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澤 李菁菁
[摘要]在產業(yè)變革、媒介更新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主旋律電影以新主流電影的形態(tài)進入大眾視野。新主流電影以真實發(fā)生的時代大事件為背景,將時代真情與電影藝術巧妙結合,贏得觀眾的喜愛。以電影《中國醫(yī)生》為例,該片以自身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引發(fā)了青年群體對人間大愛的思考,點燃了他們的愛國熱情,這對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應充分挖掘新主流電影的教育價值,積極將影視媒介融入高校思政大課堂。
[關鍵詞] 《中國醫(yī)生》;新主流電影;高校思政教育
“相比票房數值,另一項數據更值得細品。在《1921》《革命者》《中國醫(yī)生》各片的‘想看’人群中,25歲以下的占比依次為48.3%、46.5%、53.8%。這意味著在定位青春的電影暑期檔中,愿為主流大片買單的,Z世代人占據很大比重?!盵1]新主流電影在眾多電影題材中異軍突起,其將時代真情與電影藝術巧妙結合,贏得了廣大青年的喜愛??梢哉f,新主流電影的教育功能明顯,它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提出“四個堅持”,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文藝工作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電影《中國醫(yī)生》秉承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改編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的真實事件,重現“一方有難,全國支援”的恢宏抗疫圖景。影片內容以各地支援的專家醫(yī)生為中心,通過個體化敘事,勾連起各行各業(y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的感人故事,真實立體全面地書寫了這段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影片還以多元化個體的生命體驗建構起國家層面的情感體認,這種宏大的家國敘事令青年學生潛移默化地對抗疫精神產生深刻的內在認同,通過情感的流動,塑造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新主流電影積極融入“Z世代”群體
Z世代是1995—2009年出生的群體,又稱網絡時代、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群體。筆者以“你最愛看的影片類型”為調查題目,利用問卷調查法對西安工程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美術學院、陜西科技大學、西安音樂學院五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新主流電影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接受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一)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重獲大學生認可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币磺杏袃r值的文藝創(chuàng)作都應該扎根于中國大地。當被問及“新主流電影”時,79.84%的大學生聯想到的相關詞匯是弘揚社會正能量、老戲骨等;58.21%的大學生認為新主流電影制作精良,能夠引起情感共鳴,電影內容尊重事實。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關注度最高的電影是《中國醫(yī)生》,這與該片的制作團隊尊重科學、尊重專業(yè)、尊重事實密不可分。比如,影片對可視喉鏡下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心肺復蘇、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體外膜肺氧合)等細節(jié)的展現符合具體的救治事件和情節(jié)。影片寫實的風格與嚴謹的專業(yè)態(tài)度,不僅滿足觀眾的審美需要,而且滿足觀眾對專業(yè)醫(yī)學領域的好奇,充分發(fā)揮藝術的審美認知功能。而科學認知與藝術審美的結合又恰好契合當下大學生的審美需要和認知需要,影片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是在情理之中。
此外,影片的有些細節(jié)還頗具匠心。比如,“快遞員夫妻”與“廣州大夫”這兩條故事線在影片中相當完整。又比如,影片中文婷醫(yī)生在吃盒飯時看到未讀的微信,并得知替她保管快遞的大叔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離世,她隱忍流淚的場景尤令觀眾動容。同時,在方艙醫(yī)院里的小女孩在自己康復的過程中協助醫(yī)護人員引導新病人入住,成為醫(yī)護人員的小幫手……導演通過細致的鏡頭語言將影片的主題思想表達得非常透徹,在有限的時間里運用各種鏡頭技巧進行起承轉合,使人觸動的同時,提示與告誡觀眾:防治傳染病,預防的價值永遠大于治療。
(二)新主流電影重建時代記憶
社會學家保羅·唐納頓在談及“社會如何記憶”時,特別強調了電影和人們的互動記憶建構關系?!熬碗娪皝碚f,我既在其中,又不在其中,在場又不在場;具有無處不在的能力,處處有我,處處無我,電影的刻寫實踐使觀眾的體化實踐成為可能,而觀眾的體化實踐也使電影的刻寫實踐成為可能?!盵2] 新主流電影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傳播渠道,借力鏡頭語言充分表達主流思想價值觀。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超過86.13% 的大學生表達了對新主流電影的喜愛,這從側面反映新主流電影憑借真實貼切的表達贏得了年輕群體的好評,這也是助推新主流電影獲得高票房的原因之一。同時,77.64%的大學生表示,相比在大時代的大人物,大時代的小人物則更能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正如《中國醫(yī)生》中的“小醫(yī)院”,醫(yī)院雖小,但其卻與大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醫(yī)務人員、專家救治小組、外賣員、孕婦、快遞員……大家組成命運交織的共同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也連接得更為緊密。
二、電影《中國醫(yī)生》: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優(yōu)秀范本
作為新主流電影的代表,《中國醫(yī)生》真實地再現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民族記憶,塑造了不畏艱險、勇敢逆行的中國醫(yī)生的形象,彰顯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一部值得走進大學生思政課堂,融合思政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
(一)《中國醫(yī)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別林斯基認為,“每一個典型對讀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边@種提法是正確的,它從典型人物的社會效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中國醫(yī)生》演繹抗疫題材的同時,注重影片中人物形象及其精神面貌的塑造。醫(yī)務人員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會猶豫、害怕、委屈,但是他們一次次地突破心理防線,逆向而行。比如,影片中一位吃泡面的護士,由于壓力過大,情緒崩潰。又比如,張院長與病危的妻子進行視頻通話,張院長鼓勵妻子:“我們說好的,再過幾年我不能動了,你要來照顧我的,你不能丟下我不管啊?!边@個情節(jié)令無數觀眾動容。再比如,李晨飾演的上海援鄂醫(yī)生吳晨光給張子楓所扮演的女孩下父母死亡通知單時,女孩問:“叔叔,我就想知道沒有了爸爸媽媽該怎么辦?”影片通過在典型環(huán)境中塑造一個個典型人物,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環(huán)境的真實人物。這對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個人理想信念,從影片中獲取正能量,不斷強化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發(fā)揮了巨大的精神引導作用。
(二)《中國醫(yī)生》的政治引導功能
同時,影片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臺詞選段。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張涵予飾演的院長張競予主動站出來擔任總指揮,用樸實有力的方言說道:“必須收治病人,有幾多收幾多?!庇稍椦莸闹匕Y醫(yī)學科主任文婷在面對大規(guī)模病人擁擠一度造成場面失控時,她果斷爬上桌子,用擴音器喊道:“你們都想活,我們都想救,傷害我的醫(yī)護人員,我會救,我也可以找你算賬?!庇梢嘴惹Лt飾演的楊小羊,因為載了一位疑似感染的女患者,自己被感染,他卻說了一句:“她很像我媽媽?!边@些情節(jié)與臺詞都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在影片結尾,外賣員金仔和妻子小文推著嬰兒車散步,碰到之前救治小文的醫(yī)生文婷,雙方一個簡單的擁抱,化解了小文曾經對醫(yī)生的種種誤解。這時文婷說:“肺炎終究會過去,生活還要繼續(xù)?!弊鳛橐徊繛橹袊伯a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的優(yōu)秀影片,《中國醫(yī)生》傳遞的精神內核告訴當代大學生,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政治領悟力和判斷力,才能實現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中國醫(yī)生》的文化熏陶功能
《中國醫(yī)生》中大量的感人事跡,通過強大的演員陣容,真實地還原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的抗疫原貌,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尤其是大學生的喜愛。值得一提的是,演員深厚的表演功力是該片的一大亮點。例如,由朱亞文飾演的陶俊來自廣州,說著廣東版的普通話;張醫(yī)生和文婷醫(yī)生說的是湖北方言、楊小羊的眼神和金仔與妻子小文的溫馨小家。演員通過眼睛和肢體動作來展現人物特點,塑造形象,使每一個影片細節(jié)成為很重要的記憶點,并深刻傳達奮斗、奉獻、集體主義等思想與精神,通過鏡頭語言不斷強化中國力量、民族力量和時代力量。
三、新主流電影:重建時代記憶與課堂思政的橋梁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體現‘共情’的特點,才能實現更好的育人效果。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多思政工作者習慣性地進行說教,給學生留下了一種刻板、枯燥的印象。一部好的電影可以通過環(huán)境背景抒發(fā)當時主角的心情,使觀影者身臨其境,感受當時的氛圍,可以很好地使觀眾融入電影。近年來中國電影‘新主流大片’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它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滿足了觀眾的情感需要,在創(chuàng)作力和想象力方面有了新的提高?!盵3]強大的演員陣容增強了影像文本的傳播性和觀賞性,新主流電影這一美學范式正逐漸被青年學生所接受。隨著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優(yōu)秀的影視文化作品可以使廣大青年學生在藝術中成長,通過藝術獲得教育。近年來,新主流電影無論是在文化高度,還是在藝術層面,都贏得了Z世代群體的一片贊譽,高校思政教育應深入挖掘影視文化特殊的教育價值,將新主流電影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時代現實與課堂思政的良好互動。
(一)將電影與專業(yè)教學緊密結合
當前,高校要培養(yǎng)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素質人才,因此,美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靶聲r代的主旋律電影要主動承擔塑造和傳遞國家形象的責任,發(fā)揮跨文化媒介的強力作用,用影像建構大眾對民族、國家歷史的集體認同,引導國際社會客觀、正確地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盵4]因此,在電影文化產業(yè)迅猛發(fā)展的當下,高校要改變教學內容設置。第一,高校要強化電影賞析課程的師資建設,引進專業(yè)人才,讓懂電影的人講電影,充分發(fā)揮新主流電影培根鑄魂的育人作用。第二,高校教師應充分了解新主流電影,將基于大時代背景的文藝精品融入思政教學,弘揚社會正能量。第三,高校要加大新主流電影等類型選修課的考試力度,科學設置學分,嚴格執(zhí)行標準化制度,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將美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等環(huán)節(jié)。
(二)重視新主流電影在第三課堂中的作用
除了開展常規(guī)的高校思政教學,高校還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這一第三課堂,加強美育,發(fā)揮美育思政的功能。同時,班級學生黨員干部要發(fā)揮模范引領作用,組織班級學生定期觀看新主流電影,并進行交流發(fā)言。高校還要積極舉辦關于電影文化宣傳的校園活動,邀請知名電影專家在高校開展學術講座,組織優(yōu)秀影片巡回展和制作精良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高校首映活動等,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的模式。正如仲呈祥教授所言:“文化化人,藝術養(yǎng)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可以說,“新主流電影的轉變是創(chuàng)作者積極探尋歷史,力求靠近現實人物的真誠度的體現,也是中國電影制作初步進入規(guī)?;?、工業(yè)化的新經驗的提升,其加入現實生活中小人物的真實事跡以及在歷史橫截面的不同時段的故事,以多角度的民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發(fā)展變化過程進行傳承與再講述,再次強調了愛國、集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使觀眾形成源源不斷的凝聚力”[5]。
四、結語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yè)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6]又正如巴贊提及現實主義電影是“電影藝術家眼中的現實,是被他的意識所折射的現實”[7]??梢哉f,《中國醫(yī)生》是大時代背景下不可多得的一部優(yōu)秀影片,當新冠肺炎疫情仍舊給生活蒙上一層抹不去的陰霾時,更多新主流電影出現,其反映身處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的真實事件,使人和人之間一起共同構建屬于時代的特殊記憶。高校思政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讓思政課“活起來”,改革創(chuàng)新思政方式。隨著中國電影產業(yè)的成熟、新主流電影佳作不斷涌現,高校應充分挖掘新主流電影的思政價值,利用影視文化帶來的影響力,助推思政大課堂的改革,將其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王彥.贏得Z世代共情共享 主流電影為暑期檔火熱高開[EB/OL].(2021-07-14)[2022-04-13].http://ent.cri.cn/20210714/b704ff7d-604e-19cf-d2c8-7c7064e0e011.html.
[2]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歐陽,戴明輝.以文培元:我國主流電影高校思政育人價值探賾[J].電影評介,2021(08):109-112.
[4]于光勝,郭英超.革新與擔當:主旋律電影的類型“新”變[J].電影文學,2021(13):3-8.
[5]張春,劉美淇.從主旋律到新主流:中國敘事的變與不變[J].電影文學,2021(16):3-6.
[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新疆藝術(漢文),2021(03):4-15.
[7]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