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江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我素養(yǎng),在學生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指向性的作用。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整體素質與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本文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實效性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因素的影響,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不利于學生的價值觀念形成。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道德品質以及個人素養(yǎng)等的培養(yǎng)。道德法治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關注理論知識的實踐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抵制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只應遵循的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正確的思想價值為導向,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確保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合理性。教師需要堅持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導向性和針對性,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引。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當中的理論知識,分析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
(二)實踐性原則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實現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運用實際案例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要從教學內容方面出發(fā),導入合適的教學案例時事熱點等,引導學生進行剖析,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堅持應試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灌輸式。這種以知識灌輸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學中也沒有設計導向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性的引導,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理論知識。因此,許多學生無法消化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構建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教學方式單一
在當前的信息化環(huán)境下,雖然在教學中已經用了較為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但從整體上來分析,教學引導和實踐略顯不足。在教學中并沒有融入實踐內容和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雖然也運用了網絡化教學平臺,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教學中缺乏交流與互動,極少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教學過于單一缺乏實效性。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創(chuàng)設合適教學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組織確定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情境當中,理解和學習道德法治相關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水平,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例如,學生在學習《變廢為寶有妙招》時,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識,懂得環(huán)境保護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設施給學生展示了一些廢物再利用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資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分析廢舊物品再利用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用自己的巧手將廢舊物品轉變?yōu)樗囆g品,讓它們發(fā)光發(fā)熱。
(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學習
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習慣了進行知識灌輸。許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缺乏興趣,并且教學效率相對較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積極的探究性教學方式,將合作教學方式運用到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除此之外,運用這一教學方式,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例如,學習《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學校,并提高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引導,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合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分工,讓學生了解校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運用多媒體設施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調查成果,之后讓學生針對自己在調查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小組探討,尋找解決方式。教師針對學生的調查狀況提出問題,詢問學生:如何為校園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學生迅速地展開小組合作探討,發(fā)表自己美化校園的見解。如此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三)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性教學活動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包含了學生道德素養(yǎng)以及法治教育等相關內容。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通過實踐類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真諦,并且將自己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生活體驗和實踐經驗。通過實踐性活動的設計,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在親身體驗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真正樂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例如,學習《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當中的實際案例。通過多媒體設施給學生播放一些生活當中不遵守規(guī)則的視頻內容,讓學生針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自主設計調查問卷查閱隔離資料參與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出校門去觀察生活當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不文明現象。鼓勵學生針對這些現象展開討論,自主設計一些文明標語,提醒他人積極遵守規(guī)則。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實現教學實效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思與總結,轉變教學思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積極優(yōu)化教學形式,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閆翠蘭. 淺析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讀與寫:上旬, 2022(2):2.
[2]黃國慶.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C]// 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二). 2020.
[3]黃曉卿. 淺談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考試周刊, 2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