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開放教育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總體獲得感處于中上水平,但存在學習層面獲得感、思想層面獲得感和行為層面獲得感發(fā)展不均衡。實證分析表明,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存在性別、任職情況、社會面貌的群體差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境、課程考核、師資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提升與否的關鍵影響因素。最后,從尊重兩性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優(yōu)化教育方式,強化實踐體驗教學;打造教師隊伍,深化師生互動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開放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8-0185-04
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簡稱“思政課獲得感”) 是檢驗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 改革效果的落腳點[1]。學術界關于思政課獲得感的研究,多以經(jīng)驗為主,主要側重于獲得感的內(nèi)涵、阻礙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原因、提升策略等方面進行闡述,但缺乏客觀實證探討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開放教育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為研究對象,分析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及其影響因素,并據(jù)此探索其提升的優(yōu)化路徑。
一、 研究設計
(一)樣本
本文數(shù)據(jù)來源于2021年11~12月,課題組對浙江開放大學江山分校21春和21秋開放教育學生進行抽樣調(diào)查,通過網(wǎng)絡和紙質(zhì)兩種方式發(fā)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18份。
(二)工具
1. 結構維度與測量
思政課獲得感是指大學生通過思政課學習的實際獲得及由此形成的積極情感體驗,是個多維結構性概念,對此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1]。黃競超構建的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概念解釋框架最為系統(tǒng)[2]。本文參考該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劃分為學習層面獲感、思想層面獲得感和行為層面獲得感三個維度,建構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測評27個指標,答案設為5個等級,從“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由低到高分別賦值 1—5分,如表1所示。選取125名預測者進行小范圍的試調(diào)查,經(jīng)過項目分析和效度檢驗剔除不合理的題項后,整體問卷的BronAaBh's Alpha為0.945,問卷題項設置較好,可靠性較高。
2. 信度與效度
將318份有效樣本進行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思政課獲得感、獲得感的影響因素共7個潛變量的BronAaBh's Alpha系數(shù)均符合大于0.80,說明問卷及其各維度均具有比較理想的測量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顯示,思政課獲得感、獲得感的影響因素變量的KMO檢驗值分別為0.829、0.887,均大于0.70,A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著(P<0.01)說明該問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二、 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 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分析
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整體均值為3.448,超過了中間水平3,標準差為0.8,說明整體的獲得感是比較高的;三個維度的高低分排序為:A2維度(思想層面獲得感)3.697±1.099>A3維度(行為層面獲得感)3.5±0.947>A1維度(學習層面獲得感)的得分為是3.145±1.056。獲得感三維度發(fā)展呈現(xiàn)不均衡特點,表面上看違背獲得感形成規(guī)律,實則是開放教育的思政課內(nèi)容與學生前置學歷階段或職業(yè)生涯中思政課知識儲備有重復和交叉之處,導致思政課教學的思想深度和新意在開放教育中難以體現(xiàn),從而在校期間的思政課獲得感未能有效遵循“認同—內(nèi)化—踐行”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如何凸顯開放教育思政課知識學習的獨特性是獲得感提升的關鍵所在。
2. 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影響因素分析
四個維度的影響因素均從高到低排序為:B2維度(教學方式)3.713±0.984>B4維度(教學環(huán)境)3.689±1.001>B3維度(課程考核)3.606±0.899>B1維度(師資隊伍)3.446±1.162。在13個測量問題中得分最高的為嚴格遵守職業(yè)行為準則(3.8±1.163),而最低的是教學理論知識基礎深厚(3.44±1.264)。
(二)差異性分析
第一,性別差異明顯。不同性別在思想層面獲得感、行為層面獲得感和整體思政課獲得感變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均值可以看出男性優(yōu)于女性;來自學習層面的獲得感無性別差異(P>0.05)。這與男性更具有政治靈敏性,更容易意識到思政課的意義,獲得感也相對高一些的情況相符。但這種區(qū)別在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需繼續(xù)關注的問題。
第二,任職差異明顯。大學期間是否擔任學生會干部在思想層面獲得感和整體思政課獲得感變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均值可以看出,大學期間擔任學生會干部的獲得感評分較高;其他各個變量中均不具備顯著的差異性(P>0.05)。
第三,社會面貌差異明顯。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社會面貌在學習層面獲得感、思想層面獲得感、行為層面獲得感和整體思政課獲得感變量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均值可以看出中共黨員(含預備)得分均優(yōu)于其他三組社會面貌得分。黨員學生在各方面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基于職場生活和工作學習的客觀實在的獲得感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獲得感。
(三)回歸分析
據(jù)表 5可知,師資隊伍、教學方式、課程考核、教學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影響顯著,可建立回歸方程:獲得感=0.768+0.117×師資隊伍+0.318×教學方式+0.146×課程考核+0.155×教學環(huán)境,P值小于0.001。數(shù)據(jù)顯示,各項回歸系數(shù)都為正,以上影響因素與思政課獲得感息息相關,這些因素更好得到滿足,思政課獲得感會更高。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境、課程考核、師資隊伍對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依次下降,促使教學方式合理化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最重要途徑,其次是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和豐富的課程考核形式,最后配強師資隊伍力量。
三、 研究結論與提升路徑
(一)研究結論
調(diào)查結果表明:1.開放教育大學生思政課總體獲得感處于中上水平,學習層面獲得感、思想層面獲得感和行為層面獲得感存在發(fā)展不均衡;2. 不同性別、任職情況、社會面貌的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呈現(xiàn)出群體差異;3. 師資隊伍、教學方式、課程考核、教學環(huán)境變量對“獲得感”均有顯著影響;4. 變量教學方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391,其對思政課獲得感影響最大。如何凸顯開放教育思政課“教”的獨特性,促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是獲得感提升的關鍵所在。
(二)提升路徑
鑒于以上分析,以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為目的,結合開放教育的教學實際,圍繞如何凸顯開放教育思政課“教”與“學”,提出幾條促進思政課獲得感提升的現(xiàn)實路徑。
第一,尊重兩性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把性別教育納入高校思政課,既是對人本主義價值訴求的回歸,又是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由無性別的“一視同仁”轉向具有先進性別意識的“因材施教”的前提[3]。其實質(zhì)不是為了消除性別社會發(fā)展的差異,而是針對性別差異特點,采取合適的教育措施,促使兩性的社會性別或性別角色發(fā)展趨于更理想的模式[4]。教育者要尊重男女平等,更要尊重兩性差異,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教學[3]。首先,要提高認識,將性別教育融入教學的提問活動、評價反思、課外實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女性學生能充分了解自我,感受社會、學校、同學的愛與關心。其次,從兩性差異著手,科學設置思政課程,除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課程外,對兩性實施更為科學有效的分類主題教育,讓高校思政課真正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
第二,優(yōu)化教育方式,強化實踐體驗教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形成和發(fā)展人作為主體的本質(zhì)性力量,從而決定人的主體地位[5]。一是要轉變思想觀念,教育者既要注重靜態(tài)理論知識傳授,更要關注動態(tài)實踐運用中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觀體驗,把實踐行為融入教育活動中,通過社會實踐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發(fā)展型人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最終提升。二是改變“唯分數(shù)論”的教育評價模式,構建理論考試和實踐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強調(diào)過程性評價為主的考查方式,科學評價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以及獲得的程度和層次 。三是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整合網(wǎng)絡平臺資源,開展“學黨史——重走紅軍路、學黨史——祭英烈、學黨史——征文”等系列主題教育,豐富實踐內(nèi)容和形式,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加強實踐教育保障,讓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知和內(nèi)化教育作用。
第三,打造教師隊伍,深化師生互動交流?!秾W記》中記載:“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毖院喴赓W地表明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重要影響。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是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關鍵要素。一是思政教育改革促隊伍強大。高校要積極推進專業(yè)技術職務制度改革,注重加強教學為主型思政課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給予教學學術型思政教師應有地位,激勵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思政教學研究中[1]。二是濃郁校園文化利情感鏈接。從某種意義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情感教育,高校要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提高校園文化的覆蓋率,不斷開展以情感教育為主題內(nèi)容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大學生對現(xiàn)實的感知和價值認同,并最終增強大學生的情感獲得感[6]。三是更新教育話語助師生互動。思政課教師要關注、研究大學生的話語方式的變化,靈活運用新媒體教育技術,充分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不斷更新教育話語,加深師生間話語契合程度,使學生感到教師并不落伍,愿意和教師進行深層次的溝通[7]。同時了解大學生的關切點,運用大學生喜樂的生活化話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其解決現(xiàn)實中的困惑點,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鳴點,從而增進大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愉悅感[5]。
參考文獻:
[1] 章秀英,朱堅,李露陽.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基本特點及提升對策——基于全國31所高校問卷調(diào)查的實證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6(03):107-114.
[2] 黃競超.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研究[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3] 蔣成陳,梁紅. 性別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視角[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24(06):107-110.
[4] 劉秀麗. 論科學的性別教育[J]. 教育研究,2013,34(10):127-133.
[5] 劉興平,任慧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6):16-18.
[6] 柳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法研究[D]. 包頭: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2015.
[7] 婁丹.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情感教育法運用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2.
(薦稿人:鮑日勤,衢州廣播電視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