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霖 金圣堯
[摘要]新聞學教材建設是新時代新聞教育發(fā)展的固本工程,其重要意義在于明確新聞教育的中國立場,彰顯新聞教育的中國特色,以及提供新聞教育在新時代穩(wěn)步前行的動力。新時代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堅持辨“中國之題”、走“中國道路”、顯“中國特色”,針對中國理論話語缺失、與行業(yè)實踐脫節(jié)、學科特征不鮮明等問題,貫徹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政治立場與文化觀念,在構筑中國特色學科話語體系、融入時代發(fā)展趨勢和豐富教材表現形式中,構建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新聞學教材體系。
[關鍵詞]新聞學教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在我國的新聞專業(yè)教育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是學科發(fā)展的方向標,是中國特色新聞學教材建設及人才培養(yǎng)的指導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教育要把馬克思主義貫穿到新聞理論研究、新聞教學中去,使新聞學真正成為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使學新聞的學生真正成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優(yōu)秀人才?!盵1]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反映與體現,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及其黨政黨新聞事業(yè)的工作性質、工作原則和工作規(guī)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2]。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新聞教育的“全時段”,是培養(yǎng)具有濃厚家國情懷和較高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的新時代新聞傳媒人才的關鍵。文章認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課堂、進腦袋”,前提條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教材”。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教材體系對我國新聞教育改革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辨“中國之題”:新聞學教材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新聞學教材缺少中國理論話語
教材的理論話語體系通常表現為對一門學科的各種理論學說的系統(tǒng)性整理和歸納,涉及整個學科的知識架構,同時也是彰顯教材基本立場的關鍵性內容。中國新聞學教材的理論話語體系探索始于20世紀80年代,甘惜分先生的《新聞理論基礎》打破了“階級斗爭工具論”的桎梏,從新聞傳播者、新聞信息、新聞受眾的三角關系出發(fā),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價值。在此之后的40年間,中國新聞學教材的理論話語逐漸豐富,從專注于新聞學本身的單一話語體系發(fā)展為結合傳播學概念的多元并存話語體系。但總的來說,目前中國新聞學教材仍缺乏切合中國新聞語境的本土化理論話語體系,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拿來主義”盛行。新聞學作為一門發(fā)軔于西方的“舶來學科”,我們勢必要在國外的理論基礎上展開自己的研究。但目前的新聞學教材,缺乏對新聞專業(yè)主義、新聞自由主義等西方新聞理論思想的發(fā)展源流、歷史背景、社會基礎的全面闡述,未能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視角進行辯證地反思,導致教學內容與中國新聞語境割裂。第二是缺乏學術自覺,新聞學教材的理論性普遍有待提升。新聞學教材對新聞現象的描述多,對新聞機制的分析少;對新聞經驗的概述多,對新聞規(guī)律的總結少;對個別理論觀點的介紹多,對理論體系發(fā)展和演變的宏觀闡釋少。
(二)新聞學教材與行業(yè)實踐脫節(jié)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沖擊,傳統(tǒng)新聞業(yè)遭遇急劇擴張后的行業(yè)危機。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54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1%;網絡新聞用戶規(guī)模達6.86億,占網民整體的80.3%[3]??梢哉f,新的媒介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媒介環(huán)境。而新聞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強的學科,如何使學生適應快速變化的媒介環(huán)境,使其掌握更多媒介技術,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目前的新聞學教材存在與行業(yè)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知識框架老化。在媒介融合愈演愈烈的趨勢下,云計算、大數據、VR等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受到重視,而新聞學教材的內容重心仍是報刊、電視等傳統(tǒng)新聞媒體,關于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興媒體的內容較少,或者僅停留在內容編輯和基本操作的層面,缺乏對新媒體特性的審視。第二是教材使用的案例較為陳舊,難以讓學生對新聞傳媒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形成深入的認知。例如,一些新聞學教材還將20年前的報刊文章作為案例。
(三)新聞學教材的學科特征不鮮明
一門學科確立的關鍵是其獨特的研究對象,也是這門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最主要的特征。新聞學的研究對象是新聞活動,包括新聞的生產、新聞的傳播、新聞的消費等諸多方面,其研究目的是探究區(qū)別于一般傳播活動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但中國當前的新聞學教材卻逐漸呈現“走出新聞學”的趨勢[4]。一些新聞學教材依賴于傳播學的理論框架,忽視了新聞學的學科特征。還有一些新聞學教材跳出了新聞學的研究范疇,將媒介經營管理、媒介產品營銷等傳播學內容納入其中,致使新聞學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上與傳播學混淆。
二、走“中國道路”:新聞學教材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新聞學教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認識工具和方法論原則,其最根本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5]。新時代的新聞學教材建設的首要原則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即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來認識、分析新聞傳播現象。
第一,在新聞學教材中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有助于闡明新聞傳播活動的本質。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是承認物質具有第一性,人的意識產生于社會實踐過程中人腦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新聞報道作為人類反映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意識活動,其本源是客觀事實,新聞傳播活動的主要任務是報道客觀事實的存在和變化。正如馬克思在談論報刊的本質時所說:“自由報刊是觀念的世界,它不斷從現實世界中涌出,又作為越來越豐富的精神喚起新的生機,流回現實世界?!盵6]我們只有在新聞學教材中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原則,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新聞報道與客觀事實的基本關系,從而使其全面掌握新聞生產的程序規(guī)范。
第二,在新聞學教材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知識論的立場,有助于明晰新聞傳播的運作規(guī)律。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傳播者需要面對海量信息,其對報道內容的取舍、報道角度的選擇、報道時機的處理,都需要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指導下運用對立統(tǒng)一法則深入分析報道對象的矛盾關系,進而全面把握報道對象的發(fā)展變化。在新聞學教材中融入辯證法原則,是引導學生尊重新聞傳播活動基本準則和運作規(guī)律的重要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客觀、真實、全面、公正的新聞報道理念。4EF8FED1-257B-49E3-A289-A25E6C5A67BA
(二)強化新聞學教材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強調,新時代的新聞傳媒工作,“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7]。因此,在新聞學教材中貫徹黨性原則觀念,是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政治立場的首要任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和精髓是黨性原則,專業(yè)主義新聞觀、商業(yè)主義新聞觀等其他新聞觀念都忽視了新聞活動中的黨派、黨性意識。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教材體系,積極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培養(yǎng)學生牢固的黨性意識,使其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傳媒工作者的前提。同時,我們還要在新聞學教材中樹立正確的輿論觀。新聞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寫新時代新聞學教材時,要著重強調站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去認識輿論的性質,分析輿論的傳播機制,培養(yǎng)學生引導輿論的技巧和能力。
(三)滲透新聞學教材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念
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念,源自近代中國尋求民族解放的革命文化探索,包括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文化實踐。但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多種文化相互交融,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如何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新聞學教材建設中,我們要將貫徹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念作為一項基本原則。
第一,新聞學教材要滲透“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理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文化來源于人民的勞動實踐,文化也應當服務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人民既是新聞活動的主體,也是社會輿論的主體,在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塑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在未來的新聞學教材編寫中,我們有必要融入“以人為本”的新聞工作準則,為學生形成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念打下基礎。
第二,新聞學教材要結合具有歷史根基和民族意識的文化傳統(tǒng)。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立場提出了“延續(xù)文化基因”論,重點強調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8]。新聞行業(yè)作為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組成部分,是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實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化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在新聞學教材建設中,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覺,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實現國家文化自強提供人才保障。
三、顯“中國特色”:新聞學教材建設的基本路徑
(一)在新聞學教材中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
中國新聞學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研究,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就意味著要“從本土實情出發(fā)(而不是從某一理論或假設出發(fā)),廣泛搜索國際學術界的知識巨庫,從中嚴格選擇直接相關而又能操作化的概念、命題或框架,以此為基礎發(fā)展本土化理論”[9]。具體而言,應當從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既要以開放的姿態(tài)吸收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辯證地看待西方新聞傳播理論。在新聞學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結合中國傳媒行業(yè)的實際情況,以中國新聞實踐驗證西方新聞傳播理論的適用性。第二,強化本土問題意識,圍繞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傳播問題建構教材框架。我們只有將新聞學的落腳點放在中國,挖掘本土新聞學的優(yōu)質話語資源,新聞學教材才能全面又深入地闡明中國特色新聞制度、中國特色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中國特色輿論引導機制等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培養(yǎng)適應中國新聞實踐的傳媒人才。第三,主動挖掘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寶庫。近年來,一些學者嘗試探索“回到過去”的本土化新聞傳播學研究路徑,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華夏傳播”學術成果,如《說服君主: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華夏傳播新探:一種跨文化比較視角》等。但目前的新聞學教材還未能充分融合上述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成果。
(二)在新聞學教材中反映中國傳媒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
隨著媒介技術日新月異地發(fā)展,媒介環(huán)境也變得更加復雜。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深刻地改變了新聞生產方式。新聞傳播實踐開始呈現由“全媒”和“融媒”向“智媒”和“浸媒”的更新迭代。因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新聞學教材建設應當注重時代性與創(chuàng)新性,提高教材修訂、升級的頻率,積極將新聞行業(yè)發(fā)展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之中。一方面,其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提升新媒體、融媒體內容在新聞學教材中的比例,將數據新聞、融合新聞、短視頻新聞、參與式新聞等新穎的新聞形態(tài)作為教學重點,深入闡明這些新聞形態(tài)的媒介特性和傳播機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新型傳播技術來做好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新聞學教材中的案例要具有經典性和時效性,通過案例展現新聞生產方式和媒介環(huán)境的演化軌跡,讓學生對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未來趨勢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在新聞學教材中運用數字化、多元化的表達方式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新聞學教材建設既要注重教材內容的發(fā)展,又要對教材的表達方式進行系統(tǒng)性的革新。因此,打造數字化教材是未來新聞學教材編撰的主要發(fā)展方向之一。具體來說,就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打造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學數字化教材,作為傳統(tǒng)紙質新聞學教材的延伸。傳統(tǒng)新聞學教材只能圍繞紙張的二維空間展開,而新媒體技術能夠賦予新聞學教材更強的靈活性。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為教材添加二維碼鏈接,將文字難以闡述的內容通過音視頻的形式直觀地呈現,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基于新媒體技術,我們可以在教材中添加VR內容讓深奧的理論知識以新穎鮮活的姿態(tài)呈現,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鄭保衛(wèi).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貢獻[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02):5-19,126.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全文)[EB/OL].(2019-08-30)[2022-02-25].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4]楊保軍.關于提升新聞理論理論性的幾點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1):28-34.
[5]童兵.試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基礎[J].南京社會科學,2016(01):107-114,121.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人民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EB/OL].(2016-02-20)[2022-02-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02509/.
[8]張兆端.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論習近平的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文化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47-53.
[9]祝建華.精確化、理論化、本土化:20年受眾研究心得談[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04):68-73,96.4EF8FED1-257B-49E3-A289-A25E6C5A67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