時,王老師聯結21則文字材料,11個音(視)頻材料。這些材料或補充或比照或遷移,被有效統整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優(yōu)化了元認知,為扭轉視野逼仄和理解扁平的不良閱讀生態(tài)提供了文本基礎。更重要的是,文本選擇基于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充分考慮篇幅、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度等因素。材料不可謂不多,但引得恰當,用得貼切,每一則都不可或缺。
三、仁心 1.關注生命成長
王君老師認為,群文閱讀的終極意義應超越語言技法運用遷移的層面,進入精神內核的交契和文化意蘊的融通。王君老師的群文教學,啟智與療愈功能兼?zhèn)洹?/p>
針對班級嚴重的早戀情況,王君老師不無視、不敷衍、不暴力,用心開發(fā)了專題寫作課“讓我們聊聊愛情”。聊書的同時,滲透愛情觀教育和性啟蒙教育,頗顯大格局、大情懷。
上課伊始,王老師問:“如果你必須成為小說中的一個女子,你選擇成為誰?你選擇誰做你的丈夫?”“你覺得自己長大后可能成為故事中的哪個男子?你覺得自己可能找到誰做你的妻子?”問題大膽犀利,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有著強烈的代入感和足夠的吸引力。但“小說中”“故事中”兩個詞語限定他們回答時不能泛泛而談,必須要基于對小說人物全面深刻的理解。學生的回答很精彩,從外表到內在,從人生經歷到為人處世,從性格愛好到精神世界。觀點的碰撞、思想的激蕩,使課堂頗具張力。
王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結合故事思考愛情的特點。并一語中的,指出“好的愛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p>
這些問題相得益彰,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從關注文本到觀照生命成長。整節(jié)課,既探究了“愛”的真諦,也生長了學生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美好體驗和健康認知。
2.尊重自主建構
群文閱讀倡導“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意味著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在群文教學中的主動建構。依據解釋學理論,讀者并非是以空白大腦進入閱讀過程的,他們是帶著前理解而展開閱讀過程的。
課堂上,王君老師真正做到“平等中的首席”,深諳學生心理,充分尊重學生的原初閱讀體驗,創(chuàng)設靈動的教學情境促發(fā)學生自主建構,真實思考。
教學《詩詞五首》,王君老師以“愁”切入,先讓學生說說《武陵春》《望江南》兩首詞中女子誰更愁,接著,王老師又讓學生比較《漁家傲》《江城子》《破陣子》的三位詩人誰的愁更重,誰的更輕,最后比較女子的愁和男子的愁誰更愁。課堂教學縱橫比較、前后勾連、漸次深入。學生從愁的對象、愁的深度、愁的形式、寫愁的藝術手法等角度各抒已見,精彩紛呈。通過細讀、關聯、比照,綜合、概括、推理,學生讀出了女子之愁的凄涼之美,男子之愁的蒼涼之美。學生深度思考,自主建構,教師順勢而為,因需點撥。課堂大道無痕,對五首詩詞的理解已經上升到美學境界、詩學層次,如此高度,令人擊節(jié)稱嘆。
像王君老師一樣獨具慧眼,施以妙手,葆有仁心,群文教學、語文教學一定會在廣闊無垠的閱讀場中構建出氣象萬千的教學場、斑斕多姿的生命場。
[本文系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小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編號:SGH13—20—C00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