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瑞敏
摘要:初中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德育與法治作為一門可以促進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的素質課程,它既可以實現素質教育,又可以積極地培育學生的品德和法治觀念。因此,教師要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
前言
在初中德育和法治課中,運用實踐活動進行輔導性教學,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經驗。道德法與法治教育應突出其學科特色,在選擇活動主題、活動形式、活動組織、活動域度等方面,教師應具有創(chuàng)造性,從學力基礎、學習興趣出發(fā),為學生作出匹配設計,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學科能力順利成長。
一、篩選活動主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初中生思維活躍,對新事物具有較強的探究欲望,因此,在選擇實踐活動的主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提高他們的實際參與程度。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尋找學生的思維接合點,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考。其次,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取向等有適當的了解,在掌握他們的學情基礎上進行教學布置,提高他們的實踐活動的可行性。第三,為了明確活動的主題,教師在進行教學實務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到活動的客觀性條件。例如,在學習《做負責任的人》時,老師根據課本的實際情況,設置了“糾正自己的錯誤”的主題,即在學習小組中,每個人都要對自己進行剖析,指出自己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議,征求大家的意見,最后制定出一套解決辦法。大部分學生聽到要主動介紹自己的不足,都是一臉的尷尬。所以老師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建議:組長要帶頭剖析自己,以身作則。在制定改正方案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從最容易改正的地方開始,肯定改正的表現,請別人監(jiān)督,公開承諾,利用成功經驗來鼓勵自己等等。在活動后,老師請小組負責人詳細說明學生的成績,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估,從而為他們成為負責任的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精選活動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實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具體的選擇上,可以征求一部分同學的參考意見,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比如“生命觀察”、“社團調查”、“案例搜索”、“課堂辯論”、“課堂演繹”、“信息搜集”等都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活動范疇,所以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做出科學整合,以提升實踐活動的適合度。學生對戶外實習、競賽等都具有較強的參與性,教師應意識到,適當引入游戲、競賽等內容,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另外,老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兩項作業(yè),讓學生自行選擇一項作業(yè),但作業(yè)設置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寶貴的學習經驗。所以老師要提供詳細的布置與計劃,幫助學生順利地參與到活動中,獲得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非常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優(yōu)化活動組織,提升學生體驗品質
在實踐活動開始后,老師要及時跟進,進行組織、安排,以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從而提高活動的質量。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操作: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如媒體、實物、場地、器材等,為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客觀支持,確保活動順利推進。第二,以普通成員、觀察員、服務員的身份參與到實踐中,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幫助,也可以拉近和同學之間的距離,形成全新的師生關系。第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可以大大減輕老師的工作壓力。
同時,老師還可以運用爭論的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有機會進行溝通。無論學生的看法如何,在特定的活動中所形成的學習認識都是有生命力的。老師要對學生的辯論做出正確的評判,讓他們自由思考。要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的組織結構得到優(yōu)化,必須具備觀察意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和活動的表現來進行教學計劃,從而使學生在活動組織中取得主動權。
四、拓寬活動維度,內化學生學科認知
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具有擴展意識,把實踐活動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的認知基礎上進行實踐,從而使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生動的學習體驗。社會走訪、生活案例整合、個人思想總結、社會公益宣傳、社區(qū)活動參與等,都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經驗,并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需求進行活動發(fā)動,從而提高其對活動的認知維度。
課堂上有很多種不同的活動,老師要有意識的進行選擇,給他們一個合適的學習機會。比如《網絡改變世界》,老師在課堂之前就為學生布置了收集資料的作業(yè):有關網絡的優(yōu)勢等等,學生可以找到許多與絡有關的信息,還可以使用各種信息途徑,收集資料,然后以網絡信息分享的方式呈現在互動平臺,同時由老師進行信息過濾,再將所獲信息呈現在大熒幕上。接到學習任務后,所有人都開始忙碌,很快,他們就得到了大量的資料。通過收集整理,老師們得到了學生搜集的大量資料。在課堂教學開始后,老師會利用多媒體把這些網絡優(yōu)點等進行演示,然后讓被選上的同學自己去解釋,或者請別人去解釋,這樣教室里的氣氛就變得熱烈了。被選上的同學可以讓別人解釋這些網絡優(yōu)點,這樣就增加了課堂的活力。
一次課前資料收集,使課堂上充滿活力,增強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習實踐活動推進到最大程度,使其在實踐中發(fā)揮主體作用,使其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觀察習慣,從而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同時初中生處在身體和心理發(fā)育的關鍵期,教師要在教學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實踐活動,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進行權衡,從而提高教學設計的適合性。
結語
總之,在初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既是教師的職責,也是學校、家庭、社會的責任。而教師又是學校道德建設的組織者和促進力量,所以要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基礎上,加強道德、法治教育。由于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感悟能力、經驗水平等因素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實踐性活動中應對不同群體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引導,從而提升教學覆蓋面,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注入豐富動力。
參考文獻:
[1]白洪麗.初中道德與法治 “課前三分鐘 ”活動初探 [J]. 遼寧教育 ,2019 ( 5).
[2]姚彥奎.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課型的有效組織策略 [J]. 課程教育研究 , 2019 ( 5 )
[3]張磊.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的參與度 [J]. 江蘇教育 ,2019 ( 2).EA11E0DE-6915-4AE2-BCB2-C2A0C85D0E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