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莉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chuàng)建高質(zhì)、高效的課堂并強化教學效果逐漸成為每位教師的教研重點,但部分教師依然保有傳統(tǒng)教育理念,應用相對落后的教學方法,這就會形成相對枯燥的課堂氛圍,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本文針對建構高效課堂,提高初中語文教育質(zhì)量的策略進行探討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質(zhì)量
引言
高效課堂就是需要學生快速準確掌握教師提供的知識,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務和教育目標。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建設高效的中學語文課堂將成為所有語文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這對全體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教學模式改革發(fā)出了嚴峻挑戰(zhàn),因此需要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來提升教育的質(zhì)量。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當前形勢,積極尋求有效措施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
1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
一方面,高效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高效課堂是寓教于樂的,這種課堂模式以學生為主導地位,它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更加的多元化,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更加新穎,這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更加自主地進行知識探索。這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創(chuàng)造性就得到了發(fā)揮,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活動,從而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吸收。而語文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這也有益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另一方面,高效課堂是社會教育改革的關鍵,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自從我國頒布了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政策之后,很多教育理念、方法被及時調(diào)整?,F(xiàn)代教育需要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這就不止要求學生要有好的學習成績,還要求其具有優(yōu)秀的個人能力和思想素質(zhì)。在這樣的要求下,教育必然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精神為標準,以課堂為依托,全面鍛煉學生的個人能力。所以,高效課堂的開展是有利于教育改革有效推進的,具有時代意義。
2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應試教育傾向嚴重,教學模式單一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到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受到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的影響,在課堂中始終采用“填鴨式”的方式傳授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教師將語文知識嚼碎了“喂給”學生的做法,會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習慣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而很少自主思考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研習,導致他們的語文學習效率不高。盡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師開始意識到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性,但依然無法改變應試教育思想,很多時候課堂中授課也更多是單篇的語文閱讀剖析,重點將閱讀中的修辭知識、句子表達等肢解開來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教學方式的僵化單一,很少關注生生互動,很難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導致閱讀教學質(zhì)量不佳。
2.2語文教學很少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還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育,要能夠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新知的科學態(tài)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似乎忽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這一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以自己為主宰,在較為強勢的教育話語權中學生始終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這就使得教學思維并未轉變到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且平等的互動交流氛圍中。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當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日益迅速,很多學生在課外接觸知識的渠道也變得更加廣泛,由此教師要迫切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1]。
2.3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征開展教學
學生天性不同,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差異也會導致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較大,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及對世界的不同感知,使得他們之間必然在接受統(tǒng)一教育時會產(chǎn)生理解層面的差異。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將班級的學情統(tǒng)一劃分規(guī)定,在不同的目標設定上也會較為籠統(tǒng),因為教師并未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優(yōu)化教學,常常會忽略學生的性格特點,這就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彰顯,個性沒有得到充分解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是一味采用這種一言堂的形式,不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那勢必會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內(nèi)化理解,最終教師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無法充分提升起來。
3建構高效課堂,提高初中語文教育質(zhì)量的策略
3.1更新教師觀念,豐富教學手段
教師應堅持創(chuàng)新,采用多樣的手段吸引學生,滿足其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能力各不相同,若不及時培養(yǎng)學習興趣,轉變教學方法,學生之間的差距會更加明顯。教師應綜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特點進行分析,運用課外知識、多媒體、組織互動等手段打造有溫度和自由度的語文課堂。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有關安徒生的視頻介紹,視頻中要提到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播放視頻可以緩解課堂上的緊張氛圍,讓學生敞開心扉,積極地分享自己對童話故事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表演,分別從小童、騙子、百姓、大臣不同角度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學生嘗試分析不同人物的出發(fā)點,最后集中大家的看法,總結童話故事的教育意義。童話故事不僅有趣,而且富有哲理,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大膽發(fā)言,認識到討論的意義,只有給予學生高度自由,讓其發(fā)揮才能,暢所欲言,才能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科的距離。運用新技術、轉化師生角色都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體現(xiàn),但在實際應用中,教師要注意靈活應用,避免出現(xiàn)本末倒置的情況,影響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提前分析課文,明確教學目標,用豐富有趣的資料輔助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科影響力。再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教師可以通過紫藤蘿的科普短片來引出課題,然后空出十分鐘時間,讓學生品味文中成片紫藤蘿那攝人心魄的美,思考作者從哪些角度以及為什么從這些角度著筆刻畫紫藤蘿的美。此外,在學生自行品讀思考的這十分鐘里,教師也不能完全放松,而是應該巡視教室,觀察學生的品讀情況,待品讀結束后,抽選品讀較認真和品讀不認真的學生進行發(fā)言,通過這樣的方式,給認真學習的學生以鼓勵,給學習敷衍的學生敲警鐘。視頻和抽問的加入分別從增強課堂趣味性和閱讀緊迫感兩個方向督促學生參與課堂,不同角度同時發(fā)力的教學方式使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變得容易起來。
3.2重視學情,縮小學生差距
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結合學情,將教學難度維持在大多數(shù)學生能接受的水平,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例如,在《木蘭詩》一文中,有“杼、韉、轡、柝”等現(xiàn)代白話文中少見的生字,很多學生不僅不知道這些字的意思,甚至不知道其讀音。在學習時若教師直接講解課文,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困惑而跟不上進度;若把課文分解后教,基礎好的學生又不屑于聽課。為了同時滿足兩類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先把難點字詞單獨講解,再以句子為單位對文章進行拆分教學。同時,對于語文學習能力較弱的內(nèi)向?qū)W生,教師可以制作一份預習指南,便于他們在課前先科學地學習一遍課文;對于語文學習能力較弱但相對外向的學生,教師可劃定學習互助小組,利用合作的力量幫助他們學好語文。如此一來,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會產(chǎn)生一種“老師在關注我,我得好好表現(xiàn)”的感覺,而這種心理暗示將會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動力[2]。
3.3運用合作學習,提高教學質(zhì)量
合理劃分小組是成功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還能夠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在成立合作小組時,教師要先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根據(jù)合作學習的開展形式,將其分成多個小組,組內(nèi)的成員人數(shù)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學習效率。而且,小組成員的分配要遵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獲得新知。實踐證明,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時,彼此處于平等的地位,表達看法時不存在緊張感,且更容易通過思維碰撞產(chǎn)生靈感,對提高學生思維活躍性也有一定的幫助。如在學習《鄧稼先》一課時,由于這是初中生接觸到的第一篇名人傳記,教師在課堂中應抓住這一契機,引入合作學習,對學生展開多方面的引導。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先以“我心中的鄧稼先”這一話題導入,讓學生根據(jù)搜集到的資料談一談自己心目中的鄧稼先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則要適當啟發(fā)學生,點出“常人眼中的鄧稼先”有哪些特點,并引出本課的主題。接著,帶領學生閱讀課文,教師則可以繼續(xù)提出問題:“大家先看一看文章分為幾個自然段,并為標題尋找到合適的修飾語。”學生則會各抒己見,想到偉大、舍己為人、公而忘私等詞語。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在文章的6個部分中選擇一個,學生則對自己小組負責的部分進行合作探討,用精煉的語言對其主要內(nèi)容加以概括,如學生合作探討后將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為“在歷史的背景上引出鄧稼先”,將文章的第三部分概括為“鄧稼先的氣質(zhì)和品格”。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能夠?qū)ξ恼聝?nèi)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更準確。如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情境來引入新課,引導學生關注小弗朗士的處境,感受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又失去學習祖國語言的機會時,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和一個執(zhí)教四十多年的普通教師將會有怎樣的遭遇。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語文基礎和表達能力,合理地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理清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并總結每個階段所表達的內(nèi)容;二是探討“最后一課”的含義。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學生討論的內(nèi)容和方向會更有針對性,且在討論過程中也更容易產(chǎn)生探究熱情。再如在學習《愛蓮說》一課時,為了鍛煉學生的歸納和總結能力,也為了加強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開展合作學習。由于這是一篇文言文,難度稍大,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先利用參考資料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之后,再開展思維導圖的繪制,每個小組一般是4~6人,學生需要先聚在一起繪制思維導圖的主框架,以“愛蓮說”為核心詞,以“作者”“文體”“寫作背景”“文學賞析”“藝術特點”等為主要支線,小組成員可以每人負責一個部分,借助資料及個人理解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當思維導圖繪制完成后,小組成員需要重新聚在一起,對整個導圖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修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學習積極性都會得到提高,對其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有較大的幫助。
3.4拓展教學資源
在語文教學體系中,教學資源極其重要。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可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間,有助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強化其學習體驗,幫助其理解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教師可結合教學大綱與學情實際,引入多方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創(chuàng)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比如,在圍繞古詩詞《望岳》進行講解時,為展現(xiàn)詩人富有活力且灑脫的性質(zhì),表現(xiàn)豪情壯志又漫游生活的意境,教師應引領學生剖析文中著重描寫詩人將萬千山峰盡收眼底的詞句,幫助學生感悟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體會詩詞中的壯志豪邁之情。教師可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尋教學資料,創(chuàng)建教學情景,并配合圖片、詩詞,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融入于詩詞的獨特意境并感悟詩詞中的灑脫豪邁氣息,這也有助于學生感知詩人所蘊含的開闊心胸。通過釋放課堂活力,強化教學效果,充實課堂內(nèi)容,可使學生將活力與熱情融入語文學習活動,為學生帶來精神洗禮與充實的學習感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考慮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盡可能地讓教學資源更加全面豐富,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但是同時教師也要明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教學資源的收集過程中要以教學目的為核心向外延伸,如針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都需要教師找尋相應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來完成教學目的,并保證學生所學知識的最大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改革的深化發(fā)展使得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理念發(fā)展已經(jīng)迫在眉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內(nèi)容的培育是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充分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育,要能夠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要能夠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滲透核心素養(yǎng),在多元靈動的教學方式引領下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學習中,由此提升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促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以充分提升。
參考文獻
[1]羅婷.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高語文課教學質(zhì)量[J].中華少年,2019(12):177.
[2]劉水英.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J].科普童話,2018(2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