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淼庚
摘要:由于古詩詞中的詞匯晦澀難懂,蘊含著復雜的精神內涵,小學生在知識學習階段缺乏對有效學習方法的掌握,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以語言交流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內涵探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與人交際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在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階段,需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以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為主要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宣傳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現(xiàn)代化素質教育的根本需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其一,可豐富學生的文言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在比較、感悟中了解古詩詞作品的語言表達特點;其二,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品位;其三,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便于學生從古詩詞作品中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傳承古人的寶貴品質。但是,要想突出古詩詞教學的工具與人文性教育功能,教師便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精選古詩詞教學策略,通過創(chuàng)設意境與意象優(yōu)化學生的審美體會,支持學生有效積累語言素材,促使學生持續(xù)閱讀、鑒賞古詩詞。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
中國經(jīng)過幾千年的文學發(fā)展,流傳下來大量蘊含獨特精神內涵的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徑,其中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作為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領域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物,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體現(xiàn)出了詩詞創(chuàng)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在小學古詩詞教育設計階段,需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古詩詞理解環(huán)境,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詩詞的探究興趣,助力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水平
在古詩詞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想要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需要制定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主題,在古詩詞學習階段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字魅力,剖析古詩詞背后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內涵,了解詩人想要表達出的獨特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對古詩詞知識的探索欲望,能夠積極主動進行古詩詞背誦。教師通過集體朗誦、單獨背誦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剖析古詩詞所蘊含的深刻情感,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采用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學生在感受祖國壯麗山河美好圖景的同時,深入剖析景色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思想情感。
例如:《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僅描寫出壯麗的邊關圖景,同時表達出邊疆士兵所具有的思鄉(xiāng)情懷,營造出一種悲愴慷慨的藝術氛圍。學生在古詩詞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邊關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背井
離鄉(xiāng)的獨特情懷,通過教師的引導認識到當代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并提高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達到綜合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二、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朗讀、品味,提升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針對性
對于已經(jīng)有了一些基礎性認知積淀與理解能力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古詩詞教學的開展必然離不開一些輔助性朗讀的引領。因此,教師在落實高年級古詩詞教學指導時,應切實加強對各類朗讀策略的應用與滲透,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真正融入作品中,與作者對話,和
作品互動,進而調動其進行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一是借助有感情朗讀,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感知與體悟的空間,讓其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認知體驗中逐步領悟作品之意蘊,感知作者之情感。二是通過伴奏式朗讀,將輔助性音樂伴奏與學生的朗讀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其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古詩詞朗讀的感染力。
(二)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整合、歸納,增強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延展性
很多古詩詞作品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意愿等,都是作者內在體驗的藝術化反饋。但是,由于不同作者的生活閱歷、語言風格、思想站位不同,其在情感與思想表達上所采用的語言、詞匯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教師在開展高年級古詩詞教學時,應切實加強對各類關聯(lián)性、銜接性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組織學生在對比、分析、探究中了解不同古詩詞的認知基點,來感知作者寄托其中的思想與情感,化解古詩詞學習難度,豐富學生的認知積淀。
如在“送別類”古詩詞《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中,可及時引入李白的《贈汪倫》,組織學生在讀與思中進行剖析,將《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朝雨、青柳、美酒等意象與《贈汪倫》中“踏歌送友”的場景展開對比,來領悟作者所寄托的“離情別苦”,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學生整合、歸納意識的培養(yǎng),以切實增強古詩詞教學的延展性。
(三)促使學生投身體驗探究,確保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實效性
結合高年級學生認知現(xiàn)狀以及其在古詩詞學習中存在的諸多認知困惑與理解誤區(qū),教師必須切實加強對古詩詞教學路徑的延伸與拓展,盡量選用最易被學生接受、理解的方式來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如可指引學生從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入手,深度感知其所處的社會制度、社會地位、文化教養(yǎng)、興趣愛好等,來把握其傾注于作品中的思想與情感。就作者寄托于不同景物、事物、事件領域的所思所感、所得所獲開展理解,以切實解放學生的認知方式。同時,還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積淀對其開展個性化、開放式引導,使每一個學生的認知需要得到切實滿足。
如很多唐詩宋詞中作者都比較喜歡用“柳”來寄托自身的思想情感,有些作者將“柳”比作垂頭喪氣、缺乏志氣之人,而有些作者則在“柳”中寄托了落葉歸根之意,還有些作者則用“柳”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緒。教師要為確保古詩詞教學效能提升而提供助力,來引領學生內在涵養(yǎng)的豐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定要將其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古詩詞打好基礎,進而讓學生承擔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職責。教師可以通過強調朗讀、借助想象、關注意象、角色互換、整體剖析、聯(lián)系古今等教學方式有效地開展古詩詞教學,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技巧與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體會到古詩詞文化中蘊涵的思想精髓,這也是所有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
參考文獻:
[1]謝素蘭. 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0(17):2-3.